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西方中心論”的重大破解

如果說,馬克思通過指認現代世界是資産階級為自己量身打造的世界,進而賦予無産階級推翻舊世界并建立起一個人類新世界——共産主義社會這個曆史重任的話,那麼今天由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已經将馬克思設想的遠景目标變為了部分現實:我們在今天已走出了一條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公德心、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條根本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人類文明新形态的道路。

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百年來的民族抗争史、奮鬥史、探索史、建設史等一系列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對數百年來西方國家以資本邏輯主導的、在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架構中推行的現代化的重大破解,是對人類文明道路的新發展。

原文連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西方中心論”的重大破解

現代國家的制度化水準是國家政治文明外化的表現。要實作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國家政治文明進步,現代國家就必須進行制度化治理。現代國家的制度化治理就是把國家治國理政的各項事務按照現代化的要求加以制度化,通過建構科學完備的現代制度體系進行國家治理。全面推進我國國家制度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标志着我國國家治理走向了制度化治理的新時代、新階段。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國家進行制度化治理,新時代的國家治理也要求國家必須進行制度化治理。國家進行制度化治理要求不斷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礎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制度化水準、提升制度化能力。

原文連結:論國家制度化治理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堡壘最容易從内部攻破。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産黨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内部變質、變色、變味,進而喪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背離黨的根本宗旨而失去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支援和擁護。回顧黨的曆史,我們黨在推動社會革命的同時,總是勇于推動自我革命,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敢于正視問題、克服缺點,勇于刮骨療毒、去腐生肌。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端正了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破除了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明确了繼續前行的努力方向,為奪取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勝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一百年來,正因為我們黨一以貫之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在危難之際絕處逢生、在失誤之後撥亂反正,成為打不倒、壓不垮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原文連結: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寶貴經驗需把握三個“始終堅持”

影視文化作為文藝系統中直覺展現人民生活狀态以及最具群衆基礎的藝術樣式,建構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文化生态是實作文化強國必不可少的建設步驟。

首先要提倡自然崇高的審美趣向。中國優秀的傳統審美觀念,從自然到天地,審美境界層層升華,始終追求以真善美為内涵的精神志趣。其次要堅持人民情懷的創作方向,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最後要形成中國特色的理論轉向。影視文化的藝術批評和理論體系大多基本套用西方文藝理論,中國影視尚未形成獨有的藝術流派。我國作為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巨大市場經濟價值的世界主要的影視文化陣地,要努力建構中國特色的影視理論架構和文藝批評體系。推動建構中國電影學派背景下的理念,完善“想象力消費”“工業美學”等具有創新性的文藝批評觀點。

原文連結:影視文化行業發展生态需滿足新時代需求

通過對考古出土農作物遺存的鑒定和統計發現,秦漢以前考古遺址出土的農作物數量雖然很多,但僅有六個種類,即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小麥和麻。也就是說,在秦漢之前,我們中國古代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就是這六種,其中麻是經濟作物,而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和小麥是糧食作物,也稱作谷物。

那麼,考古發現的這五種谷物與我們常說的“五谷豐登”中的五谷是否有關聯呢?

五谷這個詞最早出自《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也?”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論語》被後世曆代儒家學者逐字逐句地反複诠釋,其中自然也包括對五谷的解釋。例如,東漢時期的趙岐認為:“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而另一位東漢儒家學者鄭玄的解釋是“五谷,麻、黍、稷、麥、豆也”。黍是糜子,稷是谷子,學名是粟,麥是小麥,菽和豆是指大豆。如果将趙岐和鄭玄的解釋合并在一起,正好與我們在植物考古中發現的六種農作物相吻合,不僅數量一緻,種類也一緻。這也就印證了我國古代文獻記載的“五谷”是真實存在的。

關于“五谷”的文獻記載,我們其實還可以往前推。例如,西漢早期的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列舉的與時辰相對應的五種谷物就是麥、稷、黍、菽、麻,與鄭玄對五谷的解釋相同。如果再向前追溯,戰國晚期的《呂氏春秋·審時》講述播種節氣的重要性時,列舉的農作物是禾、黍、稻、麻、菽、麥,禾就是稷。也符合趙岐和鄭玄對五谷的解釋。

據此,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五谷豐登”中的五谷不是個傳說,而是史實,包括了五種谷物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和小麥,以及一種經濟作物麻。

原文連結:傳說還是史實:有關“五谷”的考古發現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