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面對脫貧攻堅這場必須打赢打好的戰鬥,貴州省堅持把典型示範作為重要途徑,将榜樣的力量融入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之中。
近日,貴州共有50人分别榮獲黨中央、國務院評選表彰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稱号,他們在平凡的崗位書寫了不平凡的故事,彙聚起打赢脫貧攻堅戰的磅礴力量。即日起,多彩貴州網将帶您走進他們的故事。
不論是在手術台,還是在三尺講台上,俞松都會反複提醒同僚和學生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心裡要永遠裝着病人。”
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他沖鋒在先,戰鬥在前,主動請纓做一名“抗疫逆行者”,積極參與援鄂前線的統籌協調,主導和參與救治方案的制定與優化,為打赢新冠肺炎殲滅戰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2月11日,作為貴州省第6批援鄂醫療隊的先遣部隊,俞松奔赴鄂州與當地政府進行對接,商議醫院大部隊進駐事宜,并作為貴州省援鄂前線指揮部成員、治療專家組組長參與了救治方案的制定和優化、危重病例的會商分析等工作。經過為期多日的深入調研和系統磋商,最終确定了貴州省第6批援鄂醫療隊進駐方案。
2月17日,他又立即組織召開了第6批援鄂醫療隊第一次工作會議,明确了“成建制支援鄂州市中心醫院的方案”,要求全體醫務人員統一思想、服從指揮、主動作為承擔該院兩個重症病區和一個icu病區的患者救治任務。在接受完簡單的教育訓練和考核後,他與第6批援鄂醫療隊員一起進入“戰場”,誓要堅決打赢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俞松回憶說:“職責所在,使命所系,這項馳援任務非常光榮。”
2004年,作為國内小兒外科領域稀缺的博士研究所學生,俞松毅然回絕了衆多省外大型三甲醫院抛來的“橄榄枝”和優厚的薪酬待遇,選擇回到貴州這片生他養他的沃土,作為學科帶頭人籌建了貴州省第一個小兒矯形外科。
在他的帶領下,科室迅速發展壯大,在全省範圍内率先開展了關節鏡治療小兒注射性臀肌攣縮和發育性髋關節脫位、非胸腔鏡輔助nuss手術矯治漏鬥胸、一期手術治療脊柱結核并脊柱畸形及個性化綜合治療血管瘤等技術,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基礎及臨床研究、關節鏡下小切口治療臀肌攣縮等在國内處于領先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廣大患者也能就近享受到高水準的醫療技術服務。
由他領銜的小兒外科已連續多年在複旦大學釋出的中國醫院及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位列西南地區第5名,成為貴州相關學科取得的最高排名。
俞松是以也獲得業内專家的高度認同,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是一項項榮譽。201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3年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被評為貴州省省管專家和遵義市“15851人才精英工程”第一層次人才,2015年被評為貴州省先進工作者,今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号。
作為高校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師,醫教協同發展,“兩條腿走路”是必備技能。俞松從事臨床教學工作20餘年,帶過的醫學大學生數不勝數,招收培養的35名碩士研究所學生已有28人順利畢業,成為機關的業務骨幹和中堅力量。有5名學生先後赴美國、芬蘭、英國及以色列留學深造,為貴州培養了一批小兒外科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