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有兩個角色:
旁觀者
當事人
這幾年網際網路大潮,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和發展給我的沖擊非常大,這期間看到了很多公司的起起落落,在周邊也接觸到了或多或少的創業公司,之前自己也有參與創業,一直對此都有所思考。或者換個說法,我其實一直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着這紛繁的世界。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很多預言都是準确的。就好比你判定一支股票,你隻是做判斷的時候,你就經常判斷準确了,而當你真的去投資購買股票的時候,往往就不準了。這就是作為旁觀者和當事人的差別。它們之間存在如何的微妙關系我無法參透,但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覺得當有一個新的主意,如果能夠滿足下面的幾點那麼或許成功的幾率會大些。
重新定義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變革’。重新定義要比發明具有更大的優勢和價值。已經存在的東西往往被廣為運用,甚至延伸到人們生活的每個小細節。現實中有如此多的古老的産品可以進行重新定義,而這個年代似乎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也不過是在不斷的去做這些事情而已。
google 重新定義了搜尋,汽車,眼鏡。蘋果重新定義了手機,平闆,手表。你現在能看到的創業公司很少有去發明一件東西的,大都是以現有的産品,通過網際網路去重新定義它。
評估标準一:
<b> 我的點子是為了重新定義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産品麼</b>
大資料和機器學習的目标應該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人們的工作,作為一種提高效率或者改變人們工作習慣的東西,而不是取代人。這裡我們也可以延續第一條準則,重新定義。也就是大資料和機器學習應該是重新定義人們的一些工作,學習,生活方式。舉個例子,獵頭是無法用大資料和機器學習取代的,至少招聘做了這麼多年,也沒見哪家公司做的東西取代了他們。你的技術不是為了用來取代某個環節,而是為了提高某個環節的效率
評估标準二:
<b>我的點子能夠有效提高某個産品現有流程中的某個環節,</b>
<b>加快資訊的流通麼</b>
當我們想到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點子,哪怕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會覺得很棒。但是如果你的點子是來源于自己的積累,成功的機率可能會更高。
你能較為容易的做出産品原型
你能把控産品最後能夠做成什麼樣子
隔行隔山,你不容易迷失。
當然有很多跨行做成了,一般這種人都是面非常廣的,并且具有非常獨到的嗅覺,也就是洞察力。沒有這些基礎,無異于走進一片深林,把見到的第一個動物當做最可怕的動物。
說白了,來源你的積累的東西,你容易把控。當一個東西在你的把控下,顯然不容易失控。
評估标準三:
<b>這個點子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積累麼?我有把控的能力麼?</b>
我以前記得我們老大說過一句話,當你的産品被幾千個人用,和被幾千萬上億使用者使用,那種感覺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的點子初期可以面對一小群人,但是也很容易擴充成面向每個人,那麼,它的天花闆會很高。投資人應該都喜歡這類主意。
比如facebook.初期是隻局限在高校。這樣操作起來很友善。但是他的天花闆超級無敵高-理論上不存在天花闆,社交是人人都需要的。是以當這種社交模式在高校得到有效證明後,推廣到所有人,于是成就了現有的臉書帝國。
評估标準四:
<b> 我的點子是不是一開始面向小的人群,但是很容易擴充到新的人群,如果是,成功機率又會高些。</b>
其實我想說的是,很多新技術一旦成熟,那麼如果你的點子正好是基于這個新技術的,那麼成功率也往往會比較高。比較簡單的例子是,随着網速的提高,使得視訊更容易,進而延伸了類似yy的那種視訊互動社交。随着大資料的成熟,基于之上的創業點也非常多。所謂移動網際網路大潮,本質是隻能手機得到普及,手機網速大幅提升,進而使得原先一些不可能的東西變得可能,進而推動一個時代。
評估标準五:
<b> 我的點子是不是基于一個新生的技術,或者在某個風口?如果是,可能會更容易成功些</b>
如果你的點子滿足上面五個點,基本就是可實施的好點子,并且可能會成為巨大的帝國。
當然滿足其中一兩點,也是個好點子。
我曾經試圖對部落格産品形态進行有益的改進,
<a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443ce0102vf9j.html">部落格與git的完美結合-是時候引發寫作的革命了</a>
這個産品至少滿足了三個點:
重新定義了部落格産品。
并且有一定的積累把控
浪潮之巅,基于git技術的發展
但是他有天花闆,使用者群體可能會比較小。
凡事都沒有金科玉律,但是建立某種評價體系總歸是有好處的。萬物總有規律,這種規律可以基于人的分析,也可以通過某種數學化的表示學習出來。我覺得陳宮的創業點子也有其内在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