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林立的高樓下,璀璨的街市中,有許多格調滿滿的店鋪。它們有好吃的、好聽的、好看的、好玩的……行當不同,初心始終;時間流過,獨運匠心,“匠”香流傳。
自2018年起,渝中區工商聯啟動“母城匠心”項目,挖掘了50多位匠人,不斷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匠人文化。即日起,渝中區工商聯、渝中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探店·匠心》,通過記者實地探訪打卡,帶你領略不一樣的“大城小店”,感受母城渝中的匠人匠心。
一份90年未熄滅的爐火
至今溫熱
01
重慶風雲際會的餐飲市場,“老四川”如“遺世而獨立”般存在。它的店面并不多,名聲卻很大。老人們時常會念叨“燈影牛肉”,咀嚼着少時的回憶。
從1931年的路邊攤,到陪都時期的店鋪,到新中國建立後的幾次變遷。90年來,“老四川”的産權幾經更疊,爐竈從未“閉火”,炊煙每日升起……
8月中旬,雨過天青。渝中融媒體中心記者一行,來到重回舊址開張不久的解放碑“老四川”大酒樓,尋訪那一縷飄過90年的飯菜香。
01 爐火·傳承
lao si chuan
民國時期的自貢,因鹽而興、盛極一時。打鹽井需要畜力,自貢的牛很多。川渝一帶的婦女,格外幹練賢惠。1931年,紡織女工鐘益鳳心靈手巧、就地取材,一席牛肴有口皆碑,從自貢做到了重慶。
轉眼到了抗戰,重慶升格陪都。前方吃緊、後方“緊吃”,重慶餐飲市場空前繁榮。雖隻是路邊小攤,鐘益鳳的牛肉依然風靡山城——燈影牛肉、精毛牛肉、煙熏牛肉,“三肉”尤為出名。1938年,經新民晚報記者賜名,遂挂牌為“老四川”。
同一時期,重慶還有一家主營牛肉的名店,名為“粵香村”,其清炖牛肉湯、沙參牛尾湯和枸杞牛鞭湯,合稱“三湯”,馳名山城。新中國成立後,兩家老店進行合并,“三湯”+“三肉”實作了強強聯合。
彼時的重慶,名餐廳大多積聚于解放碑周邊。1960年4月,朱德和陳毅兩位元帥赴渝,參加全國技術革新現場會,品嘗了店裡的佳肴。兩位四川籍老帥,對菜品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影響幾代人的《紅岩》一書中,也有描寫“老四川”牛肉的情節。
改革開放後,“老四川”在市場經濟中繼續發展,菜品先後榮獲中華名小吃、中國美食節金鼎獎、四川名特小吃等榮譽,酒樓也獲評商務部授予的“中華老字号”稱号。
02 爐火·味道
90年的“老四川”,許多東西在變,而有的被堅守下來,燈影牛肉便是其中一味。
“法宗古則,堅守工藝,決不動搖!”“老四川”大酒樓解放碑店總經理毛新宇,這樣對記者講述企業理念。他介紹,90年前,鐘益鳳夫婦在制作燈影牛肉時,便嚴守16道工序,其中最要緊的是碳火烤、蒸籠蒸、手工撕。
時過境遷,蒸烤箱能不能替代傳統工藝?毛新宇堅決說不。為什麼?“烤箱溫度達不到明火外焰溫度,會讓牛肉變軟,進而影響口感。”可渝中區也無法明火烤制,于是毛新宇便從區外蒸烤後運送回店,也不向味道妥協。用重慶話來說就是,吃下去必須“化渣”。
同樣的堅守在“老四川”比比皆是。不少食店的牛尾湯,采用高壓鍋烹饪。而這裡則堅持文火慢炖、每日換新。每天淩晨3點多,牛尾便下了炖鍋,七八個小時的熬制,肉香四溢、鮮美無比。
讓人意外的是,“慢工出細活兒”并未拉高售價——燈影牛肉38元一份,小份牛尾湯78元一份,人均消費不到100元,讓“老四川”成為群衆吃得起的酒樓。
03 爐火·匠心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做了半輩子廚師的劉曉東深谙此道,這位“老四川”的廚師長、同時也是“母城匠人”,對菜品創新有着自己的了解。
“我們說的不變,是指工藝、精神不變,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劉曉東說,這些年來“老四川”也在不斷推陳出新,适應時代的變化。
以前食材少,師傅們絞盡腦汁,試圖尋找出最完美的搭配。現在食材、佐料都極大的豐富,劉曉東要做的是兼顧“守正”和“創新”。
番茄牛尾湯,是“老四川”賣得很好的菜品,它并不屬于“三肉三湯”。劉曉東說,以前大家偏愛枸杞牛尾湯,現在一些年輕人愛吃番茄味,味道可以變,但熬制的耐心不能變。
這些年,劉曉東的團隊不斷研發菜品,脆皮夾沙肉、香辣鴨血等,廣受顧客好評。除了菜品,“老四川”在店面裝潢和設計上,既保留了文化元素,又盡力擁抱現代社會。
新的時代,地處開放宏博的解放碑,“老四川”也将繼續堅持“守正”和“創新”,把90年的招牌不斷擦拭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