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動配藥區,遊客可以自己稱藥材配香囊。
遊客在聞香識藥材的裝置前感到很好奇。
序廳中的大涼茶銅壺
展廳中模拟呈現了一個燕窩洞,可供遊客攀爬。
詩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資訊 請掃二維碼
行走博物館
有沒有那麼一座博物館,是可以用“氣味”去感受的?
還真有。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香雪制藥廠區内,有一座“廣東省涼茶博物館”。在這裡,你可以了解中華中醫藥文化和嶺南涼茶曆史,你可以通過不同的氣味去認識藥材,也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個專屬的香囊,還可以在戶外的草藥園中,感受各種獨特的植物留在指尖的味道。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蔔松竹
廣東省涼茶博物館
地點: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香雪制藥廠區内
交通:地鐵六号線金峰站
芳香園種了300多種藥材 松鼠是常客
從地鐵六号線金峰站出來,沿着制藥廠的圍牆拐個彎,很快就到了博物館的正門。三層的館舍,是整棟從高處俯瞰為“如意”形的建築的一部分。門側幾株高大的荔枝樹,長得枝繁葉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香雪集團企業文化經理朱學藝告訴記者,它們都是約百年樹齡的蘿崗老樹,當年蘿崗開發建設,許多老樹受到影響,于是王永輝董事長就移栽了百來株到廠區内。“當時很多人都說移不活的”,他說,“但是我們請了華農的專家,精心照顧,很多都活下來了。”這些妃子笑老樹分布在廠區各處,挂果時節,就像是廠區的節日。
正門對面,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藥用植物園——芳香園。園内種植了300多種具有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喬木、草本及藤類植物,比如辣木、檀香、黃花梨、化橘紅、廣藿香、南闆藍根、菊花等。當中不少就是制作涼茶的原料。沿着草木間的小路,每走一步都有幾種甚至十幾種植物出現在眼前,誰能想到,通常隻能見到幹品的它們,在自然狀态下是這番模樣。對小孩子來說,真是一處又有趣又能學習的好地方。園子裡不時有松鼠光顧。它們對什麼果子熟了,比藥材專家還清楚。
時值入冬,且冷空氣正至,芳香園中的許多草木沒有了繁花盛果,但捏捏肉桂,搓搓藿香,那些不同的香氣讓人身心舒适。
展廳内有一處圓形區域——藥材氣味識别區。周邊百子櫃放着不同的藥材,中間的圓柱顯示不同藥材的氣味說明,桌子上面就是可以聞香識藥的裝置。本區域内安置了12種不同氣味的中藥材,遊客可以通過按壓右手邊的白色按鈕,将噴氣出口對準鼻孔,就能聞到相應的藥材氣味,然後判斷識别藥材。這種小遊戲看起來簡單,記者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一行有一行的難。有些氣味隐約熟悉,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是什麼;有些香氣,是第一次聞見,難以識别是哪種藥材了。這些獨特的氣味,應該都是“藥性”的一部分。
在“互動配藥區”裡,擺放着多種養生藥材,洋溢着淡淡幽香。這裡是讓遊客自行配置涼茶的地方。大家可以按照旁邊電子屏上的提示,從百子櫃中揀選藥材配置涼茶,配方有廣東涼茶、沙溪涼茶、四時感冒涼茶等,都是家庭日常必備飲品,還可以用小藥秤稱取相應的芳香藥材,制作個性化香囊。
三大單元二十展區
告訴你涼茶的點點滴滴
博物館的室内面積有1500平方米,加上芳香園和室外的彩虹池、生态魚池、梅香亭等其他景觀,總計約5000平方米。這樣看,它确實不算大,但走進博物館區,真的發現,一粒米裡有大千世界般,豐富得很,令人感受到濃郁的中醫藥文化氛圍。這裡還時常舉辦一些臨時性的展覽,也許你某次前來,就會有出乎意料的精彩發現。
博物館于2008年建成,長期免費對外開放。館内從業人員介紹,如果是散客前來,隻需在博物館公号上預約或門口登記即可;如果是團體前來,提前一天約也就可以了。
序廳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件雕塑。一件是鑄鐵藥臼,一件是銅制茶壺,還有一件是藥碾子。博物館室内部分包含了“地域·曆史” “傳承·溯源”“天人·調和”三大單元,設定了中醫及涼茶文化、趣味互動兩大主題,共20個展區,包括涼茶起源展示區、涼茶發展曆程展示區、涼茶申遺曆程展示區、現代涼茶展示區、嶺南文化展示區、器具及珍貴藥材展示區、配藥區、藥材氣味辨識區、養生運動體驗區等。
涼茶對于廣東人來說,真是再熟悉不過。遍布大街小巷的涼茶鋪,無論在炎炎夏日,還是身體抱恙之時,都彷如“力量源泉”,能讓人多一分心安。但是要真的把涼茶講個一是一二是二,就沒幾個人能做到了。館内嶺南涼茶的曆史,從公元306年講起。當時東晉道學醫藥家葛洪南來嶺南,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醫藥。他曾著有著名的《肘後備急方》,着重以本土藥材、手邊藥材為普通百姓防病治病。這種重視“身邊草木”的觀念,正是傳統中醫藥,以及涼茶發展所遵循的原則之一。如作為館内重要陳列的“上清飲”涼茶,據說就與光孝寺中的诃子果實落入井中而令僧人得到的啟發有關。
展廳中展示了嶺南幾大涼茶的傳承譜系,其中“上清飲涼茶”已經傳承到第四代王永輝,他也是非遺項目“涼茶”的國家級傳承人。2006年5月25日,粵港澳21家涼茶生産企業擁有的18個品牌54個秘方及術語被國務院準許進入首批國家級“非遺”。涼茶市場活躍度随之明顯增強。2005年時,國内涼茶飲料不足100萬噸;2010年達到2500萬噸,超過可口可樂全球銷量。涼茶從嶺南一隅,走向全國、全世界。涼茶作為軟飲料中第二類的植物飲料,是在全球近60年之内第一個單獨形成一個品類的,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能看電子版中藥奇書
也能攀岩摘“燕窩”
在博物館中,可以看到一部奇書——《補遺雷公炮制便覽》,原著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為存世孤本,館内展示的是它的電子閱讀版本。隻要在顯示屏下方的感應器前動動手,就能像翻書一樣翻螢幕。它的發現令本草界為之震驚,是我國國内現存古代彩繪本草中最為完整的一部傳世典籍。此書由明朝宮廷畫師以《新刊雷公炮制便覽》為本,增補藥性歌,為藥物配上形态圖和輔助圖,并以藥物及其炮制法為題材進行繪畫藝術創作而成,一千多幅彩色藥物圖為中國古本草醫藥文獻方面的研究,乃至古代美術研究,增添了大量絢麗而極具學術價值的新材料。
以類似方式展示的,還有《慈禧光緒醫方選儀》。這本書有中英雙文版本,于1981年11月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26500冊,不足半年售罄。書中記載了慈禧、光緒兩人的醫方,諸如長壽、補益、調經、髒腑經絡諸竅疾患等方劑,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加以探讨,對于臨床各科疾病的中醫治療,尤其慢性疾病調理,老年疾病預防,都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朱學藝說,目前集團出産的清熱解毒、止咳祛痰、益氣清肺等中成藥很多仍跟書裡記載的方子異曲同工。
說到傳統中草藥,就不能不提起制藥器具。館藏的衆多器具都是通過走訪收藏回來的真品,如藥碾、藥鬥、藥臼、藥用鍘刀等。看着它們,腦補舊時,甚至就是不久之前制藥的情形,不禁令人感慨救死扶傷之不易。這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展現吧。這些工具現在已基本被機器取代,隻能在博物館或電視上才能一睹真容了。展廳中還模拟呈現了一個燕窩洞,洞中附有燕子,伏有蝙蝠,俨如别有洞天。山洞内的岩石可供遊客攀爬,體驗采“燕窩”的豐收喜悅。
“涼茶文化不僅是廣東人的文化,也是中國人的文化”,王永輝曾表示:“傳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品牌、民族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座涼茶博物館,正是傳揚涼茶文化的美妙載體。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