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下風雅——走進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 文/劉倩  “避世高逸”  忠貞守節和隐逸精神的象征  “晏居幽興”  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審美體驗

作者:終南文苑
林下風雅——走進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 文/劉倩  “避世高逸”  忠貞守節和隐逸精神的象征  “晏居幽興”  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審美體驗

《采薇圖》 李唐 南宋

林下風雅——走進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 文/劉倩  “避世高逸”  忠貞守節和隐逸精神的象征  “晏居幽興”  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審美體驗
林下風雅——走進故宮博物院藏曆代人物畫特展 文/劉倩  “避世高逸”  忠貞守節和隐逸精神的象征  “晏居幽興”  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審美體驗

《伯牙鼓琴圖》 王振鵬 元代

  此次展覽主題為“林下風雅”,展出的主要是幽居林泉的高士及其轶事、雅趣。通常,畫史上将描繪這類題材的作品歸為人物故事畫,亦統稱為“高士圖”。整個展覽包括兩大單元:避世高逸,晏居幽興。全場76件展品皆為精品,有關于高士隐逸的手卷,有色彩絢爛的重彩繪畫,也有簡約的白描人物繪畫冊頁。展覽通過各種呈現方式,以期讓觀衆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美術史裡中那些博古、弈棋、品茗、參禅的隐逸高士們,以及他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隽永精緻的生活品味、忠貞守節的品德、風雅隐逸的精神。

  展覽前半部分為“避世高逸”單元。據介紹,中國曆代官方史書中都有關于“高士”“逸民”的記載和褒獎,他們多輕視榮辱得失,他們因曆史背景、家世出身、人生經曆及個性氣質的不同,隐遁方式與精神内涵也各有差異。這一單元選擇了能夠呈現隐逸高士的言行和風度的畫作,其中包括“竹林七賢”“歸去來辭”等經典題材,選擇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藏品進行,讓觀衆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畫關于這一題材的造型、構圖及技法的傳承和嬗變。

  展覽以清任頤的《洗耳圖》、石濤墨筆《人物故事圖》與著名的南宋李唐《采薇圖》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這三幅都是以典故來突出隐士不慕權勢、潔身自好的題材。南宋李唐《采薇圖》畫的是曆史上的“首陽高隐”的故事,是南宋初年人物畫傑作。史書記載,伯夷、叔齊在周武王伐纣滅商後,留戀故國,不食周的俸祿,兩人避居首陽山采薇充饑,最終餓死。此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中國文人忠貞守節和隐逸精神的象征。畫面中描繪的是二人在林泉間席地對語,他們粗服草履,面容清瘦,地上放置了籃筐、鋤頭。人物面部形象生動,線條柔和,設色清淡,衣紋則簡勁頓挫,靈動概括。樹石則用筆粗率蒼勁。畫家李唐原為北宋宣和時期畫院畫家,北宋亡後流落至杭州,年已近八十。後被薦入畫院,頗受南宋高宗賞識。李唐擅畫山水,為“南宋四大家”之一。

  石濤繪畫題材廣泛,以水墨寫意山水、人物、花卉竹石見長。為“清初四僧”之一,對“揚州畫派”及近現代畫壇影響深遠。石濤墨筆《人物故事圖》中,石戶農故事也是對典故的描繪。故事講述的是舜帝欲讓位給石戶地方的一位農人,但是這位農人認為舜的德行不夠至大至善,是以他不應。為了躲避世俗紛擾,農人攜妻帶子避居海外,終身不返。故事展現了石戶農注重道德修養,堅決退隐的精神。本幅繪畫還逐段抄錄了《高士傳》,以文字配以繪畫主題人物。從第一段自題中可知,這是石濤于康熙三年(1664)23歲時在江西廬山所作。圖中人物皆以細筆白描勾寫,人物形貌高古,特别強調對五官形神的刻畫,力求突出隐士們沖淡孤高的個性。從造型能力和筆墨技法可以看出,石濤于人物畫下過苦功,青年時已造詣不凡。

  明代畫家戴進為“浙派”畫風開派大家,擅長山水,兼及花卉、人物。人物畫與其山水畫一樣師法南宋“院體”風格,早年工緻嚴謹,晚期勁健豪放。戴進的《商山四皓圖》,故事講的是秦末的四位老先生,皆八十歲有餘,須眉皓白,人稱“四皓”。他們為避秦暴政,隐居商山,漢高祖曾征召他們入朝,但皆不應命,後受高祖太子禮請,入朝佐助太子保全其位。畫家常以此題表現那些年高隐逸而能俟時而動者。畫面畫的是林間隙地上三老弈棋為樂,泉邊一老攜童采藥歸來。作者師法馬遠“大斧劈皴”,以縱放雄渾的筆墨,為四皓營造了一個山水清幽、世外仙境般的居所,襯托出他們去危安命、深隐自适的品行。而清代畫家任頤的《洗耳圖》,畫的是許由拒絕堯帝讓位于自己,以水洗耳的故事,呈現的是上古隐士不慕權勢、潔身自好的品行。

  展覽第二單元為“晏居幽興”。策展人認為,到了魏晉之後“隐逸”的内涵發生了變化,相比于上古時期的隐遁精神,又有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觀念。更多文人多在出、處之間遊離,建園幽居,在城市山林中既能享受諸多生活便利,又遠離政壇喧嚷。他們著書立說、文會雅集、調琴吟月、賞花品茗、鑒古賞畫……由此,曆史上也産生了大量描繪這種生活的作品,例如“蘭亭修褉”“會昌九老”“西園雅集”等,與相關文學作品一起成為繪畫史上曆久不衰的經典畫題,為曆代畫家和鑒賞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與審美體驗。

  這一部分以元代畫家王振鵬《伯牙鼓琴圖》作為開端,展品通過繪畫題材的不同,講述了“隐逸”内涵的變化,以及描繪了文人文會雅集、調琴吟月等相關生活。王振鵬是元代著名的界畫家,兼善佛像、人物,師李公麟而能自出機杼,對人物的形象情态把握準确,刻畫生動。春秋時期的伯牙擅長鼓琴,技藝高超。伯牙和鐘子期因為琴而成為知音。子期死後,伯牙傷心毀琴,認為世間再無知音,從此不再操琴。伯牙鼓琴成為曆代畫家表現知音相契、相惜的畫題。這幅畫用白描的畫法,伯牙、子期對坐在石上,畫面上還有童子三人,畫面構思簡潔巧妙,除一幾一爐外無其他裝飾,展現了高妙的藝術水準和文人意趣,是元代人物畫傑作。

  五代畫家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圖》畫的是“琉璃堂”雅五代。曆史中有對“琉璃堂”詩會的記述:唐代詩人王昌齡曾經築造琉璃堂,邀請岑參兄弟等文人賦詩會文雅集。周文矩活躍于南唐時期,擅畫,各科皆能,尤精于人物、仕女,善于描繪繁華富麗的貴族生活場景,并注重對不同身份人物形體、神态的刻畫。本幅無作者款印,因本幅左上角宋徽宗題“韓滉文苑圖”五字,一直被傳為唐韓滉所作。畫面人物形象清隽生動,畫面布景簡練,隻以疏秀的松石、蒲草襯托文士們高潔的品格。畫家以獨特的“戰筆描”勾寫人物衣紋,筆法精勁流利,賦色輕淡,格調沖雅,堪稱五代人物畫之佳作。

  宋徽宗趙佶是才藝全面的藝術家,辭賦、書畫、聲歌、吹彈諸藝無不精擅。此次展出的《聽琴圖》,描繪他與臣工蔡京等調琴賞樂的情景,較為寫實地反映了彼時宮廷生活。圖中布景清幽安和,蒼松垂蘿下,竹影婆娑,香煙袅袅,正中道裝微髭,端坐撫琴者即自稱“道君皇帝”的趙佶,二位臣子各着綠、绯色長袍侍坐聆聽。人物形象端莊,情态刻畫精雅入微,神采若生。線條以“鐵線描”為主,多彩筆複勾,細膩勻整,設色精妍沉穩而富于對比和互襯等變化,代表了北宋末年工筆重彩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準。宋人《會昌九老圖》卷,描繪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因直言朝政,被權貴所忌,遂棄官歸隐香山,自稱香山居士。他曾在洛陽家中,與年高而不慕名利的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谟、盧貞結成“九老會”,又名“尚齒會”雅集,并請畫師繪圖紀念。後人慕其風雅,常以此題材表達文人逃避政治,崇尚隐逸的思想。畫家通過描繪老人們聽琴、弈棋、吟詩、觀畫等雅事逸趣,表現了他們自甘淡泊、與世無争的精神世界。此次展出的明代王仲玉《陶淵明像》軸,畫幅上部隸書錄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之辭賦名作《歸去來辭》全文。下部繪陶淵明像,其手持長卷,目視遠方,寬大的袍袖随風飄動,形象潇灑飄逸。畫像用白描法,主要以淡墨勾畫,其中偶施濃墨。五官以細線勾勒,刻畫出人物從容安詳的神态。衣紋線條以中鋒、側鋒交替使用,具婉轉流暢之勢。作品以極簡的筆法和構圖表現出陶淵明辭官歸隐無官一身輕後的愉悅神态及其一代名士的不凡氣質。

  兩宋以降,文人畫興起并成為畫壇主流。人物畫在勸誡教化、闡揚宗教的功能之外,畫家通過描繪文學作品裡的高賢故事,或記錄現實生活中文人的生活場景,以突出他們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隽永精緻的生活品味。同時,也寄托了作者仰慕先賢,向往自由的情愫。元代之後,由于山水畫走向成熟與繁榮及其審美取向的影響,這類作品在注重表現人物精神氣質之餘,更強調山水、園林背景的描繪與烘托,人物畫與山水畫的結合更為緊密,并逐漸蛻變為山水的點綴與附庸。專門的人物故事畫則既有承續兩宋嚴整精麗畫風之作,亦多筆意秀雅、格調閑适之作,成為人們寄興、投贈、賞玩的重要載體。最後,配合展出,故宮還出版了《林下風雅》随展圖錄,按照原展内容編排收錄畫作54件。同時,還收錄有故宮專家論文《從故宮藏品看古代人物故事畫的發展曆程》《中國古代“高士圖”及其衍變》,既适合作為普及讀本閱讀欣賞,又為專業人士研究學習提供了參考資料。

  (圖檔據故宮博物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