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用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釋出,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資訊釋出平台。

2010年底,一則來自考古學界的消息轟動法國:法國法醫學家菲利普·查理爾上司一個研究團隊經過長達九個月的比對和研究,最終确定一顆破損的頭骨屬于法國最偉大君主之——17世紀的國王亨利四世。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圖左為專家複原的亨利四世頭像

圖右為複原像與鑒定确認的頭顱疊合影像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巴黎費羅内雷大街遇刺身亡。1793年,法國革命分子洗劫亨利四世下葬的聖丹尼大教堂,亨利四世的頭顱便不翼而飛。此後,這顆頭顱就在收藏家手中不斷輾轉易手。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亨利離世

被擡到盧浮宮長椅上的時候, 亨利已經奄奄一息。畫家皮埃爾·貝熱雷用19 世紀的畫藝結合想象描繪了亨利四世遇刺時王宮裡的慌亂場景。(現藏于波城古堡)

亨利四世去世後,人們用石膏将他的面部刻成一個面具儲存下來,再加上流傳下來的亨利四世畫像,這都成為比較鑒定的依據。亨利四世頭骨被找到的消息傳出後,法國相關部門很快決定,在2011年舉辦一場全國性的彌撒和葬禮,讓亨利四世的頭骨回歸聖丹尼大教堂。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聖丹尼大教堂内部

聖丹尼大教堂自從六世紀起一直是法國曆代王室的王墓,是重要的法國君主王權象征之一。聖丹尼大教堂是第一座哥德式教堂,美麗迷人的彩繪玻璃窗是其特色。在法國大革命時,聖丹尼大教堂曾被大規模的破壞,修建後的教堂目前存放70餘具卧像與陵墓,地下室存放着棺木。

法國曆史上,十六世紀下半葉因為宗教戰争的爆發而變得血迹斑斑,新教和天主教兩大陣營的敵對行為,在歐洲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影響下,雙方多次爆發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在這種背景下,被法國人民贊譽為“賢明王亨利”的亨利四世,使法國擺脫了漫長的混亂狀态,重建立立了一個統一且蒸蒸日上的法國。他是法國曆史上人格和政績都十分完美的國王之一。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

宗教戰争造成諸多圍攻和搶掠。1569 年9 月,古爾奈城被天主教徒攻占。古爾奈是諾曼底地區的封地,這裡大多數信徒都是新教徒。

(16 世紀雕刻作品,現藏于巴黎馬薩林圖書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新教徒屠殺天主教徒

1567年,尼姆城曾是新教徒屠殺天主教徒的戰場。(18 世紀彩色雕刻,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

亨利四世本名亨利·德·納瓦爾(henri de navarre),原為納瓦爾王國(今西班牙北部的一個自治區,與法國接壤,瀕臨大西洋)國王。亨利四世出身高貴,身世顯赫,其父系家族為波旁家族,與統治法國的瓦盧瓦王朝國王們都是聖路易(即法國卡佩王朝國王路易九世)的後代。亨利的外公納瓦爾國王亨利·德·阿布萊特,迎娶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瑪格麗特,是以亨利四世與法國瓦盧瓦王室存在着姻親關系,與法國國王查理九世、亨利三世為表親關系。是以原因,依照“薩利克繼承法”,在亨利三世的弟弟弗朗索瓦·德·阿朗松離世後,亨利·德·納瓦爾成為後繼無子的亨利三世的合法繼承人。他繼承法國王位後,開始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外祖父的驕傲

納瓦爾國王亨利·德·阿布萊特高舉着他的外孫。這個被老亨利稱為家族“獅子” 的孩子将受萬民尊敬。(歐仁·德威利亞作品,繪于19 世紀,現藏于盧浮宮博物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亨利四世是一位以大局為重的君主。為了顧全大局,他數次改變信仰。他那句名言“為了巴黎做一場彌撒是值得的”,流露出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抱負,懷着結束國家苦難的目的,他毅然宣布放棄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得以入主天主教城市巴黎,真正行使法國國王權力。1598年頒布的《南特敕令》是“基督教歐洲國家實行宗教寬容政策的第一個範例。從法律上正式承認每個人享有信仰自由,并給以切實保障,這是法國宗教改革運動和宗教戰争的偉大成果”,進而使法國新教、天主教教派全面和解,結束了可能導緻民族分裂的災難性内戰,重振長期動亂中瀕臨傾覆的法國王權。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宗教和解的轉折點

《南特敕令》手稿的第一頁,标題:為了宗教改革,1598 年4 月。這項法律條款在當時極具創新性:這是法國曆史上第一次站在法律的高度宣布異端教派與天主教擁有相同的公民地位。(《南特敕令》手稿的第一頁,巴黎國家檔案局)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聯合兩大宗教

亨利決定依靠宗教(此處暗示他将皈依天主教)為法國(左側的年輕女子代表法國)帶來和平。這幅作品創作于16 世紀末期,畫中的修女手裡拿着一本象征新教的《聖經》,而象征天主教的聖杯和耶稣十字架很有可能是後來添加上去的。(現藏于波城古堡)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亨利擁抱新信仰

改宗儀式嚴格遵守規則舉行:在聖德尼大教堂門口,亨利跪在布爾日大主教面前向衆人宣布自己的新宗教信仰;随後他向大主教遞交自己的改宗文書并擁抱聖戒;最後,大主教為他祈福并将他攙扶起來。(尼古拉·博勒裡繪畫作品,創作于17 世紀,現藏于默東藝術與曆史博物館)

亨利四世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軍事家。亨利四世的一生見證了無數殺戮、抵抗、戰争和陰謀,聖巴托羅缪大屠殺之夜後,他被軟禁法國王宮,忍辱負重地活着。他精心籌謀策劃,得以逃離王宮回到他的王國;而亨利14歲時就被母親送上前線,一生戎馬生涯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戰役,如庫特拉戰役、阿爾克戰役,他在戰場上精心的布置、準确無誤的戰略戰術、出色的軍事才能、身先士卒的英勇行為,為他赢得多次戰役的勝利和士兵的擁護與愛戴;在“三亨利之争”的較量中,他善于利用敵方沖突,妥當處理與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神聖聯盟”上司者亨利·德·吉斯的關系,使他在政治鬥争中成為最後的赢家。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命中注定之夜

聖巴托羅缪大屠殺夜裡,僅僅幾小時3000 名胡格諾教徒被殺。接下來的幾天,全法境内約有20000 人因為信仰遇害。(16 世紀彩色版畫,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施計逃離

亨利·德·納瓦爾在王室年輕王公們的陪同下, 多次外出狩獵野豬。狩獵途中伺機逃跑的想法,逐漸在他腦海中生根發芽。

(16 世紀弗拉芒挂毯,現藏于南特多布裡博物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阿爾克戰役的中心

亨利又一次将軍隊部署在理想的地形位置。他精确的戰略和英勇非凡的個人決策使他彌補了自己在士兵數量上的劣勢。(17 世紀初期繪畫作品,現藏于凡爾賽宮和特裡亞農宮)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向垂死者緻敬

亨利作為法國王位繼承人, 在又一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大獲全勝。庫特拉戰役後,天主教軍隊死傷慘重,統帥茹瓦約斯公爵及兄弟都命喪沙場。19 世紀畫家維克多- 讓·亞當在該畫中宣揚國王亨利的寬宏大量,畫中的亨利向瀕死的對手緻敬,與天主教徒在雅爾納克無恥謀殺受傷的孔代形成鮮明對照。

亨利四世是一位有大愛的君主。他關注各個階層的臣民,同情地位最卑微的階層,作為大領主的他經常與低賤的燒炭工、與貧苦的農民同桌用餐、談笑風生。在博物館的畫作中,我們會見到亨利的身影,他舍棄宮廷的華美服飾,衣着粗糙的獵人裝、士兵服常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他的名言“我希望每個法國人每星期天鍋裡都有隻雞”,飽含了他對臣民深厚的關切之情;對待部下,他如普通人一般與他們交談,以軍中親昵的你相稱,叫的是充滿友情的小名,在十六世紀末期這段如此頻繁更換宗教信仰的時期,他的朋友們、部下們始終是他堅定的支援者;對待戰俘,他也寬仁相待,及時制止可能産生的屠殺行為,将在戰争中犧牲的軍官送回他們的陣營,以便他們享有宗教榮譽。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亨利和孩子們一起玩耍

國王四肢趴地扮作馬同孩子們玩耍,這一讓西班牙大使大吃一驚的場景曾被許多畫家争相描繪,本畫出自畫家安格爾之手。

(現藏于巴黎小皇宮博物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農家晚餐

亨利和磨坊主米肖一家圍坐餐桌, 顯得惬意無比。他喜愛這樣的生活,也必然會從中獲益良多。大領主這種并不常見的行為啟發了諸多畫作,尤其是19 世紀的作品, 如《農家晚餐》。

(現藏于波城古堡)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遊曆王國

我們同樣在這幅畫中見到亨利戴着帽子、手套,腳穿靴子, 在一次遊曆途中迷路了。這家主人是個鐵匠,收留他,給他水喝。(18 世紀畫作,現藏于波城古堡)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為亨利四世繪制的最成功的肖像畫之一

這位四十一歲的男子身上盡顯高貴和權威之态,他的政治才能和勇氣為他赢得了至高的榮譽。 (19 世紀匿名畫作,現藏于格勒諾布爾博物館)

博物館日 | 看一場“亨利四世”的畫展

【法】弗朗索瓦·貝魯 著;張紅婕 等譯

内容簡介

亨利四世出生于法國曆史上最動蕩的時期,受到了宗教改革清規教律的嚴格教養。在青年時代作為新教的領袖卷入了法國殘酷的宗教戰争。1589年成為法國國王,并改宗天主教,主政波旁王朝,期間進行多項改革,使經濟好轉,人民生活改善;1610年在巴黎遇刺身亡。亨利在位期間成績斐然,深受法國人民的愛戴。本書上起亨利四世的出生和一代君王的豐功偉績,下迄王權的衰落和國王的去世,半個多世紀的法國曆史在作者筆下一氣呵成。全書共分為八個部分,作者采用叙述體,以時間順序在有限的篇幅裡講述了法國波旁王朝的建立者亨利四世波瀾起伏的一生,以及其在位期間法國曆史發展的基本事實,突出講述了重大曆史事件和當時法國社會政治變革的要因。我們可以沿着這位“賢明王亨利”的成長印記和他的王權興衰,全面了解這位偉大的君主傳奇而又悲慘的人生。

作者簡介

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字白虎。法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家,是馬克龍總統競選成功的關鍵人物, 曾任法國國務司法部部長、法國國家教育部長、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國民議會議員、比利牛斯-大西洋省議會主席、歐洲議會議員,現任法國民主運動黨主席、波城-貝阿恩-比利牛斯城郊共同體主席、波城市市長、波城孔子學院董事會主席。貝魯先生業餘時間愛好寫作,出版專著二十餘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