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科動物的名氣并不比貓科動物小,也一直是跟人類關系相當密切的動物。
可能大家都知道,我們平時随處可見的各種寵物狗、流浪狗,實際上最早都是由灰狼這一物種馴養選育而來的。
所有寵物狗、混種狗、流浪狗、工作犬,在生物學上都屬于灰狼的一個亞種——灰狼馴養型亞種canis lupus familiaris,其中canis lupus是灰狼的學名,後面的familiaris是亞種名。
犬科成員大多數是群居動物,我們今天的文章主角也是,它的名字叫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先來欣賞一下它妖娆的身段兒。

顧名思義,非洲野犬是一種生活在非洲的比較野的犬。2333開個玩笑,非洲野犬這個名字其實就是它英文名字african wild dog的直接翻譯,因為有一身混雜色的被毛,也叫雜色狼。
在非洲大陸排得上号的掠食動物,除了貓科的獅子、花豹,鬣狗科的斑鬣狗之外,也就非洲野犬獨挑犬科的大梁了。
其他生活在非洲的犬科動物諸如胡狼、大耳狐等,體型和力量都較弱,無法與真正的中大型掠食動物抗衡。
順嘴一提,比較搞笑的是黑背胡狼,憑借靈活的動作(跑得快)和瘦弱的身軀(沒啥肉)成為了非洲著名的路人王,各種逛街,大型食肉動物也不愛搭理它們。
說遠了。非洲野犬的體型不算很大,成年後肩高約60~76厘米,體重約18~36公斤,放到寵物狗中勉強算是大型犬了,但是放在非洲大陸的食肉動物中隻能算中等偏小的體型。
但是非洲野犬沒有像大耳狐那樣演化成食蟲動物,也沒有像黑背胡狼那樣磨練出蹭吃蹭喝的本領,而是正兒八經靠捕獵來擷取食物,而且大都是選擇體重在自己兩倍左右的中型食草動物,例如羚羊、疣豬、角馬、鴕鳥等,但也會捕獵野兔、犬羚等體型較小的動物。
作為群居動物,每個非洲野犬的生存團體平均有7~15名成員,但偶爾也有超過20、30餘隻非洲野犬組成的大型群落。
而到了某些羚羊大規模遷徙的季節,非洲南部甚至會有數百隻非洲野犬聚集在一起捕獵和生存的景觀,不過羚羊遷徙過後它們就會各自按照以前的成員配置散開,繼續進行中小團體的生活。
是以雖然是群居動物,非洲野犬卻并沒有明顯的領地劃分,也沒有标記領地、為争奪領地而戰鬥的情況,種群内部争鬥很少(不是完全沒有)。
有意思的是,在非洲野犬的團體中,成員們并不像灰狼那樣擁有複雜的等級結構和階級劃分,而是雄雌兩個性别各有各的等級制度。
簡單來說,每個非洲野犬團隊中有一雄一雌兩個首領,這對首領在團隊中壟斷繁殖後代的權力,團隊中的雌性非洲野犬歸雌性首領管,雄性非洲野犬則服從于雄性首領。
除了兩個首領是明确的之外,剩下的團隊成員就沒什麼明顯等級劃分了,大家一起幹活一起吃飯。
而且非洲野犬的社會結構非常和諧,如果團體中有幼犬出生,所有成員會共同承擔帶娃的重任,捕獵回來的非洲野犬會将食物反刍出來讓幼崽先吃飽。
那些因傷病或年齡而無法捕獵的成員,或者沒參與本次捕獵的成員,也一樣會得到狩獵歸來的同伴喂食,這一點特别友好和睦。
長大之後的年輕雄性一般會留在群體中繼續生活,雌性則離開群體尋找沒有親緣關系的群體加入,或者跟流浪的年輕雄犬組建一個新的團隊。
另外,非洲野犬還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高端行為,它們居然會“投票表決”。
2017年9月,英、美、澳、博茲瓦納四國的多名科學家共同發表了一篇關于非洲野犬的學術論文。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他們發現生活在博茲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okavango delta)的非洲野犬種群,會在外出捕獵前進行一番“神秘儀式”——從鼻腔中發出短促、尖銳的噴氣聲,類似打噴嚏。
如果群體中的首領(雌雄各一隻)首先開始打噴嚏,那麼剩下的普通成員隻要有三隻跟着打噴嚏,就會全體出去捕獵(病殘和幼崽除外);
而如果是群體中的普通成員首先開始打噴嚏,則需要大約十隻非洲野犬跟着打噴嚏,才會全體外出捕獵。
也就是說,即便是非洲野犬種群首領發出了捕獵申請,也還要看普通成員們的意思,如果連三個同意的都沒有,那也隻能大家繼續歇着,打獵什麼的下次再說。
這一類似人類投票表決的制度一被發現就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非洲野犬也成為了特别擁有研究價值的動物,期待以後在它們身上能夠發現更多有意思的行為。
#萌寵溫情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