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掃雷裝備:身手不凡的雷場“鐵掃帚”

11月19日,葉門政府軍在該國西部沿海地區引爆了6000餘枚地雷和爆炸裝置。政府軍一名官員表示,排雷專家目前仍在這些地區執行排雷任務。

11月25日,叙利亞代爾祖爾東部與哈馬北部分别發生地雷爆炸事件,2名平民死亡、17名平民受傷。

屢掃而不絕,像伏于地下的毒蛇,說不定哪天就會給人緻命一擊,這就是地雷。它曾被稱為“窮國的核武器”,即使在資訊化時代的今天,威力也同樣不可小觑。

但是,正如五行相生相克,從地雷誕生的那天起,探掃雷技術也随之應運而生。随着科技的發展,一大批探掃雷裝備先後登上軍事舞台,成為開辟“生命通道”的利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形形色色的探掃雷裝備。

探掃雷裝備的“前世今生”

最早出現的現代意義上的地雷是防步兵地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用炮彈改裝成反坦克地雷,以遏制英軍的攻勢,這被認為是最早的反坦克地雷。此後,各國紛紛研制,地雷的種類不斷增加,綜合毀傷效能不斷提高。

有矛就有盾。地雷誕生後不久,便有了排雷的士兵和器具。對現代意義上的地雷,用金屬探雷器進行人工掃雷是當時最普遍的方法。時至今日,金屬探雷器仍在各國軍隊中發揮着作用。但是,當時的金屬探雷器錯誤警報率高、效率低,還易造成士兵傷亡。是以,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研究掃雷新方法、新手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在坦克上試裝了滾壓式掃雷器,這被認為是機械掃雷裝備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蘇、美等國相繼在坦克上安裝了多種掃雷器,如英國安裝在“馬蒂爾達”坦克上的“蠍”型打擊式掃雷器,蘇聯安裝在t-55坦克上的挖掘和爆破掃雷器等。這些掃雷裝備普遍構型笨重,掃雷速度慢,運輸和安裝困難。

20世紀50至60年代,機械掃雷裝備得到迅速發展,不僅重量減輕、結構簡化,而且連接配接方式簡單,性能明顯提升。之後的幾十年裡,機械探掃雷裝備在作業寬度、深度和人員防護方面的性能大幅提升,更加專業的探掃雷裝備紛紛出現。

1994年,芬蘭研制的ra-140ds系列掃雷車,設計有“三防”裝置,能夠使寬3.4米、埋設深度37厘米以上區域内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失效。

瑞典陸軍戰鬥工程局研發的bdv掃雷車,能夠探掃埋在地下50厘米的地雷;他們在輕型坦克上加裝的“飓風”掃雷裝置,工作時能以12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擊打地雷和子彈藥,将其引爆摧毀。

除此之外,瑞典還有其他一大批先進探掃雷裝備,如“地雷狂歡者”掃雷車能夠拆卸成獨立部分,便于遠端運輸;博阿·凱特比勒公司研制的“噴火”掃雷系統,擁有獨立的動力系統,掃雷成功率頗高。

衆所周知,蘇聯具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裝甲力量,也裝配着數量龐大的機械掃雷裝備,平均每3至5輛坦克就配備一個掃雷犁或掃雷磙。目前,俄羅斯對新一代掃雷裝備的研制依然在進行,其研制的imr-2m掃雷裝備裝配在t-72坦克上,用以取代安裝在t-54/55坦克上的imr工兵戰鬥系統。

美軍也研制了掃雷犁、掃雷磙、掃雷導爆索、磁掃雷器等多種掃雷系統。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微型掃雷器,可開辟1.25米寬的安全通道;“灰熊”戰鬥工程車前部4.2米寬的掃雷犁能夠排除地下30多厘米處的地雷。

在這一領域,南非dcd pm公司設計和制造的husky系列地雷探測車也堪稱代表,它出衆的作業能力受到多國軍隊使用者肯定。

形形色色的掃雷“利器”

世界上較為成熟的掃雷方式除了人工掃雷和機械掃雷,還包括爆破掃雷和電磁掃雷。

機械掃雷裝備一般包括掃雷犁、掃雷磙和掃雷鍊3類。

掃雷犁如同一個鐵耙,能在前進時犁出地雷并推至通路外。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皇家工兵掃雷犁,它由多片犁刀組成并帶有偏轉器,遇到起伏不平的地面,能夠自動調節犁刀的高低,以確定掃雷徹底。

與掃雷犁相比,掃雷鍊則顯得有些“粗犷”。如瑞典的scanjack-3500掃雷車、德國的“野豬”裝甲掃雷車等都設計有掃雷鍊。以“野豬”裝甲掃雷車為例,它通過連結在滾軸上的24根鍊錘高速旋轉,高頻率地擊打地面,将埋設在25厘米深以上的地雷砸毀或引爆,短短15分鐘就能開辟一條長100米左右、寬4米多的安全通道,以保障裝甲部隊機動。

談起掃雷磙,最典型的當屬瑞典的車轍式掃雷磙,它由高強度鋼材制成,重6噸,能用自重将地雷壓爆,可經受反坦克地雷20次的爆炸,掃除單次壓發的反坦克地雷有效率達95%以上。以色列曾将其安裝在“梅卡瓦”坦克上,在叙軍的雷場中開辟通路。

機械掃雷盡管有一定成效,但用時相對較長,且容易招緻敵人火力集中打擊,是以在交戰時一般使用爆破掃雷法清理雷區,在短時間内為部隊開辟安全通道。英國的爆破掃雷系統“大蝮蛇”,能利用強大的沖擊波将地雷引爆或抛至通路以外,最大發射距離350米,一次性可開辟寬7.3米、長183米的通路。

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耐爆炸、耐觸壓、抗打擊的電子引信地雷大量出現,這種地雷隻有在接收到坦克等目标釋放的聲、光、電等特殊信号時才會起爆,機械掃雷和爆破掃雷裝備都對它無可奈何。是以各國相繼研制出了“電磁信号模拟掃雷系統”,通過模拟坦克的電磁、紅外、震動信号,誘爆車體前幾米範圍内的電子感應地雷。

這一過程中,人們又發現,單一的掃雷裝備已經難以适應戰争的需要。于是,多功能掃雷裝備應運而生。如俄羅斯的bmr-3m裝甲掃雷車、法國的k2d掃雷系統等。以法國的k2d掃雷系統為例,它同時配備了掃雷犁、電磁信号模拟掃雷系統、火箭爆破掃雷器和通路标示裝置,在清理雷場時,既能發射爆破掃雷索開辟通道,又能用掃雷犁和電磁信号模拟掃雷系統排除“漏網之魚”,還能利用通路标示裝置放置訓示器,為後續部隊辨別通道範圍。

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具備研制生産多功能掃雷裝備的能力。我國研制的某新型綜合掃雷車,集機械掃雷、爆破掃雷和電磁掃雷等手段于一體,已經部署在黎巴嫩維和任務區執行掃雷任務。

無人掃雷裝備成“新寵”

為把官兵探掃雷作業的風險降到最低,不少國家開始研發無人掃雷裝備,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

美軍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先後研制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獵手”等無人掃雷裝備。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使用了數十種探測、掃雷與排爆機器人,其中第一裝甲師的7台掃雷機器人排除引爆了1000多枚地雷。

與傳統的掃雷裝備相比,掃雷機器人具有體積小作用大、環境适應能力強、掃雷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如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發的“彗星2号”機器人,采用聲波雷達技術,不但可以探測到普通的金屬殼體地雷,還可以發現金屬探測器無法發現的塑膠地雷。

2016年,俄羅斯的“uran-6”多功能掃雷機器人列裝其陸軍工兵部隊,它集多種“功夫”于一身,可以安裝分節輥、推土鏟、夾持器、後叉車、後鏟和機械臂等多種掃雷用具,可掃雷,可排爆,也可滅火,大大提高了俄陸軍工兵部隊的掃雷效率。

近年來,為響應聯合國的維和掃雷行動,斯洛伐克、挪威等國家也研發出了可遙控操作的掃雷機器人。

目前,我國研制的掃雷機器人已有一部分在聯合國架構下投入國際人道主義掃雷任務中,受到國際社會好評。在這一領域,我國不僅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掃雷機器人,而且派生出了适應不同地形的多種型号。如适合在沙漠、平原、戈壁等較為平坦地區作業的掃雷機器人,适合在灌木叢、山地、丘陵、樹林等環境作業的掃雷機器人等。

可以預見,随着高科技的不斷應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在不久的将來,更加“聰明”的無人掃雷裝備會不斷出現。在未來雷場上進行作業的,除了傳統的探掃雷裝備,還将有更多高智能的機器人。它們或将能形成“自組織”“自協同”的系統,高效決策,互相配合,在短時間内完成大區域範圍掃雷任務。(強天林 朱夢圓)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