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與“隆中”有關的幾個常見詞,權威解釋如下:
一、《辭海》釋義
1.【隆中山】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隐居于此。
2.【隆中對】東漢末年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二、《辭源》釋義
【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于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三、其他典籍釋義
【隆中】1.山名。在湖北省襄陽縣西。臨漢水。東漢末,諸葛亮隐居于此。2.借指諸葛亮。
【隆中客】指諸葛亮。泛指隐退者。
【隆中顧】指劉備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事。
【隆中布衣】指諸葛亮。
110.《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
(北宋)程顥
治劇君能佚,
居閑我更慵。
自惟降藻麗,
不解斷舂容。
寡和知高唱,
深情見古風。
靜吟梁甫意,
真似卧隆中。
作者簡介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 字伯淳,學者稱其“明道先生”。祖先居住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高祖父程羽由開封府遷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其父履木蘭縣令,1032年出生于黃州府黃安縣(今紅安縣二程鎮)。北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111.《歸魂賦》
(南朝—陳)沈炯
歸魂賦,由南朝(陳)詩人沈炯寫成,并提有序。當時沈炯從長安傳回故鄉,感受到戰亂帶給人民和國家的傷害,在目睹了沿途的滿目瘡痍之後,懷着憂憤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篇有感而發的詩賦。
古語稱收魂升極,周易有歸魂卦,屈原著招魂篇,故知魂之可歸,其日已久。餘自長安反,乃作歸魂賦,其辭曰:
伊吾人之陋宗,資玄聖而雲始。肇邰閟之靈源,分昌發之世祀。實聞之乎家記,又孚之于惇史,亢宗貴而博古,四史成乎一身。怪日月之遼遠,而承襲之相因。豈少賤之能察,非末學之知津也。若夫風流退讓,在秦作相。越江以東,惟戎及酆。出忠出孝,且卿且公。世曆十五,爰逮餘躬。值天地之幅裂,遭日月之雰虹。去父母之邦國,埋形影于胡戎。絕君臣而辭胥宇,蹐厚地而跼蒼穹。抱北思之胡馬,望南飛之夕鴻。泣沾襟而雜露,悲微吟而帶風。昔休明之雲始,餘播棄于天地。自太學而遊承明,出書生而從下吏。身豫封禅之官,名入南宮之記。登玉墀之深眇,出金門之崇邃。受北狄之奉書,禮東夷之獻使。實不嘗至屈膝遜言,以殊方降意。嗟五十之逾年,忽流離于兇忒。值中軍之失權,而大盜之移國。何赤疹之四起,豈黃霧之雲塞,祈瘦弟于赤眉,乞老親于劇賊,免伏質以解衣,遂窘身而就勒。既而天道禍淫,否終斯泰。靈聖奮發,風雲飨會。埽欃槍之星,斬蚩尤之旆。餘技逆而效從,遂妻誅而子害。雖分珪而祚土,迄長河之如帶。肌膚之痛何泯,潛翳之悲無伏。我國家之沸騰,我天下之匡複。我何辜于上玄,我何負于鄰睦。背盟書而我欺,圖信神而我戮。彼孟冬之雲季,總官司而就绁。托馬首之西暮,随檻車而回轍。履峨峨之層冰,面飅飅之岩雪。去莫敖之所缢,過臨江之軌折。矧今古之悲涼,并攢心而沾袂。渡狹石之欹危,跨清津之幽咽。鳥虛弓而自隕,猿号子而腹裂。曆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注:隆中位于襄陽西,有諸葛亮隐居大宅。岘首指襄陽的岘首山。沈碑:指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的著名軍事家杜預,把給自己刻的碑沉入襄陽漢江一事。)既缧然而就鞅,非造次之能窺。至若高祖武皇帝之基天下也,岐周景亳之地,龜圖雀書之秘。醒醉之歌味絕,讓畔之田鱗次。餘既長于克民,覺何進而掩泗。洧水兮深且清,宛水兮澄複明。昔南陽之穰縣,今百雉之都城。我太宗之威武,遏宛洧而陳兵。百萬之虜,俄成魚鼈,千仞之阜,倏似滄瀛。雖德刑成于赦服,故蠻狄震乎雄名。乃尋浙而曆商,遂經秦而至洛,覺高蹈之清遠,具(二十七作見。)風雲之倏爍,其山也,則嵚岑㠑嵬,岩㟬婆陁。或孤峰而秀聚,或逸出而橫羅。千歲之木生嶺表,百丈之石枕谿阿。其水則碎訇瀄汨,或寬或疾。系萬濑而相奔,聚千流而同出。何武關之狹隘,而漢祖之英雄,山萬裡而仰雲雨,(二十七作霧。)水百仞而寫蜿虹。若一夫而守隘,豈萬衆之能攻。去青泥而喻白鹿,越渥水而到青門。長卿之賦可想,邵平之迹不存。咄嗟骊山之阜,惆怅灞陵之園。文恭儉而無隟,嬴發握其何言。訪轵道之長組,舍(二十七作拾。)藍田之玙璠,無故老之可訊,并膴膴之空原。登未央之北阙,望長樂之基趾。伊太後之所居,築旗亭而成市。槐路郁以三條,方塗坦而九軌。觀阡陌之遺蹤,實不乖乎前史。傍直城而北轉,臨橫門而左趨。南則董卓之塢,北則符堅所居。即二賊之墟壘,為彼主之庭除。終南巃嵷,太一嵯峨。九嵏堀起,八壘連河。汨泾泥之混濁,盥渭渚之清波。指鹹陽而長望,何趙李而經過。息甘泉而避暑,猶爽垲而清和。爾乃背長夏,涉素秋。卧寒野,坐林陬。霜微凝而侵骨,樹裁動而風遒。思我親戚之顔貌,寄夢寐而魂求。察故鄉之安否,但望鬥而觀牛。稚子夭于鄭谷,勉勵愧乎延州。聞愛妾之長叫,引寒風而入楸。何精靈以堪此,乃縱酒以陶憂。至誠可以感鬼,秉信可以祈天。何精殒而魄散,忽魂歸而氣旋。解龍骖而見送,走郵驿于亭傳。出向來之太道,反初入之山川。受繞朝之贈策,報李陵之别篇。淚未悲而自堕,語未(二十七作有)咽而無宣。于時和風四起,具物初榮。草極野而舒翠,花分叢而落英。魚則潛波渙濯,鳥則應嶺俱鳴。随六合之開朗,與風雲而自輕。其所涉也,州則二雍三荊,昌歡江并。唐安淅落,巴郢雲平。其水則淮江漢洧,隋浩汗澧。潦浐潏河,泾渭相亂。或浮深而揭淺,或淩波而沿岸。每日夕而靡依,常一步而三歎。蠻蜒之與荊吳,玄狄之與羌胡。言語之所不通,嗜欲之所不同。莫不疊足斂手,低眉曲躬。豈論生平與意氣,止望首丘于南風。悲城邑之毀撤,喜風水之渺揚。既盡地而谒帝,乃懷橘而升堂。何神仙之足學,此即雲衣而虹裳也。(《藝文類聚》七十九,又二十七作《魂歸賦》,有删節。)
112.《病中齋居雜詩次和仲韻 其四》
(元代)安熙
故人南郡去,
髙隠近隆中。
雅志希前哲,
深慚接下風。
113.《題杜少陵像》
(明)蔣燦
誰貌杜陵老,
憂懷筆底傳。
雕殘悲瘦馬,
慷慨拜啼鵑。
作客依江閣,
浮家寄楚船。
高才同濩落,
千古有青蓮。
大雅長往矣,
遺容後代看。
萬間思廣廈,
一谏失微官。
抗志隆中對,
饑驅蜀道難。
蕭騷兩鬓白,
應為憶長安。
蔣燦(1593~1658)明末官吏。字韬仲,号雉園,晚号慕皆。蘇州婁關蔣氏第五世,清流知縣蔣育馨次子。天啟元年(1621)舉人,崇祯戊辰(1628)會元,殿試以三甲一百零一名中進士,考授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知縣。餘姚訟事繁多,小吏狡黠難管,蔣燦明察秋毫,剔除奸邪,全縣得到良好的治理。
明代夏原吉《挽少師姚公廣孝三首 其一》雲:“孔明原自隆中起,仲晦都傳薊北來。翊贊聖明清宇宙,吹噓賢俊出塵埃。
114.《題隆中草廬次韻》
(清代)淩如煥
百戰塵銷赤帝符,
乾坤草草一廬孤。
誰知枕石潄流窟,
幻作雲龍風虎圖。
漳水銅台雄邺下,
石城金鎖壯勾吳。
千秋那複階前拜,
日落空林剩鳥呼。
淩如煥,字琢成,号榆山,上海人。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進士,入翰林,官至兵部左侍郎。性孝友,工草書,詩古文詞著作甚富。主要作品《海上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