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中"全言"的現象值得注意。什麼架構、重構、供給側、需求側等,過了一會兒又出現了一堆新詞,但問題依然存在。為什麼?這與中國經濟研究的膚淺密切相關。我注意到,中國經濟研究存在兩大問題。
首先,它更像是"在曆史經驗中尋找相似之處",利用一個國家的曆史,一段曆史和中國的經濟。是以,别人的發展成果将中國,作為中國未來的必然趨勢。例如,日本和南韓的曆史背景證明了中國經濟放緩的必然性。
二是翻閱教科書,找一些名詞,把它們當成流行語,用它們來勾勒出中國經濟的輪廓。
第一種研究方法很煩人,它的關鍵問題是:失敗者作為曆史的發展,作為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嗎?
最近,一家領先的智庫舉辦了一次關于日本二十多年來衰落的研讨會。這本來應該是我們的教訓,但與會人員認為,日本的發展是曆史的必然,我們的發展道路不能超越日本的命運。我真的不明白擁有像國家這樣的專家意味着什麼。
我們想看到的是:人們做什麼,什麼樣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避免同樣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超越"日本困境",而不是如何适應。
南韓和日本的例子,在最近許多關于"中國經濟放緩"的文章中也經常被引用,稱這些國家在什麼情況下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拐點,我們必然會在同一時間點出現這樣的問題。
讀到這樣的論點真是令人難過。為什麼他們的昨天一定是我們今天的?為什麼它們肯定是我們今天的未來?那麼,我們的未來還有希望嗎?這樣的比較能幫助我們嗎?
第二種研究方法是"全字"。為什麼是整個詞?因為要"看起來很深奧"。用你或你的上司者過去沒有聽說過的詞來表達你的深入研究和知識,但是有沒有解決"整個詞"的方法?
沒什麼新東西,隻要告訴我們一堆話,那麼就有什麼架構,重建,什麼供給側,需求側等等。用一堆"新詞"來解釋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們會告訴我們失敗者是如何做到的,我們應該向他人學習。
不是嗎?我們現在所做的,難道不是走日本失敗的道路嗎?看不出金融資本主義的道路對日本經濟的破壞,看不出金融短期化和投機對日本實體經濟的損害,所有給出的建議都是"杠杆",那杠杆率不是越來越高?這難道不是中國經濟的現實嗎?
我所看到的是,金融的市場化和自由化摧毀了長期支撐日本實體經濟發展的"東道國銀行體系"。當年,東道銀行對企業的貸款為5年、10年,甚至30年,企業按照這樣的資本期限安排産業發展規劃,在金融市場化、自由化過程中失敗了。
由于金融投機的盛行和金融短期發展的趨勢,東行的資金周轉存在嚴重問題,特别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公司使用長期貸款,是以無法将其退還給銀行;再加上企業之間的交叉持股,是以危機的蔓延和傳播非常劇烈。它最終拖垮了日本的經濟,并崩潰了。
是以,我認為摧毀日本經濟的關鍵問題是金融,這是在金融市場化和自由化過程中,最高金融資本從服務實體經濟的重心中移除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很多人願意承認這樣的邏輯嗎?
很少。你為什麼不承認呢?因為他們受過教育,讀過沒有這種理論的教科書。這就是中國經濟研究的可悲之處——理論已經到了無視現實的地步。
現在,日本正在實施"安倍經濟學"。安倍經濟學的核心是解決通貨緊縮問題,但對于一些人來說,它太膚淺和基于書籍,無法關注價格。我認為,安倍經濟學的核心是壓低日本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向市場輸送長期流動性,使金融市場更有利于資本形成,促進日本新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這當然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是以很多人隻是靠一兩年的GDP、CPI資料對"安倍經濟學"的失敗,這實在是小兒了,真的有點"燕芬安志紅軒"的感覺。
一位剛從日本通路回來的朋友告訴本的衰退是一種幻覺。究其原因,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産品正在迅速發展。是以我認為日本正在為彎道超車做準備。
30年來,中國的開放、日本的産業轉移和經濟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在日本的傳統主導産業中幾乎完全超過日本。但未來在哪裡?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洗牌的過程,日美再合作,中國的爛攤子,其實有為自己赢得時間的魅力。
是以,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仍然是金融問題,或者說中國的金融市場越來越遠離資本形成。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經濟也存在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