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周文王,姬姓,名昌,前1152到前1056,據說活了九十七歲,在位五十年。

在位五十年是可信的,至于活了九十七歲,當時并無信史,姑且一聽即可。

也有人說他十二歲繼位,活了六十一歲。

在曆史上,周文王繼祖父公亶父、父親公季之後,為周國酋長,并且是西部諸侯的盟主,是以,号稱西伯,稱為西伯昌。

西伯昌在位期間,明德慎罰,勤于政事,重視農業生産,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呂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芮國,攻滅黎國(位于今山西省長治市)、邘國(位于今河内沁陽縣)等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建都豐京(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武王伐纣滅商奠定了強大基礎;他還推演《周易》,為後世儒家所推崇。

西伯昌去世後,其子仲發繼位,于1046年,推翻商王國,周國更新為周王國,取而代之,于是,西伯昌,谥為周文王。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周文王

以當時的習俗,作為酋長,周文王,女子衆多,是以,有數十子。據《毛詩正義》引《大戴禮記》記載,周文王十三歲得長子伯邑考,十五歲得次子仲發,後來伯邑考被商王帝辛所殺,是以,周文王之後,次子仲發,繼位為周武王。有一種傳說是,周文王最小的兒子是雷震子。

《大戴禮記》,是西漢中期,戴德編著的禮制著作;《毛詩正義》是《詩經》的研究著作,又作《孔疏》,是唐貞觀年間,孔穎達等人,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經正義》之一,為當時政府頒布的官書;《毛詩》,指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苌,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于世的《詩經》;《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

古代貴族,女子多,生子早,類似周文王的情況還有,漢文帝,在做少年代王時,十二歲得長子,十五歲得子漢景帝。

關于周武王的壽命,于史也是無定論的,一種說法是,他三十五歲繼位,在位十五年,四十七歲時伐商,五十歲去世,也有說他壽命五十四歲、在位十九年的。

周武王的曆史功績,滅商王國,建立周王國,他還修建了鎬京,作為周的首都。豐京位于豐水之濱,鎬京位于滈水之濱。鎬、滈,皆念作hao,四聲。

周文王數十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十八子: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仲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衛康叔、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毛叔鄭、十子冉季載、十一子郜叔、十二子雍伯、十三子曹叔振铎、十四子滕叔繡、十五子畢公高、十六子原伯、十七子豐侯、十八子郇伯。

其中,排在前面的十個兒子,從伯邑考到冉季載,皆為正妻太姒所生。太姒所生十子,按照“伯仲叔季”排行,長子排行為伯,次子排行為仲,其後各子排行皆為叔,幼子排行為季。

十子之後的八子,則重新排行,皆排行為叔。

太姒所生十子,排行靠前,最為尊貴,年齡也較大,而其他女子所生之子,則排行靠後,靠後的這八位叔,年齡上是小于冉季載的,其排行為叔,是另外計算的,其地位比太姒十子要低一些。

這十八子比較有名,其他的,有的也小有名氣,比如,周文王的三十七子羽達,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之一,周武王将這個小弟弟封于息國,就是春秋時期出了桃花夫人亦即息夫人的那個息國。當然,息夫人是羽達三百多年後的子孫媳婦了。

來說說有名的十八子。

伯邑考和武王發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詳,來說說他們以外的其他人。

周武王滅商,奪取了大片土地,是以,親族、功臣,紛紛封為諸侯,統治新奪得的土地與人民,其中,周文王的三子管叔鮮、五子蔡叔度、八子霍叔處,建立了管國、蔡國、霍國,皆位于今河南一帶,以阻擋和監視位于黃河以北的商人餘部邶國。

四子周公旦,建立周國,這是王室領地内的公國,旦的爵位為公爵,是以,稱為周公旦。二子、四子關系最好,是以,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心腹得力助手,爵位最高。

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旦為顧命大臣,受命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大權獨攬,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聯手商人餘部邶國的武庚,造反。周公果斷出兵,殺武庚、管叔,囚禁蔡叔,而霍叔則被遷到今山西一帶。

邶國被滅,一分為二,建立衛國、宋國。衛國都城朝歌,封于六子衛康叔。衛國當時是疆土跨黃河兩岸的大國。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衛國四大都城

文王以陝西為根據地,出兵奪取了山西;武王伐纣,奪取了河南;周公東征,奪取了河北、山東。七子郕叔武,建立郕國,封地位于王室領地,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發現西周文物“成伯孫父鬲”。周公東征後,又建立了山東郕國,封地位于今山東省濟甯市汶上縣一帶。

郕國,又稱成國、盛國。春秋時期,郕國被魯國吞并,郕國國君,淪為魯國大夫。後來,郕,成為孟孫氏的封地的首邑。

九子毛叔鄭,建立毛國,位于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清道光年間,1843年,岐山縣出土了毛公鼎,引起轟動,現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周平王東遷雒邑,毛國随之東遷到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一帶。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毛公鼎

十子冉季載,建立姬姓沈國,古華夏語,冉、沈同音,位于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一帶。春秋後期,前506年,晉國召集諸侯,會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親楚的沈國拒不參加,晉國指使蔡國,出兵伐滅了沈國,并将沈子嘉押回蔡國殺掉 。

以上是正妻太姒所生的十個兒子,排行為伯仲叔季,以下,是其他女子所生,重新排行。

十一子郜叔,建立郜國,又稱告國。周公東征,建立山東郜國,位于今山東省成武縣。春秋初期,郜國為宋國所滅。前713年,齊、鄭、魯聯合讨伐宋國。鄭國軍隊攻入郜邑,把郜邑土地讓予魯國。郜國傳世文物有“郜史碩父鼎”及“郜仲尊”。郜國亡國,其後裔以郜為氏。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郜國的位置

十二子雍伯,建立雍國,位于今陝西省鳳翔縣一帶,周滅商,建立河内雍國,位于河内今焦作市一帶。商王國也有雍國,位于河内,為周人所滅,在其故土,建立河内的姬姓雍國,春秋時期,被晉國吞并。

至于關中雍國,則于春秋時期為秦國吞并,此後,雍為秦國都城二三百年,當時雍城四周大河縱橫,号為水上秦都,以四周大河為屏障,可以不建城牆。

西楚王國時期,建立章邯雍國。

十三子曹叔振铎,建立曹國,國都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疆域大緻轄今山東省西南部。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落難之時經過曹國,曹共公對其無禮。晉文公即位後,讨伐曹國,曹共公被俘。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國失敗,曹國歸附晉國。春秋末期,宋國伐曹,曹國内亂,曹伯陽繼位,與宋國對攻,前487年,宋景公滅曹,殺曹伯陽。 曹國滅亡後,其後裔以曹為氏,曹振铎即為曹氏始祖,曹參即其後裔。

黃帝同盟時期有曹國,颛顼後裔。周公東征,将曹國人移走,建立邾國,在其故地建立姬姓曹國。

曹國的一部分,在南北朝北周時期,建立曹州。明初,降曹州為曹縣。

現在的曹縣境内,古時候有莘國、貫國、曹國、宋國等國的領土。

西周時期曹國,包括今山東省菏澤市的定陶縣、曹縣等地。

十四子滕叔繡,建立滕國,武王伐纣後建立,位于河南,周公東征後,建立山東滕國,位于今山東省棗莊市滕縣一帶。戰國時期,為宋國公所滅,其後人以滕為氏。

十五子畢公高,建立畢國,位于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是以,今鹹陽原,又稱畢原。畢公高是周公旦之後的輔政大臣,其爵位是公爵,文王諸子中,有“一王兩公”,地位最高,高于其他兒子,畢公是兩公之一。周成王去世,遺命畢公高為顧命大臣,輔佐周康王。畢公高先後輔佐成王、康王兩代國王,在畢公高的輔佐下,遂有“成康之治”。

周文王諸子及其後裔

畢公

畢公高是現在很多姓氏的祖先。畢公的後裔之一,是魏氏,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是春秋前期的頭号霸主。

十六子原伯,建立原國,位于河内今濟源市一帶。先後有三個原國,夏同盟時期的原國,姬姓原國,晉國内部的大夫封地原國。

姬姓原國,春秋時期,原伯貫在位,為晉文公所滅,被遷往冀國(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帶),晉國大夫先轸,封得原國,建立先氏原國,其一支後裔,以原為氏。

十七子豐侯,建立豐國,位于關中豐水一帶,離豐京不遠。豐京、豐國,皆沿着豐水一帶。周宣王時期,加強漢陽諸姬的力量,于是在今湖北十堰市一帶,建立新的豐國。前777年,秦襄公開,将姐妹穆嬴嫁到豐國。春秋前期,豐國被庸國所滅。

十八子郇伯,建立郇國,又稱荀國,位于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绛縣一帶。春秋初期,晉國分為兩部,互相攻戰,荀國曾經參與讨伐曲沃,《春秋左氏傳·桓公九年》記載,前703年,虢國、芮國、梁國、荀國、賈國等五國,組成聯軍,擊敗曲沃武公。最終,在晉國兩部的混戰中,曲沃獲勝,曲沃武公成為晉武公,統治晉國全部,實力大漲,遂出兵複仇,滅荀國,将其地封給大夫原黯,也就是說,原國的後裔,改為荀氏。總之,先後四個荀國荀邑,包括:黃帝後裔荀國,黃帝大臣荀始荀國,荀伯荀國,原黯荀邑。

原黯荀邑的後裔,為晉國卿族之一荀氏,傳到荀林父、荀首兄弟時,其中,名将荀林父,為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之弟荀首,為智氏的始祖。

晉國末期,四大卿族強盛,以智氏最為強大,智伯瑤為伯爵,高于其它三家的子爵,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趙魏韓三家聯手,攻滅智氏,然後,三家分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個。

荀氏後人,名人不少,有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家荀況、三國曹魏謀士荀彧等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