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格

禹貢》雍州之沮水
沮水,源出今陝西延安府宜君縣南子午嶺,東南合數水,流至中部縣,又至西安府耀州富平縣,合漆水東流,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于渭。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雍州泾,屬渭、汭、漆、沮既從。〈《蔡傳》〉《地志》:沮水出北地郡直路縣東,今坊州宜君縣西北境也。《寰宇記》:沮水自坊州升平縣北子午嶺出,俗号子午水。下合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二水相敵,故并言之,既從者,從于渭也。
按《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直路,〈注〉沮水出東,西入洛。按《水經》: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北,東入于洛。〈注〉《地理志》曰:沮出畿縣西,東入洛,今水自直路縣東,南徑燋石山,東南流,曆檀台川,俗謂之檀台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徑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黃嵚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石門山黃嵚谷,東南流注宜君水,又東南流徑祋祤縣故城西,縣以溪名。漢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銅官水,水出東北而西南徑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徑祋祤縣東,西南流徑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門山西,又謂之沮。水又東南曆土門南原下,東徑懷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東徑漢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東注鄭渠。昔韓欲令秦無東伐,使水工鄭國間秦鑿泾引水,謂之鄭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所謂瓠中也。《爾雅》以為周焦,誤〈宋本作穫〉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馀裡,欲以溉田。中作覺,欲殺。鄭國曰:〈《史記》作中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澤鹵四萬馀頃,〈史有收字〉皆畝一鐘。關中沃野,無複兇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命曰鄭渠。渠渎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河渠。書曰:鑿泾水自中山而封禅書。漢武帝獲寶鼎于汾陰,将薦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黃雲蓋焉。徐廣《史記音義》曰:關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指證此山,俗謂之仲山,非也。鄭渠又東徑舍車宮,南絕治谷。水鄭渠故渎又東徑巀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無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渠,又東曆原徑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分為二水。一水東南出,即濁水也。至白渠與澤泉合,俗謂之柒水,又謂之為柒沮水。絕白渠東徑萬年縣故城北,為栎陽渠城,即栎陽宮也。漢高帝葬皇考,于是縣起墳陵,署邑号改曰萬年也。《地理志》曰:馮翊萬年縣,高帝置。王莽曰:異赤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栎陽,今萬年矣。阚骃曰:縣西有泾渭,北有小河渭,此〈一作此渭〉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徑郭城,西與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其一水東出,即沮水也。東與澤泉合,水出沮東澤中,與沮水隔原相去十五裡,俗謂是水為渠水也。東流徑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徑懷德城北,東南注鄭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絕注濁水至白渠合焉。故濁水得柒沮之名也。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城在頻陽縣故城南,頻陽宮也。秦厲公置城。北有頻山,山有漢武帝殿,以石架之。縣在山南,故曰頻陽也。應劭曰:縣在頻水之陽,今縣之左右無水以應之所,可當者惟鄭渠與沮水。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十三州志》曰:縣以草受名也。沮水又東徑漢光武故城北,又東徑粟邑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後漢封騎都尉耿夔為侯國,其水又東北流注于洛水矣。
按《魏書·地形志》:馮翊郡萬年,〈注〉漢高帝置,二漢、晉,屬京兆,後屬有漆沮水。
按《隋書·地理志》:京兆郡華原〈注〉有沮水。
按《金史·地理志》:耀州華原〈注〉有沮水。
按《續文獻通考》:沮河西北來自延安府宜君縣,至耀州富平縣,合漆河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按《明一統志》:陝西鞏昌府沮水,在階州境,西有角弩谷,即蜀漢将姜維剿五部氐羌之所。
按《宜君縣志》:沮水源出子午嶺下,流入中部縣界。按《中部縣志》:沮水在縣南自子午嶺來二百裡,東南流入洛水。
子午水,在縣城西北七裡,源出子午嶺,流入沮水。淺石川出翟道山,與泥谷水及南北二鄉水合,流入沮。
橋山在縣城東北二裡,舊傳沮水從山底徑過,如橋故名。
按《耀州志》:沮水在州西門外,自宜君界,來受諸水至州南三裡會漆入石川水。喬世甯曰:關中言漆沮者,多異,惟耀州之漆沮,在沣泾之下,正與《禹貢》合。漆水,在州東門外,自同官界來入沮水。
衙嶺,在州城南二裡,按《壁經》所載:沮水經衙嶺,即此也。
淤泥河,在州城北二十五裡,發源隋後嶺下,東流至龍首川,與沮水合。
煙霧渠,在州城西北。
甘家渠,在州城西北。
通城渠,在州城西北三十裡。
小磨渠,在州城西北。
越城渠,在州城西北,灌城西南附郭田。以上五渠,俱沮水見資灌溉。
按《朝邑縣志》:沮水在縣城北,可資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