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方文化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是以我這次帶來的提案是建議昆明地鐵、公交增加方言播報站點。”昨日,省政協委員夏嘉偉表示,近年來,不少家長都已改變語言習慣,放棄昆明方言,轉而與孩子用國語交流,孩子在學校也是講國語,導緻不少孩子不會說昆明方言。作為一名緻力于發展弘揚本土文化的文藝工作者來說,夏嘉偉認為地方文化不能消失。
夏嘉偉說,現在國家提倡文化自覺,要自覺保護和發揚文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隻有維護好語言這個文化生态環境,本土文化才有傳承弘揚的可能。某種意義上說,方言是地方文化很重要的表現。“廣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公交上都有使用方言播報站點,也就是每個站點總共播報三次,國語一遍、英文一遍、方言一遍。”夏嘉偉舉例道。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3月,昆明公交營運線路近300餘條,營運車輛4500餘台,日均行駛裡程達59.12萬公裡,日均客運量約203.88萬人次,極大地滿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2013年,昆明城市交通再上台階,跨入地鐵時代,相關資料顯示:昆明地鐵僅僅營運一月共運送旅客33.83萬人次,随着昆明地鐵的建設,未來必将成為昆明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
夏嘉偉建議,可效仿廣東、深圳、上海等地的模式,在公交、地鐵上,語音播報站點的同時增加昆明方言播報,形成同一站點,有國語、英語和昆明方言同時播報的形式。在昆明方言播報站點的過程中,可進行适當創新。在内容上,除了播報站點名稱,也可普及該站點的文化基因。這樣不僅能保護地方文化,還能讓乘坐者感受到親切感和歸屬感,也是一種人文關懷。
具體實施起來,可以先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作動員,下發檔案,推行公交與地鐵增加方言播報的通知,由昆明公交與昆明地鐵進行站點梳理。然後,請昆明文史、昆明本土文化的專家對涉及站點的曆史文化進行整理,并形成昆明方言的文字,約100字,并上交相關部門稽核。最後,邀請昆明本土明星用純正昆明方言進行錄音,時長約30秒,錄音音頻檔案交昆明公交、昆明地鐵進行統一播放。(都市時報記者 許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