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國軍一個小小士兵,被俘後52歲當師長,13年後卻成上将

1948年11月2日,三大戰役”之一的遼沈戰役結束,此役我軍戰果顯著。僅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更厲害的是此役還俘虜了186名國軍少将及以上進階軍官。今天我們要說的,就和這次戰役中的俘虜有關。

遼沈戰役結束前夕,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6師16團終于進入了沈陽市區,并開始四處搜尋國民黨兵官的藏身之所。此時,任前衛連1連連長的黃達宣在一座銀行樓有了發現,于是他帶領部隊包圍了這兒。結果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座樓裡竟然藏有國民黨的兩個進階軍官,國民黨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東北剿總高參室主任蘇炳文。這兩人身份不小,都是國民黨中将。當然,他倆也都是抗日名将,被俘獲後立馬得到我軍的優待。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後,蘇炳文還擔任了黑龍江省政協常委 。

他是國軍一個小小士兵,被俘後52歲當師長,13年後卻成上将

(1連連長黃達宣)

一下抓到兩個國軍中将讓當時是連長的黃達宣始料未及,但更多是立下大功的喜悅。不過他未曾想到的是,這次最大的收獲其實是一個被他俘獲的國軍士兵。

遼沈戰役結束後,被俘獲的國軍士兵按我軍傳統,願意留下的就加入軍隊,想離開的由我軍提供路費回家。就在俘虜配置設定到尾聲的時候,黃達宣在想回家的俘虜中突然發現一個人高馬大,精氣神十足的士兵。黃達宣出于愛才,主動找到了這個國軍士兵。可這小兵說:“我想回家。”黃達宣當然不樂意了,他強硬地說:“東北解放了,關内還沒解放呢”!于是就将這個士兵留了下來。這個士兵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後來成為上将的徐惠滋。

他是國軍一個小小士兵,被俘後52歲當師長,13年後卻成上将

被黃達宣留下後,徐惠滋于是加入我軍,成為四野軍的一名戰士。解放戰争中,他随部隊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戰鬥,榮立大功、小功各一次。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他又參與了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徐惠滋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不斷成長,他從基層士兵開始,一步步晉升。指導員、副營長、營指導員、營長、團長,一個都沒有漏過。一步一腳印,可謂是腳踏實地。

到了1960年,徐惠滋被保送解放軍步兵進階指揮學院學習。在徐惠滋52歲時,他當上了師長。不過這個年齡卻是太晚了,因為按照部隊的規矩,師長級别的到了55歲也就得退休了。不過徐惠滋也做好了退役在軍隊的打算,盡管他對沒機會當軍長有些遺憾,可短短3年的時間,的确是沒有機會了。

巧了!當上師長的徐惠滋正趕上鄧小平和楊尚昆來視察部隊。而原本軍區安排的王牌師因為師長生病,徐惠滋的師就被臨時頂替上來。徐惠滋的運氣就這麼來了,因為他這回的表現非常好,讓鄧小平首長十分滿意,還特地問了他的名字。等到軍委首長走了三個月後,軍區開始内部調動,徐惠滋一下從師長提拔到了軍長。之後不到一年,表現突出的徐惠滋又上調到北京擔任總參副總參謀長。

他是國軍一個小小士兵,被俘後52歲當師長,13年後卻成上将

在這個時期,徐惠滋協助總參謀長長期分管全軍作戰戰備工作,就新中國我軍建設上的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又為我軍戰略方針的調整、軍隊發展方面的重要事項出謀劃策。除此之外,徐惠滋還組織編制了軍事科學院軍事科研“九五”計劃,編修了新一代作戰條令等軍事法規。為我軍的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1988年,我國第二次實行軍銜制,這次評定軍銜,徐惠滋獲得了中将銜。到1994年他又晉升為上将軍銜。機緣到,能力到,豈會沒有這般成就。

@番茄攪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