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馬裡(mali)首都國際機場,一片荒涼……

馬裡少女的紋身
去往首都巴馬科(bamako)市區的路上,汽車在疾駛。全程陪同馬裡之行的向導兼翻譯是馬裡國家旅遊部門指派的,名叫伊然密·索裡·西西,非友好、客氣和真誠,他對我說:“這幾天我全程陪同,你就叫我西西即可,這是我的姓。”十分鐘車程,前面馬路上出現一座粉紅色的拱門,門上雕刻着的三條鳄魚使我感到新奇。
鳄魚之門特寫
鳄魚之門
西西指着鳄魚介紹:“巴馬科又稱‘鳄魚之城’,鳄魚是巴馬科城的象征。在很早以前,巴馬科是一片沼澤之地,遍布着很多可愛的鳄魚,後來有一個叫巴馬科的男士來到這裡居住,并用他的姓名為此地取名巴馬科。當地人認為巴馬科的靈魂是鳄魚。”汽車進入巴馬科市區,一條寬闊平靜的河流橫卧在眼前。西西介紹:“這是著名的尼日爾河,從馬裡境内穿過,當地語名叫酒裡吧,被稱之為馬裡的血液,巴馬科就坐落于河的兩岸,北倚庫魯巴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城市。1200米長的巴馬科大橋飛架南北,把城市的兩部分連成一體。
獨立紀念碑
目前全市人口200萬,是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馬裡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尼日裡河碧波蕩漾,芒果樹郁郁蔥蔥。獨立紀念碑坐落在獨立大道中心廣場,巍然屹立、聳入雲天。
這是一座四面拱門的塔式建築,頂部極有民族特征,西西說:“馬裡的獨立來之不易,稱得上是一部血淚史。馬裡124萬多平方公裡的面積、人口1600萬,是西非面積第二大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國卻受到他國的蹂躏,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為法屬蘇丹。1904年并入法屬西非。馬裡人民為了獲得解放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鬥争。1960年終于獨立成立馬裡共和國。這個紀念碑就是為馬裡獨立而建造的。”西西介紹完之後又說:“馬裡地大物博,南部為熱帶草原,中部半沙漠區,北部為撒哈拉沙漠,有通布圖古城、水城莫普提、傑内古城、多貢遺迹和邦賈加拉陡崖和加奧阿斯基亞王陵等衆多曆史遺迹和世界文化遺産。”坐落于清真寺旁邊的自由市場是巴馬科的一大看點。來到這裡,首先看到各式各樣的動物骨骼,有鹿頭、鳄魚、鷹頭等,這是動物藥市場。
吓人的動物骨骼市場
接下來是皮革市場,鳄魚皮、莽蛇皮、牛皮、羊皮等等。
用動物屍骨用來治病
黑心木
動物皮
通向木雕市場的地攤同樣熱鬧非凡,錘聲、鋸聲四起,叮叮當當響個不停。這裡還有布匹、蔬菜、香料、果品市場,真可謂琳琅滿目,物種齊全。欣賞各種商品之餘,還能看到穿着各樣的當地人。男士穿阿拉伯式長袍,以白色和藍色為主,戴呢絨帽子。婦女穿花花綠綠的連衣裙,露出雙肩,頭上包花頭巾,或頭頂貨物穿梭于市場的人流中,或在貨架前交易,風情萬種。
富家女人頭飾價值百萬
少女向作者展示手紋
在巴馬科,我去庫魯巴山山巅俯瞰了全城風光,原來這裡是法國總督府所在地,現在是總統府、外交部等辦公機構。庫魯巴山腳下是國家博物館。建築物不大,但綠地面積不小,建了很多縮小了的曆史遺址,如傑内古城等。館内展出了很多出土文物,展示了古馬裡人的生活狀況。
國家博物館
作者在博物館前
巴馬科城區面積達263平方公裡,是馬裡第一大城市。在首都,我還去了伊斯蘭紀念碑、自由紀念碑、古文字紀念碑。
文字紀念碑
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大樓、伊斯蘭街頭畫和政府辦公新區。 西西告訴我:“政府辦公新區是利比亞原總統卡紮菲在世時援建的。因為卡紮菲的母親是馬裡人,他與馬裡有血緣關系。”西西停了一下繼續說:“卡紮菲不僅僅援建了政府辦公新區,還援建了很多項目,馬裡和利比亞關系一直很好。”談及馬裡與中國的關系,西西豎起大姆指:“中國與馬裡非常友好,中國在馬裡援建了尼日爾河大橋、議會大廈、紡織廠、糖廠、皮革廠、制藥廠、體育場等。
中國援建的銀行大廈
中國向馬裡派遣了22批醫療隊,總計達700多人次,還援建了馬裡醫院等等。”走在馬裡大街上,我看到了很多寫有中文的中國公司及飯店。這裡的中國元素很多,包括中國在此的維和部隊。最後,我來到了曾被恐怖分子襲擊的馬裡國際連鎖酒店(radission blaeinto),又叫麗笙酒店。
震驚世界的襲擊事件發生在此國際連鎖酒店
其實,這個酒店很一般,為五層斜視窗建築,外牆顔色粉白相間。酒店前的街道也不是很寬,間或有一些小商鋪和攤點。在這座不太顯眼的樓宇中曾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襲擊事件。2015年11月20日午夜,一夥不明身份的武裝人員來到這裡,劫持了170名人質,最後造成20人遇難。西西介紹:“按當地人的分析,這次襲擊的目标主要針對的是法國人,因法國統治馬裡很長時間,有些馬裡人對法國人是心有不滿的。但這次襲擊偏偏沒有法國人,而平常這裡的法國人很多。”
街心踢足球的雕像
以上照片為搶拍
馬裡的夜空是深沉的、靜谧的……
但巴馬科是煩亂的,警笛四起、槍聲不斷……
(文章中的照片均為作者拍攝,相機為尼康d800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