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和安陽均古屬邺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邺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于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據史料記載,安陽早期的另一個稱謂是“邺”或“邺下”,“邺”或“邺下”出現的時間比“安陽”之名還早。安陽與邺城,是安陽不同時期的兩個稱謂,實指同一處地方 [3] 。自公元前11世紀商王國滅亡之後,1500年前,這裡再度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東漢末年算起,曆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後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邺城奢侈發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0年,舊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内)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邺縣包括當地居民南遷至安陽城,安陽亦稱邺。
邺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邺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西門豹為邺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曹魏時建北邺城(今臨漳縣邺北城),東西長7裡,南北長5裡,外城有7個門,内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建築了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在這裡宴飲賦詩,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是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東魏建南邺城,東西長6裡,南北長8裡18步。增修了許多奢華建築,如太極殿、昭陽殿、仙都苑等。
那個唱着“天蒼蒼、野茫茫”的東魏主高歡,不僅在這裡興建樓台廟宇,還在這裡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樂的機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談。這一時期,統治者特别崇尚佛教,不惜動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物名勝,如靈泉寺、萬佛溝、北齊石窟、響堂山石窟、洪谷寺風景區等,其中一些景點與著名的少林寺有着千絲萬屢的因緣。
漢獻帝建安時,曹操據守邺城(今臨漳縣邺北城),招攬文士。漢末建安年間,天下的權柄已操在曹操手中。曹氏父子喜好文學,獎勵風雅。憑借着優勝的政治地位和非凡的文學素養,對當時的文壇産生強烈的凝聚力。那些因社會動亂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學士,先後遊息于曹氏的根據地邺城銅雀台,環繞于曹氏周圍,連輿遊宴,吟詠詩文,抒寫憫時傷亂、救世濟民的悠悠心曲和烈烈壯懷,掀起了我國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形成一個彬彬之盛的邺下文人集團。是以臨漳縣與安陽也稱為邺下 [4] 。
據臨漳縣志記載,今臨漳一帶,在唐堯、虞舜及夏時屬冀州,商屬畿内名相,西周屬衛,春秋屬晉。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始築邺城。戰國屬魏。秦并天下後,邺屬邯鄲郡。西漢屬魏郡,漢高祖始置邺縣,魏郡理于此。東漢至三國時期仍屬魏郡,郡治理于邺縣。西晉屬魏郡,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司馬邺諱易名臨漳,因地臨漳河而得名,這是命臨漳縣為縣名之始 [1] 。
北魏置邺縣,屬相州魏郡。東魏置臨漳縣。北齊、北周至隋,分置邺縣,臨漳縣,隸屬相州。唐宋時邺縣和臨漳縣屬相州邺郡。宋神宗熙甯六年(1073年),改邺縣為鎮,邺縣地并入臨漳縣,屬于相州(今安陽市)管轄。金屬彰德衛,元屬彰德路,明屬彰德府,治所均在今安陽古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臨漳縣城毀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縣治移至理王村(今臨漳縣城,距離邺城遺址20公裡處)。民國初年,隸屬河南河北道,道治在衛輝;民國13年廢道,直屬河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邯鄲專署。1958年并入磁縣,1961年複置臨漳縣。1993年後歸邯鄲市轄。 [1]
邺下是如今安陽市的代稱。這緣于從北周末與隋初以來邺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邺城, 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一種習慣認識,認為它們的治所就叫邺城,于是安陽始稱為邺。清安陽人王槐一刊《邺下四子詩》等皆稱安陽為邺、邺城、邺郡;至民國, 在如今的安陽城内,仍有一個名叫“古邺齋”的老字号文具店,從其店名上自然會讓人聯想到邺城與安陽偶稱兩名、實屬一地的關系。 [4]
隋開皇三年(583年)相州改稱魏郡,至隋末又改魏郡為邺郡。邺郡治所在安陽,更增強了安陽稱邺的力度。宋代相州又稱為邺郡,相州是正名,邺郡是賜名,那時每個府州都有一個賜名,以備封爵。宋以後,安陽沒有了賜名,但邺、邺城、邺郡已成了安陽城或彰德府的别名或雅稱,這是一種習慣上的稱謂。加之古邺縣已廢,安陽已完全繼承了邺這個名稱。例如,明代崔銑著《彰德府志》又别稱為《邺乘》,這裡的邺即指彰德府。明謝榛有《邺下秋懷》詩,清安陽人王槐一刊《邺下四子詩》等皆稱安陽為邺、邺城、邺郡。自民國,安陽仍以邺相稱。清末至民國初年安陽有《邺華日報》(安陽人王幼僑創于宣統三年),後有《邺聲報》。民國7年(1918年)安陽鼓樓上題有“邺下壯觀”匾額。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在安陽城内東設新邺鎮,西設古相鎮;城外東設邺東鄉,西設邺西鄉。
1947年四月中旬,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政府決定,以平漢鐵路以東、漳河之南、洹河南流線以西,設立邺縣。當時是以取邺縣這個名字,就是考慮到安陽一帶本稱邺,是古邺地。直到1949年3月,第四野戰軍南下路過安陽時,邺縣駐地才向安陽城邊移動。後平原省撤銷 ,原邺縣随之撤銷,屬地劃給今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京廣鐵路以東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邺縣政府遷至崇義,1953年又遷駐白璧集。1954年9月,安陽、邺縣合并為安陽縣,屬河南省安陽專區,縣政府遷駐安陽市城區二道街,後移今解放大道。從以上邺城、邺縣、邺郡的設定和沿革可以清晰地了解安陽稱邺的曆史。
殷邺一體
對于曆史上兩古邺城(河北省臨漳縣的舊邺城和河南省今安陽舊城,即新邺城)的關系,學者認為二者具有延續性與繼承性。其地緣因素為殷邺一體或者說殷邺不分,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密切的現實聯系。 [5]
殷與邺,同位于太行山東麓漳洹沖積扇上,地域緊密相連。曆史上,曾長期處在一個行政區域之内。它們的關系,如同關中平原的豐、鎬、鹹陽、長安一樣,一脈相承,密不可分。講安陽的曆史,就應該包括殷和邺的曆史。
殷商時期,殷墟為國都(約公元前1378~前1106年)。至帝辛(纣王)時,疆域範圍,東到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南至長江以南,東北到遼甯,已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邺地,相去殷都(今安陽市區小屯)20公裡,為殷商王朝都畿地。武王滅纣,封武庚守殷祀,邺處武庚之殷地。
學者陳夢家曾指出: “邺上司馬。《路史》以為上甲居, 今河南湯陰境。但所謂上司馬和商之墓地似乎即今安陽小屯, 今小屯對岸有大小司空村⋯⋯邺若為大甲所居, 則邺即殷。” [6]
至戰國,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曾一度定都于邺,以西門豹為邺令。秦統一六國後,始置安陽縣。迄西漢初(公元前205年),省安陽縣入湯陰縣。時湯陰縣屬魏郡(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治邺縣。從魏文侯七年至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439年至公元前195年),邺領殷(安陽)。
東漢建安九年(204年)至黃初元年(220年),曹魏曾定都邺。十六國時期 (335年至370年),後趙、冉魏、前燕,定都于邺。北朝,從534年至577年,東魏、北齊,定都于邺。
在邺為都城時期,殷地(安陽)均屬魏郡、邺縣管轄,實際上,是邺含殷。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焚邺城,徙相州、魏郡、邺縣于邺南20公裡之安陽城,邺失去當年的上司地位,政治中心移至安陽(殷)。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魏郡,邺縣為相州附廓。隋開皇十年(590年),邺縣遷回故邺城。唐貞觀八年(634年)在故邺城西50步,築小城為邺縣治,結束了楊堅焚邺城後,邺縣長期無固定治所的局面,然自此以後,相州治安陽(殷),邺為其屬縣。此為唐一代常制。
北宋熙甯五年(1072年),天章閣待制曾孝寬,察訪(黃)河北,奏廢邺縣為鎮,從此邺縣降為鎮。邺縣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陽,唯東部古邺城及其近處入臨漳。于是,西起清涼山,沿今安陽縣北嶺之南,經彪澗之南,東至韓陵山北,此線以北,原邺縣西、中南部,盡入安陽縣。此後,無邺縣者,近900年。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為彰德府,府治安陽。金沿襲宋制,劃相州為河北西路。元,改為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初,複為彰德府,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時彰德府下領安陽、臨漳、湯陰、林縣、武安、涉縣、磁州,共6縣1州。邺城故地,位于臨漳境内,屬彰德府轄。
清承明制,彰德府仍轄6縣1州。雍正年間,劃出磁州,割内黃來屬。清末,彰德府屬彰衛懷道,府治安陽,下領安陽、湯陰、林縣、涉縣、武安、臨漳、内黃7縣,邺屬彰德府管轄。
及至近代,1912年1月,民國成立。1913年3月,全國廢府州,存道縣。廢彰德府,存安陽縣。原彰德府所轄7縣,隸河南省豫北道(原彰衛懷道)。翌年,隸河北道。1932年8月,國民黨南京政府在省下分區,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及辦事機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共領11縣,即安陽、臨漳、武安、涉縣、林縣、湯陰、内黃、汲縣、滑縣、浚縣、淇縣。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同年11月,安陽為日軍侵占。國民黨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遷往水冶、濟源、林縣、滑縣、延津等地。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國民黨為奪取勝利果實,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又搶占安陽城。其所領縣,仍為原來的11縣(含臨漳),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
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至1949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的1369年間,臨漳一直為治所設在安陽的相州、彰德府(金稱河北西路,元為彰德路,民初一度稱彰衛懷道)管轄,故邺城為臨漳縣屬地,亦屬安陽管轄。由此可看出,殷(安陽)邺,實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