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政府的執政能力逐漸下降,使得權力一點點過渡到三大軍政集團手中。那麼,何為三大軍政集團,他們之間存在着什麼樣的關系?這三大軍政集團分别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淮軍;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即:環鍊關系。
接下來,筆者便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三大軍政集團之間的關系。

要了解他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的是這三大軍政集團的起源。
先說說湘軍,由曾國藩創立而成,在鹹豐二年末,借着團練練兵的由頭在湖南地區拉開了帷幕。兩年之後,即1854年的春天,湘軍首次出征,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湘軍已經有了初步的形态,但是,在具體的某個方面還是不夠完善。
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大概成立于同治年間,因為,它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以,從發展而言,比湘軍快了很多。同治元年,李鴻章趕赴上海出任江蘇巡撫一職,這樣一來,他手裡不僅有權也有軍隊,至此,淮軍正式成立。
晚清名臣徐宗亮,曾說過:“湘、淮本是一家,有水源木本一般的情誼。”他意在說明二者成立的時間,有所不同,但是,實際意義卻差不了多少,算得上是同根而生。
再說說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它成立的年代相對來說比較晚,是甲午中日海戰以後才漸漸走上政治舞台的。雖成立的時間大不相同,但是,北洋軍閥卻與湘、淮二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極大的聯系。淮軍由湘軍而出,袁世凱的叔叔一輩曾在李鴻章幕下工作,而袁世凱也得益于李鴻章的推薦,才走上朝堂,是以,北洋軍閥雖然成立時間相對較晚,但是,三者之間卻有着很長一段時間的交叉期。
這三大軍政集團依次而生,時間上互相聯系,空間上相輔相成,如此一來,便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這種“環鍊關系”。
再者,就是他們擁有着共同的基礎,這個基礎,一指的是背景,二則指的是他們軍政結合的營運模式。這三大軍政集團,都是在清朝特定的軍事條件下誕生的,經過長期的發展後,最終,也都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集團性群體勢力。并且,這三大軍政集團,雖然,在時間上形成了一個環鍊效應,但是,這三者之間卻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軍隊的新舊反差比較大,三者比較來說,湘軍側重于老式的武器,而淮軍建立之後,軍隊武器卻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現代化。但是,即使如此,它們和北洋軍閥相比還是遠遠不及的;
二是,他們首領的風貌特征大不相同,曾國藩傳統、李鴻章做派、袁世凱是一個大老粗,三種不同類型的人,帶出的軍隊也是有所不同的;
當然,這些不同是有一定原因存在的。
這些因素既包括比較客觀的現實條件,又包括一些比較主觀的人為因素。
比如:在成立的背景上,湘軍和淮軍之是以成立,與清政府綠營軍、八旗軍的腐敗是分不開的,他們大肆練軍為的是代替八旗子弟保家衛國。而袁世凱練軍的目的,卻與他們大相徑庭,他的目的性在于轉型、在于自立。雖然,最後他依舊走了兩軍的老路,但是,過程相對來說卻新穎了許多。
再者,就是三軍的接連誕生,相當于一個近代軍閥的孕育過程。而關于近代軍閥的産生以及最終形成,學術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湘軍相當于一個近代軍閥的開始,淮軍是一個中轉進步的過程,而北洋軍閥的逐漸完善,則标志着近代軍閥的最終形成。湘軍奠定基礎,淮軍添磚加瓦,北洋軍閥蓋成高樓,這算是一個扭曲絞合的過程,也是三者環鍊關系的一個解說。
三大軍政集團成立時日接近,雖前後經過數十年,卻也是一個接一個不曾斷鍊。三者産生的背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同,但是,針對最基礎的要素而言,它們卻有着共同的發展基礎。三者新舊反差極大,群體結構大相徑庭,首領風貌也是獨一無二。而相對來說的特異性,也是具有階梯性的,三者在發展中均做出了一個新的格局,也成就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北洋軍閥。
有學者表明,三大軍政集團不同的原因,還展現在朝政權力格局的變化帶來的影響。
從曾國藩主持湘軍開始,清政府的朝政格局就由“内重外輕”變成了“外重内輕”。而到了袁世凱組建并統領北洋軍閥,這種新的政治模式,才變得越來越重要。直到袁世凱憑借一己之力,将末代皇帝溥儀逼下皇位,并将自己推向了大總統的高位。
這期間,袁世凱之是以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則是他已經看清了現實,明白了當時的時事隻能由他一人把控而已。
參考資料:
【《湘軍志》、《中國曆史上十大無敵軍團》、《湘軍淮軍異同論》、《北洋軍閥興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