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于每年公曆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具有一定的能量,是以初冬一般還不會太冷。冬季普遍盛行東北風和北風。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幹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着冬季的開始,今年立冬為11月7日。

氣象變化
立冬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随着時間推移,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在南方地區,從立冬至小雪期間,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适的“小陽春”天氣,秦嶺淮河以北附近地區,冷空氣頻繁出現,降溫成為這個時節的常态。東北和西北地區,這個時候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了,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這裡早在立冬到來之前就已經入冬了。而西北地區秋季的紅黃景象還未完全褪去,但雪花已經飄落了。
傳統習俗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着冬季的開始。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農耕生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立冬時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等習俗。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複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立冬為什麼吃餃子?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是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立冬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文學意境
立冬是典型的表述氣候特征的節氣,“立冬”也成了很多詩詞歌賦、民間諺語的關鍵詞。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立冬不砍菜,凍了你别怪!”正所謂“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立冬代表着冬天的來臨,意味着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冬季的開始。“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一點禅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明代王稚登的這首《立冬》,将初冬的景象乃至氣候特征描寫得恰如其分。當代詩人左河水也有詩雲:“北風往複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作冬藏。”
起居養生
立冬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随着時間推移,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
起居方面,人們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情志方面,要盡量恬淡安靜、寡欲少求,多參加娛樂活動,這樣可以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運動方面,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鍛煉,以感到舒适愉悅為好。
飲食方面,應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溫潤厚重的食品。例如大白菜、蘿蔔、蕃薯、洋芋、豆腐、木耳等,這些食品中富含的維生素能有效補充人體的需要。 此外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可酌情選擇百合、銀耳、枸杞、甲魚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炖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