東坡的下峽水
明朝散文大家張大複說:“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隻八分耳。貧人不易緻茶,尤難得水。”這段描述簡單直白,曆史上“茶性發于水”的精彩故事莫過于同屬大明一代馮夢龍的白話文小說《警世通言》卷三記載的“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故事了。
在《警世通言.卷三》有這一段精彩絕倫的描寫:荊公(王安石)命堂候官兩員,将水甕擡進書房。荊公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命童兒茶竈中煨火,用銀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于内。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荊公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道:“巫峽。”荊公道:“是中峽了。”東坡道:“正是。”荊公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述土人之言“三峽相連,一般樣水”,“晚學生誤聽了,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荊公道:“讀書人...這瞿塘水性,出于《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宮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考究一下,東坡的下峽水為什麼不激發茶性?王安石提到的《水經補注》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内裡的真實原因是三峽的三段水質是不同的,作為茶療作用的用水既要有富含礦物質,同時也要富含氧,中峽水是醫家建議的用水也應該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同時,必須承認古人用藥顧及的五行相生相合的原則。在我們平時的泡茶實踐中,對水的選擇非常重要,通常礦泉水是适合泡茶,并激發茶性,但礦物質含量過高的反而未必好,反之,不含礦物質的純淨水和蒸餾水是不适合泡茶的,對茶質、茶香、口味等茶性的激發沒有助益,這也就是古人認為的“茶性必發于水”的原因。

王安石和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