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的平遙縣因為一座古城而聞名,平遙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産、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家5a級景區。
而且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這裡還會舉辦一場盛大的中國平遙年活動,中外遊客彙聚于此,共度佳節。
這是平遙古城特有的迎賓儀式,也是平遙中國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縣太爺率領着師爺、侍女和三班衙役,出古城南門迎薰門,迎接賓客到古城。
迎賓儀式仿照的是清代縣太爺迎接上級官員和貴賓的禮制程式,而且載歌載舞,場面宏大。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擁有近2800年的悠久曆史。
今天在古城裡仍有1萬多居民,住在儲存完整的近4000座明清民居中。 這些古建築中衆多的镖局和票号遺址,見證了晉商輝煌發展的曆史。
創辦于清鹹豐六年(1856)的協同慶就是衆多票号中的代表之一。
客商把銀兩存入票号,然後拿着票号開具的彙票就可以到異地取款,解決了大批銀兩長途運輸不便和安全兩大貿易中的難題。
票号每三年是一個賬期,如果正好趕上,這天,财東還要和大掌櫃一起主持分紅儀式。
财東以銀兩入股被稱為銀股,而員工不需要出資,憑勞動獲得股份,被稱為身股,也可以獲得豐厚的紅利。
财東過年時到票号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嘉獎一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
聚餐時,這位員工就要做到飯桌的上首位置。
而這頓飯同時還有另外一種特别的含義。
平遙古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郝新喜:“員工如果說由于個人的工作失誤,他必須離開這個票号的時候,并不是由财東或者大掌櫃辭他出号,在吃飯的這個桌上會把他請上來,然後上一盤魚,魚頭對着誰,那麼這個需要辭出号的員工,就會主動提出辭呈來。”
當年的晉商迎接貴客或者在逢年過節時會上一桌大餐,九碗九碟。也就是九個涼菜碟和九個合碗子。 從選料制作到配菜擺盤,九碗九碟都是很有講究的。
趙天利師傅正在制作的就是九碗中的紅炖大肉 。
選取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配上花椒大料辣椒等佐料在鍋裡煮四十分鐘。 肉煮好後另起鍋,在熱油裡加入白糖,等白糖融化成焦糖色之後再加水,放入煮好的五花肉,這一步的主要作用是上色。
着色之後的五花肉切成四方的大塊,裝入蒸碗中,再配上蔥姜鹽醬油等佐料,放入蒸鍋。 蒸十分鐘後,在蒸碗中加入炸好的洋芋塊。
取一個碗蓋在蒸碗上,反過來一扣,是以,合碗子也叫扣碗。 再起鍋,加入高湯和各種調料勾芡,然後把配好的湯汁澆在肉塊上,這時候,紅炖大肉才算徹底完成。
九碗的主要原材料都是豬肉,經過各種不同的制作方法,最後形成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口感的美味。 在九碗中卻隐藏着一道涼菜。
把大白菜切成段,然後用開水燙熟。 之後加入蔥姜辣椒白糖和花椒水等佐料,噴入熱油。 這樣加工出來的白菜即保持了本身的味道,還入口清脆,酸甜可口。
然後把腌制好的純瘦肉片均勻地覆寫在白菜段上。 這道涼菜,表面看都是肉,裡面卻另有玄機。 夾雜在九碗中,主要是給食客調劑一下口味,起到一個營養平衡的作用。
九碗九碟在過去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如今已經成為普通平遙人平時和過年餐桌上的常見美食了。
每年過年的時候,古城裡的各家商鋪還會湊錢在城隍廟裡唱大戲,不過這出戲是唱給财神聽的。
晉商輝煌時期,足迹遍布整個亞洲,甚至涉足歐洲市場。 跟着他們的腳步,不僅是關公成了大家公認的武财神,他們随身攜帶的平遙牛肉也聞名天下。
平遙牛肉是國家地理标志産品,肉質鮮嫩,香醇可口,老少皆宜。也是平遙人平時和年夜飯中不能缺少的一道美食。
平遙的牛肉加工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傳統加工技藝更是榮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稱号。 選好的牛肉首先要用鹽腌制,過去要根據季節腌制一周到三十天,運用了現代科學技術後,腌制時間縮短為三天。
然後慢炖,熄火慢焖,經過十二個小時的鹵煮,色香味俱全的平遙牛肉就做好了。 一塊肉,一把刀,一撮鹽、一隻缸和一口鍋,不需要其他任何佐料,就成就了平遙牛肉的美名。
平遙牛肉、推光漆器和長山藥被稱為平遙三寶。 過年時,選購一件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推光漆器擺件或者用具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平遙的推光漆器因為生産工藝中特有的推光技藝,用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藝複雜,刷漆和推光都需要反複多次,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純手工制作,是以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推光漆器用料也很講究,像這種金色的線條都是用金箔一點點兒貼上去的。
推光漆器應用比較廣泛,可以制作藝術品,還能做成家具,擺件,而且還能跟瓷器和金屬合為一體,帶給人們不一樣感受。
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一種售賣碗脫子的招牌,碗脫子可涼拌也可熱炒,根據配料不同可以變化出幾十種吃法。
平遙人對碗脫子的忠愛超乎了人們的想象,無論早晚,無論冬夏,無論平時還是過年,來一份碗脫子又能當菜又能當主食。
碗脫子的制作工藝并不複雜。 高筋面粉加水和成面糊,不斷擊打就是要讓面糊産生韌性,随後再加水,最終讓面粉和水的比例達到1比2.5,然後再加入食鹽和炒制好的蔥花。
籠屜中擺滿了小碟子,倒入調制好的面糊,大火蒸十分鐘。 等放涼之後,把碗脫子從小碟子上一片片揭下來,碗脫子就制作完成了。
鬧社火,賞花燈這是很多地方過年都少不了的傳統項目。 而李孝前則把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個彩燈裡。
幾十個人物形象各不相同,而且每個人物都在運動當中,完成各自的動作。 這個九龍壁也是李孝前比較得意的作品,九條龍的造型栩栩如生,不僅能動而且還能噴雲吐霧。
李孝前今年60歲,做彩燈多年,也見證了随着科技進步彩燈不斷發展的過程。 高粱稈經過浸泡火烤處理後,綁紮成彩燈的架構,外面糊上色紙。
如今,燈籠架構都用鐵絲焊接了,色紙也被綢緞替代,加上聲光電技術的運用,是以彩燈越做越複雜,越來越好看。
家住平遙古城内的王蕊琴今年60歲,她也在和二兒媳婦高天宇忙着糊燈籠。 與此同時,王蕊琴的二女兒毋曉麗和大兒媳婦楊星星則忙着逛市場,購買年貨。
紅紅火火過大年,過年自然少不了春聯和窗花,經過仔細挑選和比對,倆人相中了這樣一副春聯。
籌備一大家子人的年夜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楊星星要做的是山西過油肉。 用到的調料有花椒水、澱粉、雞精、胡椒粉和鹽。
首先給切好的肉片中打入一顆雞蛋,加入各種調味料攪拌均勻,最後再加入澱粉,腌制十分鐘。 腌制的過程中就可以準備各種輔料了。
起油鍋,油溫達到七八成熱的時候,腌制好的肉片就可以下鍋了。 肉片炸至金黃撈出,然後再起鍋爆炒。 蔥姜蒜炝鍋,先炒各種輔料,然後加入炸好的肉片。 依次加入醬油、花椒水和鹽。
翻炒幾分鐘後,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山西過油肉就做好了。
毋曉麗準備做的是拔絲山藥。 制作拔絲山藥的材料比較簡單,切好的山藥塊和白糖。 能不能把這道菜做好,關鍵在火候的把握上。
首先要把山藥塊炸一下。 然後起鍋,油熱後倒入白糖。 白糖充分融化成焦糖色之後就放入山藥。 快速翻炒,讓山藥和糖汁充分融合,拔絲山藥就可以出鍋了。
随着夜幕降臨,有的人忙着貼春聯,有的人忙着貼窗花,毋曉麗則在窗台上的一塊炭塊上貼上了一個福字。
窗台上的窗圍燈點起來了,院子裡的紅燈籠也都亮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也準備好了。 有平遙牛肉,有碗脫子,還有豆芽和合碗子。 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辭舊迎新,歡度春節。
播出通知
1月9日19:28央視财經頻道cctv2《消費主張》播出《家鄉的年味:山西平遙》,次日16:29重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