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漫漫長征路,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艱苦二字。
除國民黨反動派以及沿路匪徒的騷擾外,紅軍絕大多數時候都在與大自然和生理本能做着激烈鬥争。
湘江之戰後,紅軍沿路往北,食物越發難以籌措,帶來的青稞面早在進入草地幾天後就吃光了。

為了維持體力,啃樹皮、吃皮帶的戰士們不在少數,殺掉愛馬,将肉分給戰士們的紅軍幹部也比比皆是。
到後來,有些餓極了的戰士,甚至從自己的糞便中挑出尚未消化的青稞粒,放到水中洗幹淨吃了,就這麼将就一餐。
人人都說長征苦,但其艱苦程度卻是我們這些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遠遠無法想象的。
成仿吾,長征的親曆者,他是當時中央黨校的教師,晚年曾在《長征回憶錄》一書中這樣寫道:
“……幾個月未沾油鹽的指戰員痛快地吃了幾頓飽飯,總政治部還通令各個機關請周圍的老百姓會餐。”
——飽飯,長征途中何來此等“異象”?其實,成仿吾老先生所記錄的,是紅軍剛到甘肅省隴南市的一個小鎮時的景象。
1935年9月18日,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哈達鋪鎮。
在經曆了國軍的圍追堵截、雪山草地的嚴酷考驗後,此時的紅軍已是疲憊至極,個個面黃肌瘦,形容狼狽。
而他們一進入哈達鋪,就感受到了這個小鎮撲面而來的富饒和友好。
如今的哈達鋪
小鎮裡回漢混居,商貿繁榮,老百姓們熱情淳樸,招待紅軍像對待親人一樣,對紅軍部隊很是擁護。
兩天後,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部隊先後到達,在毛主席的訓示下,政治部提出口号:
“大家都要食得好!”
全軍上下每人一塊大洋,想吃什麼就買什麼,紅軍戰士們士氣大振,各個夥食機關殺牛宰羊、烹雞煮鴨,肉香久久飄蕩在小鎮上方。
在這裡,紅軍戰士們過上了一段此前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許多夥食機關甚至一頓三葷兩素,戰士們互相見面都喜氣洋洋地打招呼道:
“同志好啊,咱們過新年了!”
在部隊休整的同時,廣大指戰員依然不忘認真執行《回民地區守則》,各夥食機關在邀請老百姓會餐時,都會設立清真席,用特别準備的清真飯菜招呼回民老百姓。
哈達鋪群眾何時見過這麼紀律嚴明的部隊?一時間報名參加紅軍的青壯年數不勝數,紅軍隊伍再次得到了發展壯大。
關于哈達鋪小鎮,《彭德懷自述》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
“在我們前往哈達鋪的行軍途中,聞到了陣陣麥香的時候,有同志無緣無故地倒地死了。”
饑餓是緻命的,但對于具有鋼鐵般頑強意志的紅軍戰士們而言,比饑餓更為緻命的是部隊未知的前進方向。
毛主席借住在哈達鋪的義和昌藥鋪中,昏黃的燈光映射着他偉岸的身軀。
當戰士們都沉浸在吃飽喝足的喜悅中時,他仍獨自抽着煙,企圖在一片混沌中找到紅軍的出路。
國共力量對比懸殊,一路轉移不是辦法,紅軍最終要到哪裡落腳發展?長征到哪裡才是個終點?
毛主席日夜思索着,他将紅軍從各方面收集來的報紙一一攤開在桌上,細細分析起來。
《大公報》、《山西日報》、《晉陽日報》等報紙上登載着國軍的最新動向,其中一則“剿共”通告這樣寫道:
“全陝北二十三縣,幾乎沒有一個縣不赤化,完全赤化的就有八個,半赤化的多達十幾個。”
看到這裡,毛主席等人喜出望外,又認真梳理了一遍報紙上所有關于紅軍的情報後,終于确定——陝甘邊界地區有紅軍,有紅軍根據地!
随後,幾位中央上司人迅速召開會議,決定将陝北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将陝甘革命根據地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在會議上,毛主席宣布了這項決定後,還風趣地說道:“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給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比較詳細的資訊。”
蔣介石恐怕也沒想到,國民黨機關報上氣急敗壞的“剿匪”資訊,竟陰差陽錯地改變了紅軍的命運。
“同志們,勝利前進吧!到陝北隻有七八百裡地了,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毛主席站在關帝廟前,聲音洪亮地對全體指戰員道,衆人随即興奮地鼓掌歡呼起來。
戲台邊,12歲的周尚仁并不懂台上的人在說些什麼,卻也随着一道鼓起掌來。
86年過去,當年的小男孩已垂垂老矣,每當回想起那曆史性的一幕,他仍是激動異常,
“當時鄉親們聽說有軍隊來了,都吓得要命,但是這支隊伍和别的軍隊不一樣。他們衣服破舊,顔色五花八門,有穿草鞋的,也有人穿布條鞋的。”
“他們說,鄉親們,不要怕。我們是一家人,不會拿你們的東西。”
如今,這個古老的小鎮已成為中國革命曆史文化名鎮,土磚牆上斑駁的“工農紅軍萬歲”仍訴說着那段塵封的紅色風雲。
幾十年來,哈達鋪的鄉親們自發地保護着這些革命舊址,幾乎家家戶戶都流傳着一段軍民魚水情的故事。
哈達鋪是紅軍北上的裡程碑,是漫漫長征路中的“希望之地”。革命先輩曆經艱難險阻為後世安太平,我們自當銘記曆史,從中汲取奮進動力。
文/木中青
參考文獻:《文史春秋》《長征回憶錄》《彭德懷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