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部優秀的影片,總有說不盡的閃光點,而對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也總是那麼的印象深刻,似乎遺漏了誰都是遺憾。
一部影片的成功,遠不止一個兩人的努力和付出就能成就的,它依靠的劇組每一個演員,每一個工作者的認真和努力。
沒有綠葉的陪襯,鮮花也會缺少色澤,沒有出彩的配角,唱獨角戲的主角,也會少幾分鮮亮和光環,配角和主演,正派和反派,是一個彼此成就的過程,而他們的完美演繹,才能成就一部真正的經典。

《霓虹燈下的哨兵》,讓我們記得徐林格的路華,記得宮子丕的魯大成,記得廖有梁的童阿男,記得陶玉玲的春妮,記得劉鴻聲的洪滿堂,當然也記得袁嶽的趙大大。
影片通過劇烈的沖突,讓每個人物個體的思想從不同的起點發展,通過性格化的語言動作,來彰顯人物各自迥異的性格特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人與人之間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異,影片正是抓住了角色性格的差異化,才塑造了多姿多彩的角色形象,也才讓觀衆對每個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記憶點。
這部影片是由同名話劇改編而來,而故事的藍本就取材于駐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連,因為有着真實的故事原型,為了歌頌他們的付出,上司對這部影片的拍攝極其重視,而且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為了保證拍攝的效果不僅為他們提供伊斯曼膠片,史無前例的封鎖了上海市南京路,由于影片使用的是話劇團的原班人馬,是以他們對影片的拍攝藝術了解不多,便請來了白楊、孫道臨、秦怡等很多影視明星為他們講課示範解惑,為影片的完美演繹保駕護航。
袁嶽飾演的八班長趙大大,耿直憨厚、樸實無華、愛憎分明,他為人質樸,與戰友肝膽相照,大上海的燈火酒綠與他格格不入,而他也不曾迷失在繁華之中,沾染上任何不良的氣息。
可是他的文化水準不高,是以即便是自己本性醇厚能抵擋住誘惑,但卻對複雜的敵情,無法深入了解和分析。
因而在進駐上海這座大城市後,一度無法适應新的環境,情緒有時會很偏激,他覺得軍人就該一腔熱血,扛槍上戰場殺敵,卻不知道駐守上海也是他們的戰場。
袁嶽,1932年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他從小酷愛看電影和戲劇,還曾參加過業餘的話劇演出,如《大地摯愛》、《夜店》等。
由于這份對藝術的赤誠,15歲的他便同莊則棟的哥哥莊則敬以及魏啟明等人,在1947年一同考入了上海戲劇專科學校。
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而在這裡,他還與後來在《編輯部的故事》中飾演了劉書有的張瞳成為了同班同學。
兩年後,他從學校畢業,便考入解放軍蘇南軍區文工團成為了一名演員,不過不久後,滿腔熱血的他,便和一批文工團團員,一起跟随作戰部隊到了福建前線。
他曾在一個連隊當過文化教員,還參加了一些戰鬥,并榮立二等功,在部隊的生活中,他漸漸成長,更擁有了一個軍人堅毅的品質。
1955年時,23歲的他被調入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從此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話劇表演生涯。
在這裡,他出演了很多經典的話劇演出,如《楊根思》、《布谷鳥又叫了》、《我是一個兵》、《霓虹燈下的哨兵》等。
《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話劇一經推出便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而很快就被改編成電影推上了大銀幕。
由于他們的表演十分經典,便受上司訓示,《霓虹燈下的哨兵》這部影片也由他們話劇中的原班人馬出演。
在話劇中,他飾演的便是八班長趙大大,是以在影片中他繼續出演了這個人物,讓觀衆非常難以忘懷的一幕,便是他英雄救美的故事。
他勇敢地沖進遊行隊伍中的美領事館汽車,解救了被地痞惡霸欺辱的童阿男的姐姐童阿香,并積極配合連隊對童阿男的處理事宜。
他勇敢,愛憎分明,是一位疾惡如仇的好戰士,而劇本中的趙大大是一個"大個子兵",因而同為大個子的他,便被大家一直推選出演了這個角色。
他還為了出演好這個角色,專門去連隊體驗生活,而在連隊裡他意外的發現四班有一個戰士叫羅大大,而羅大大便是他飾演的趙大大的人物原型。
于是兩人兩人便成為了至交好友,他跟着羅大大一起站崗放哨,夜營拉練,還學會了自己補襪子,而種種經曆之下,他終于體味到了趙大大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如何演好這個角色。
袁嶽飾演的趙大大雖然不是主角,但他鮮活的表演,卻依舊亮眼,讓人對他難以忘懷,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
1963年,連主席看過他的表演後,都曾引用戲中的台詞,風趣地跟他說:噢,黑不溜秋的,靠邊站!你這個兵演得像、演得好!
正因為大家不管主角還是配角,都用心出演每一個角色,才成就了一部經典,而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也被南京軍區授予集體二等功。
此外,他與"魯連長"宮子丕、炊事班老班長"洪滿堂"劉鴻聲,以及飾演春妮的陶玉玲,一同受到全軍通令嘉獎。
或許他的名字并不夠響亮,但他"趙大大"角色,卻深深地印在了觀衆的腦海裡,而生活中的他,也如他飾演的趙大大這個角色一樣,是一個性格耿直,與戰士肝膽相照好兵。
可是,在風雲驟起的時代裡,他與很多人一樣都遠離了他熱愛的自己熱愛的舞台,他專業進入上海郵電局。
沒有登台演出的機會,他便自己創造機會,于是他還在那裡組建了一個業餘文工團,當他聽到廖有梁回到故鄉成為了五金廠的一名勞工是,還想方設法的将他調入了文工團,讓他由戲可演。
1976年,袁嶽被調到上海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為了一名電影演員,曾先後出演《江水滔滔》、《苦惱人的笑》、《燕歸來》、《好事多磨》、《子夜》等影片。
不過,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他是他出演的趙大大,他曾有一段令人非常羨慕的婚姻,而妻子就是國家一級演員曹銀娣。
曹銀娣曾出演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中的琪官,《舞台姐妹》中的邢月紅,婚後的兩人也一度如膠似漆,但兩人卻終究未能攜手夕陽。
他比曹銀娣年長七歲,兩人因《舞台姐妹》和《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攝影棚相鄰而相識,進而漸漸走到了一起。
可是在袁嶽年過半百後,戀人卻因種種原因分道揚镳,之後的袁嶽并沒有再次開始一段新的婚姻,反而孤獨的過完了後半生,在2018年離世,享年86歲。
距1964年《霓虹燈下的哨兵》的上映,已整整過去了56年,宮子丕、安家祥、徐格林、丁尼、李恩琪、劉鴻聲等很多演員都已離世。
不由多了幾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心酸與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