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間,廣藥集團與加多寶分别釋出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判決加多寶立即停止使用相關廣告詞并賠償廣藥集團100萬元。對于加多寶“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等相關廣告,則判決其不構成虛假宣傳。

圖/加多寶官網
不過,雙方還有一筆14.4億的賬沒算完。2018年7月,廣藥集團收到廣東高院關于“王老吉”商标法律糾紛案件的一審《民事判決書》。根據判決結果,加多寶需賠償廣藥集團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共計14.41億元。至今,這場官司仍然懸而未決。
王老吉加多寶相鬥,令整個涼茶業元氣大傷。多年來,雙方掀起價格戰——買三贈一、買四贈一的一系列舉措,令整個行業利潤率遭遇滑鐵盧。曾有業者哭訴,王老吉與加多寶之間的價格戰打下來,涼茶行業進入微利或無利的邊緣,“整個行業都搞沒了”。
“怕上火,喝王老吉”,從2003年起,這句洗腦的廣告語席卷了全國,也捧紅了王老吉。然而誰也未料到,一罐涼茶引發了長達十餘年的争奪拉鋸戰。
王老吉創立于清道光年間(1828年),創始人王澤邦,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新中國成立後,内地的王老吉被收歸公有,後來被劃歸到廣州藥業旗下,香港的王老吉則由王氏後人繼續經營。
老牌涼茶發展的不溫不火,陳鴻道卻從這個老字号中看到了商機。從香港的王氏後人處拿到配方後,為了讓内地生意暢通無阻,1997年,香港鴻道集團有限公司與廣州羊城藥業王老吉食品飲料分公司簽訂了商标許可使用合同,有效期共計20年。自此,藥品屬性的綠盒王老吉屬廣藥集團,而飲料屬性的紅罐王老吉則屬于加多寶。
可以說加多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王老吉這個老牌涼茶煥發了新生。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王老吉涼茶的總銷量已突破50億元人民币,超越可口可樂、紅牛等成為年度全國罐裝飲料的銷售第一。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陳鴻道以加多寶集團的名義向災區捐款一億元,這樣的愛心之舉,順勢将王老吉推上“國民飲料”的寶座。
而後續爆發的“王老吉”之争,堪稱中國涼茶行業的一部曆史大劇。
2010年“王老吉”商标被估值1080億元。也是這一年,廣藥向加多寶發出律師函要求收回“王老吉”商标。2011年,加多寶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全線超過口可口樂,達到160億元,但當時綠盒王老吉的銷售額還不足20億元。“眼紅”之下,相愛相殺。
戰争爆發始于兩份争議頗多的協定。2001年和2003年,當時廣藥副董事長李益民先後兩次收受鴻道集團共300萬港元賄賂,簽訂兩份“補充協定”,每年收取商标使用費約500萬元,将商标租期延長至2020年。
歸案期間,陳鴻道自己也曾供認,行賄是為了以低廉價格延長商标的使用時間。廣藥集團認為次份協定無效,将其告上法庭,然而雙方的戰争才剛剛開始。
第一戰商标争奪——誰該叫"王老吉"。直到2012年7月16日,北京市一中院最終裁定,加多寶禁用王老吉商标,這一局,廣藥勝。加多寶随後将産品更名“加多寶涼茶”;
第二戰廣告語之争。加多寶的廣告詞“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王老吉認為是虛假宣傳,會誤導老百姓,讓人以為兩者是同一個産品。法院判決,加多寶要對所有宣傳予以撤回,同時賠款,公開道歉;
第三戰“紅罐之争”——誰可以用紅罐。拉鋸數年後,2017年8月,法院判決,雙方可在不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共同享有“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的權益。
據媒體粗略統計,從包裝的顔色、字型到廣告語,雙方對簿公堂高達20多次,涉及金額達到50億元。
2014年12月,一審判決敗訴的加多寶在微網誌發出一張自我調侃的海報作為回應,稱自己是“兩個第一”——“做涼茶世界第一,打官司倒數第一”。而行賄的陳鴻道,至今已外逃12年。
多年的“戰争”,除了市場對涼茶的考驗外,對加多寶也造成了極大的損耗——重新換商标、換品牌包裝、巨額賠款、經營不善、高管離職等等。
很難想象,如果當年陳鴻道在拿到王老吉祖傳配方後,選擇自主創立一個品牌,而不是租用“王老吉”的商标,如今的中國涼茶市場又會是怎樣的格局?
“沒想到,王老吉和加多寶幹架,卻把和其正幹下去了。”這一句戲谑道出了業内的無奈。
這些年,廣藥集團與多加寶“刀光劍影”,雙方之間的價格戰買三贈一、買四贈一的一系列舉措,整個行業利潤率遭遇“滑鐵盧”。曾有業者哭訴,王老吉與加多寶之間的價格戰打下來,涼茶行業進入微利或無利的邊緣。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曾經風光無限的健力寶。當年,健力寶的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消費者購買,而是因為經銷商看不到利潤而拒絕銷售,這跟如今涼茶業的狀況如出一撤。
一個慘淡的現實擺在眼前:涼茶銷量已經達不到過去的幾何增長,進入了平緩期。資料顯示,2009-2012年之間涼茶品類保持了16%-18%的高速增長,而2015年上半年涼茶市場的增速為零。2016年以後,同仁堂涼茶的偃旗息鼓、加多寶的裁員停産,這個行業“厄運纏身”。
事實上,在整個飲品市場,如今涼茶行業的生存空間一再遭遇擠壓。有資料顯示,2016年涼茶行業市場占整個飲料行業市場佔有率的8.8%,位居飲料行業第四大品類,銷售收入達561.2億元,同比增長4.2%,而2015年這一數字為10%。
在大健康産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原本脫胎于中草藥植物飲料的涼茶,本該順應着這樣的趨勢收獲更大的蛋糕。但如今,這個“蛋糕”反而越做越小。
眼下,涼茶行業步入衰退期,已成為不争的事實。回過頭來看,持續多年的紛争已将許多小企業和潛在競争對手排擠出去,但是,如果巨頭仍把精力放在纏鬥上,這一個行業要玩完了。
有業内人士曾痛心地表示,如果廣藥集團與加多寶纏鬥不停,繼續使用過多的媒體資源與資本在國内内耗,損害涼茶行業的形象、聲譽,透支消費者對涼茶品類的好感,消耗品牌影響力,對涼茶行業有害無利。
回溯中國涼茶業的曆史,不難發現,想要在這個細分的市場活下去不容易。過去十多年,進場的“玩家”絡繹不絕,但大多數人連市場都撩撥不起來,就已被市場的洪流沖刷下去,拍死在沙灘上。
和王老吉一樣,衆多玩家來自藥企。資料顯示,香雪制藥曾于2007年推出上清飲涼茶,一度信誓旦旦地表示目标五年内營收20億元。然而,現實很骨感,其實際年銷售量在2007還有1396.67萬罐,到了2009年卻隻剩下332.19萬罐,到2010年更是淨虧了2670萬元,目前這款産品早已基本停産。
複盤來看,上清飲出生在涼茶市場正處于高速增長的時期,但是敗的時候也還是在涼茶高速增長中。知名營銷人鄒文武曾這樣評價:這款産品,出來時就沒有特點,從名字到概念都是敗筆,加上紅色的罐子和醫藥化的運作手法,最終注定了冷冷清清的結局。
在早期,市場上還曾出現藍罐涼茶。2008年,成立于1991年擁有50億資産以及招牌産品萬基洋參片的萬基集團推出了藍罐的“萬吉樂涼茶”,并聘請了香港演員張衛健做代言,目标要做涼茶市場中的百事可樂。遺憾的是,大面積的廣告轟炸并未起到持續刺激消費的效果,萬吉樂早已基本停産。
有趣的是,大多數涼茶品牌都喜歡請大明星砸大錢“批發”廣告。
2008年,醫藥企業瑞年國際推出順牌涼茶,聘請了葛優擔任品牌形象代言人,從央視到地方衛視一頓狂轟濫炸,還聘請了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志在争奪涼茶領域老三位置。
然而僅僅過了兩三年的光景,這款産品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迹了。2010年,康美藥業在廣東首次推出第一款袋裝菊皇茶,聘請了李冰冰來助陣,但是市場運作卻始終不溫不火,可謂給康美的回報也是一直冷冰冰的。
在衆多“玩家”中,最雷人的莫過于霸王集團推出了霸王涼茶。2010年,号稱“中藥世家”的霸王集團在推出了一款涼茶産品,并聘請甄子丹代言。
2011年實作銷售收入1.67億元,占到了霸王集團總業績的18.8%,但随後霸王涼茶的發展急轉直下,2012年營收1758.3萬元, 2013年上半年營收僅為79萬元。資料顯示,2013年7月1日,霸王集團停止生産及銷售涼茶,留下了笑柄。
當然,倒下的“先烈”并不止于此,它們充分證明了這條道路的艱難險阻。回顧中國涼茶過去十年,既有王老吉2008年取代可口可樂成為中華“第一罐”的耀眼傳奇,也有王老吉與加多寶“拉鋸戰”引發的無限唏噓。
這注定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戰場,而下一個十年,中國涼茶何去何從?
(來源: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