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作者:卻想表達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了兩句話。

一句是孔老夫子說的,敏于行而納于言。

另一句,就是耐克曾經的廣告語:just do it!!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十三年前,皮克斯在《海底總動員1:尋找尼莫》裡,讓小醜魚馬林為了走失的獨子,克服自己的膽小,冒險穿越茫茫大海,展現了親情的美好。

十三年後,延續第一部的找尋主題,續集《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把瑪林的探險好夥伴藍藻魚多莉變成了主角,讓患有短期記憶障礙症的她去找尋自己的丢失的父母和家園。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多莉茫茫然在海底遊蕩,遇到了急迫找尋兒子的瑪林,才誤打誤撞地踏上冒險之途。而這次多莉想起來童年的點滴記憶,重回找媽媽之路(故事裡不斷閃回童年的多莉,配音太過可愛。請一定去看英文版)。

成長,是迪士尼動畫的根基,如果說《海底總動員1:尋找尼莫》曾用優秀的拟人法呈現了因為受過傷害而對生活總持有膽怯和遲疑态度的人被治愈的過程。那《多莉去了哪裡》則再次呈現了行動者的魅力。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我能,尤其是與生俱來的“我能”,是強者的展現。

可作為普通的魚(人)類,總有種種“我不能”的緣由。這部電影裡,每一個角色都在強調“我不能”。

叫“命運”的鲸魚,為近視眼所困,總在池子裡撞牆,并是以更不敢貿然回到大海,盡管大海裡并沒有牆。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有世界上最棒的回聲定位系統的白鲸,卻總覺得自己無法啟用這份天賦;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作為多莉的參照物,類似美國電影裡常有的性格互補cp,小醜魚瑪林深陷于自己恐怖往事,妻子和孩子一夕之間落入鲨魚的嘴中,永遠小心謹慎,魚多的地方絕不去湊熱鬧,其“動物格”大概一定在強調“我不相信”。第一部裡,它就因為不相信劍魚的告誡,穿越海溝的時候,一定要走看起來安全的上部,遭遇了桃花水母,差點丢掉小命。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比起墨守成規,改變的勇氣總閃爍着更動人的色彩。

冒險源自人物對世界的好奇,更展現了正面積極的力量。它所要展現的,并不僅僅是由于結果不可知,所帶來的觀衆腎上激素的提升。快感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人物克服自身性格障礙的過程,是人物最終成長的結果。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而作為勵志故事的主角,多莉有着自身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小就患有短期障礙記憶症的她,被偶然的暗流沖入大海之後,既想不起家在何方,也想不起來要去那裡。(契合人類對魚的慣性認知——記憶不超過七秒。)因為喪失記憶,是以連兩次左轉之後右轉這麼簡單的指令,都記不住,

可是每一朵烏雲都鑲有銀邊,也因為常常想不起來之前經曆過什麼,多莉雖然冒冒失失,卻永無言敗情緒,想起什麼就去做,行動力極強。居然她也橫穿了通向大海的管道,找到了家園。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永遠不相信他人的馬林,為了多莉,在每一個可能絕望的瞬間,都在想,

多莉會怎麼做?

怎麼做,just do it呀!

見招拆招,沒有水會死,那就從噴泉跳過去!

被動的馬林變成了主動的馬林,不自信的人們通過行動力解決了問題。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象一種隐喻,該片子裡的海洋動物保護區本來奉行的原則是,拯救—治療—放回。被蓋上永遠無法治愈之章的魚類,則要被送回海洋動物館;

從不吝啬于貢獻可愛角色的迪士尼,在這部電影裡展現了衆角色克服自己的不自信之後的狂歡——多莉和章魚哥繞過瘋了的警察,開車帶着水族們大逃亡。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可愛的負責以賣萌制造交通障礙的海狸

本着美式的樂觀主義精神,片子強調并不需要人類來判斷什麼是已經治愈可回歸自然的狀态,動物們一旦克服“我不能”的心理障礙,便能不懼危險,勇敢生活,畢竟,有一條殘疾鳍的小尼莫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無論如何,just do it!就好了。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了哪裡》:Just do it

不過話說起來,本片最可愛的角色,其實是固執的章魚哥,象我慣常熱愛的悲觀英雄形象,伊并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想,秉承消極的生活态度,比如,比起海洋,“我隻想獨自生活在海洋博物館裡”,并為此願意付出所有努力。

甚至還對友情情深意長,全片動人金句之一,便是章魚哥說的,“我想三秒鐘你就會忘記我,但是我要忘記你就很難了”。

期待以章魚哥為主角的第三部,主題是什麼最為合适呢?

尋找熱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