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交平台雲存儲,這門生意怎麼做?

作者:光明網

【市場觀潮】社交平台雲存儲,這門生意怎麼做?

據報道,一個擁有十億級使用者數量的移動社交平台,日前拟推出聊天記錄付費雲存儲服務,使用者聊天記錄可以實作雲端備份和恢複。媒體報道一年支出或在百餘元左右,具體容量也尚不知。天眼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超過2000家從事雲存儲相關業務的企業。

移動社交平台的資料存儲,一直困擾着不少使用者。一方面,各種聊天記錄,特别是當下社交平台不隻是“閑聊天”,裡面有大量圖檔、視訊、音頻資訊,空間占用較大,越來越大的社交app吞噬着手機容量;另一方面,盡管并非所有資料資訊都要儲存,但其中畢竟有諸多重要資訊,而平台的清理功能有限,不清理軟體越來越大,一鍵清理又可能導緻重要資訊丢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者往往陷入“删與不删”的兩難境地。

社交app出現的資料資訊過于備援的情況,以及使用者陷入難以分類清理的處境,對此,營運方首先要做的,不是造一個收費的資訊儲存倉庫,而是應進一步優化app,減少資料備援,提供更多便捷的分類清理方式。畢竟,如果app沒有優化,使用者付費存進雲端的,也多是垃圾資訊。

換言之,如果越來越大的app導緻付費雲端存儲成為消費者無奈的“必選項”時,這樣的“買賣”,消費體驗也不會盡如人意。

當然,将聊天記錄、社交資訊放置雲端随取随用,是部分使用者的剛需,這一需求不能被忽視。對于有需求的使用者,有關方面應當不斷完善個人資料資料在雲端的保護力度,維護雲端秩序保護公共利益,確定這些資料資訊隻是“存儲”,不僅不會洩露,也不會被商業利用或被大資料分析。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現在普通消費者已經很難拒絕在某些平台上注冊并登記個人資料,因為許多線上公共服務功能是基于這些平台創設的。不注冊、不上傳資料資訊,不論是購物支付還是掃碼登記,亦或是辦事,都會受到影響,消費者說“不”的選擇權不複存在。更何況,企業天生具有逐利性,如何保證這些真實資料資訊,不會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做成“更多的生意”?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了。

趙昂

來源: 勞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