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導語:以慢為主的豆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錯過了什麼?又有哪四個最讓人着急的問題?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前不久跟幾個網際網路圈的朋友吃飯,聊到幾個認識的豆瓣員工相繼離職的事情,就說起了豆瓣這家公司,沒想到越說越激動,到最後大家都開始急得為豆瓣直拍桌子了,大抵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吧,網際網路大家都在追求快的時代,好不容易有一個以“慢”的産品打動人心,你希望它“慢慢”變得更好,可是我看到的,是在慢慢變得平常。

移動端的缺失

我們這幾個人都是豆瓣的老使用者,并且是重度的使用者。我從 08 年開始用,另外幾位有的從 05 年豆瓣剛成立時就是成員,算是看着豆瓣一路走

到今天。豆瓣對我們而言,不隻是一個網站,而是自己過去 6、7 年人生經曆的一部分。因為在豆瓣裡記錄、查找、讨論的内容都是讀書、電影、音樂、這種直達個人内心、情感甚至精神層面的内容,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内容本身,更是感情和牽絆。

進入微軟、亞馬遜,谷歌等美國it企業工作人才項目,起薪40萬,百度搜尋(mumcs)

但是說來奇怪,過去一年裡,我們上豆瓣的頻率在慢慢變少,以前怎麼也得每天刷個十幾次,現在可能好幾個禮拜才有一次,于是就試着來找找原因。

我們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坐在 pc 前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整天都跟手機難舍難分。但是豆瓣推出移動應用相當晚,并且水準也與豆瓣 web 端差距很大。同時,以前需要打開豆瓣才能滿足的需求在移動端上有更好的滿足方式。就拿聽音樂這件事來說,其中一位朋友幾乎全部轉移到蝦米上了。他每周在蝦米上建立精選集推薦專輯,他的發現、分享、聽音樂都在蝦米完成。我也早從豆瓣 fm 轉向了蝦米,還穿插着用 bod、8tracks 這種應用。蝦米可以搜尋且曲庫比豆瓣 fm 大,而 bod、8tracks 等都是一種新的音樂呈現形式,真正能讓我發現很多新的合我口味的音樂。

後來我也找了一些資料,發現豆瓣在移動端其實動作不少,算起來過去 3 年裡一共推出了 10 個移動 app,但是從使用者量上看每一個都不亮眼。豆瓣 fm 算是表現最好的,因為在同行裡算做的最早,但下載下傳量也不過千萬級别。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這些年豆瓣也并非一成不變,已經不記得廣播具體改版過多少次,每隔一段時間也都有新産品推出,比如最近推的達羅。說到這個産品,我有點不太明白豆瓣做它的邏輯,豆瓣是想在豆瓣之外另開一個社群嗎?還是有什麼其他想法?但在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這個産品并不是很性感和令人興奮,我隻是打開研究了一下就沒有再去用的念頭。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總而言之,豆瓣這樣一家曾經讓人無比喜愛的公司,今天似乎有點脫離移動網際網路大潮,在移動時代,脫離移動就意味着死亡。

四個看得到卻改不了的問題

上次聚會結束後,又找了一些人聊了聊這個話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跟我一樣是豆瓣使用者,還有幾個豆瓣員工,經過幾次深聊,無論是從産品還是内容本身出發,總結了 4 個豆瓣最讓人着急的問題。

1、能不能不那麼自信?着急一點!

從豆瓣員工那裡聽說,阿北在不久前的豆瓣年會上承認豆瓣錯失了 3 年時間,公司戰略失誤,原因在于“對産品和技術能力過于自信”。

我覺得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豆瓣在 pc 網際網路上的成功。從公開的資料看,截至 2013 年,豆瓣注冊使用者 7900 萬,2 億月獨立 uv,2.3 億日 pv,39 萬個小組,相當亮眼。但可能正是這種在 pc 網際網路上的成功,導緻在移動網際網路到來時成為豆瓣的包袱,而沒有将移動作為第一要務。

表現在産品上,則是移動端總是跟在 pc 端後面。看豆瓣這幾年在移動端的動作,似乎隻是将 web 版豆瓣分拆平移,沒有多少真正基于移動端的創新。反而像豆瓣閱讀、豆瓣東西這種産品讓人眼前一亮。這麼一對比就可以看出,豆瓣在創新時還是基于 pc 網際網路,而不是移動網際網路。即便是最新推出的“達羅”、“事情”這幾個産品,也都從 web 豆瓣網開始測試,并非生于移動。

這種将桌面端産品平移到移動網際網路的做法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使用者對同一個産品的需求在移動端和 pc 端不同。

拿豆瓣 fm 來說,它以個性化推薦電台為切入點,在業内首先找到這個需求并很好地滿足了它,進而在短期内爆發。然而今天,它被晚了 1 年的 qq 音樂、晚了 2 年的蝦米移動端一一超過。從産品形态上看,qq 音樂、蝦米都從龐大的曲庫入手,讓使用者能找到想聽的音樂,并不斷添加新的功能,如社群、精選集等,直至它們将個性化推薦也加入到産品中,豆瓣 fm 賴以安身立命的壁壘被他人打破,自身成了其他産品中的一部分。豆瓣 fm 沒有基于移動端進化,而是照搬 pc 端單一的産品形态,結果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在移動端的推廣上,豆瓣也繼承了桌面時代的做法——不推廣。在桌面端,豆瓣的不同産品之間通過同一個賬号體系關聯在一起,可以發揮協同效應,是以能保證流量規模。但移動端入口分散,如果産品本身不能在短期内爆發就很容易被人遺忘,推廣的重要性比桌面端大太多了。

一方面是豆瓣不願意推廣,另外在移動端推廣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豆瓣一下子推出 10 個 app,想要都推廣将會讓豆瓣不堪重負。移動網際網路已經過去 3 年,如果豆瓣能更接地氣一樣,着急一點,也許會更有幫助?

2、能不能不那麼慢?快一點!

我喜歡豆瓣這種公司,跟它能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分不開,尤其在普遍浮躁的中國網際網路環境下,這種做法尤其難得,也正是以,豆瓣在前 5 年裡成長為了一家獨一無二的了不起的公司。然而當移動網際網路大潮到來時,還是希望豆瓣能更快一點。

看看豆瓣在小組這個産品上所錯失的機會吧。很難想象直到 2012 年 12 月,豆瓣才推出豆瓣小組應用。在此 2 個月前,移動社交應用陌陌在版本更新中加入群組功能。8 個月後,從零開始的陌陌擁有超過 50 萬個群組,近 2000 萬人線上上與線下聚集,原本聚集在 pc 網際網路上的群組使用者迅速向陌陌遷移,其中就包括豆瓣小組使用者。

小組是豆瓣社群中意外生長出來的一個産品,生命力出奇旺盛。但多年來産品形态一直停留在 bbs 形态上,小組裡面沉澱了大量資訊卻沒有用一個好的方式展現:沒有分類、沒有有效的搜尋、也很晚才推出移動端……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pc 網際網路時代就像是鄉村公路,豆瓣可以騎着自行車慢悠悠地走,還可以惬意地欣賞沿途風景,可移動網際網路到來,道路突然變成高速公路,旁邊的人都開足馬力狂奔,豆瓣的“慢”變得有點不合時宜。

對比另一家 10 年的“老”公司大衆點評,它也曾是典型的慢公司,花了 5 年時間慢慢培養社群,可是當移動網際網路到來時,大衆點評抓住團購的機會,抓住 o2o 的機會,它在不斷逼迫自己加快速度。它不僅成為團購領域的領先者,也正在從使用者決策的上遊往本地生活服務各個領域的下遊延伸。所有這些呈現在外界的成功背後是痛苦地自我基因改造。因為大衆點評意識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速度與

pc 網際網路完全不同,身處其中,必須變快。

當使用者和同行都已經過河了,豆瓣似乎還在慢慢摸石頭,我們怕豆瓣如果不再快一點,河道關閉,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3、能不能不那麼輕?重一點!

2013 年電影票市場的爆發對豆瓣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豆瓣最讓人着急的4個問題

豆瓣在電影領域有多年積累,憑借豐富的影片資訊的電影評論占領了使用者決策的上遊,在這個時間點,向使用者消費延伸是順理成章的選擇。豆瓣确實這樣做了,對接售票系統、在電影院布置終端售票機、面向使用者售票。那段時間我從豆瓣買了不少電影票,因為不僅便宜而且也非常友善,體驗很順暢:在廣播上看到朋友看過或推薦這部電影,點進去看一下簡介和影評,想看,于是直接點選購票。

可一段時間後發現,售票頁面的下面悄悄加上了“本業務由格瓦拉電影提供”一行灰色的小字,下面還有一行字說“選擇其他供應商:微信電影票”,同時,還有很多電影院隻能看到排期不能買票。這種變化說明豆瓣放棄親自從事電影票業務,而退回到給其他購票網站導流的位置。

這可以算是豆瓣第一次嘗試本地生活服務,如果成功,無論在商業收入還是産業位置上,豆瓣電影都将很有作為。對使用者而言,也帶來了友善和價值。然而這一次 o2o 嘗試失敗了。

同行們卻沒閑着。貓眼電影,這個從美團分離出來的電影應用,從電影團購切入,進而提供更多影院和購票選擇,同時,還具備媒體屬性,能讓使用者在裡面查影訊,看影評,俨然有将豆瓣短路的趨勢。

阿北曾多次明确表示豆瓣不想做電商,專心做推薦引擎,跟電商和 o2o 線下相關的事情讓其他公司去做。可現在的情況是,那些電商屬性的公司正在反過來占領上遊,阻擊豆瓣的能力。當越來越多人通過貓眼電影看影訊買票時,豆瓣電影的價值就越來越小。

豆瓣一直追求使用者價值,尤其是内向價值,這點很讓人敬佩。可是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網際網路已經越來越深入現實生活中,真正改變了人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大衆點評改變了找餐館這件事,看電影這件事也被網際網路公司徹底改變了,讀書這件事也正在發生變化,如果豆瓣依然堅持隻做以技術和産品為核心的輕公司,會錯失這一波浪潮,将離使用者越來越遠。

4、能不能别那麼老派?逆生長一點!

9 歲的豆瓣在網際網路上可以算是一家老公司了。看看其他同齡公司,無一不遇到逆生長的困境。

15 年曆史的騰訊 ceo 馬化騰在如日中天時感概,“即使你什麼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這句話讓一衆網際網路人唏噓不已。比豆瓣大一歲的 facebook,在過去 3 年裡就一直被人質疑在移動端動作不夠快,同時還接二連三地被如 snapchat、whatsapp 這樣的新興社交工具挑戰。

移動網際網路世界實在變化太快,人性也變化太多,這讓網際網路公司們不得不擔心自己的産品過時了,不再受人喜愛,尤其不受年輕人喜愛了。我們這些 80 後都表示不懂現在的年輕人了,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還用不用豆瓣。倒是最近很火的幾款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比如給陌生人打電話的“比鄰”、“找你玩”、“請吃飯”等,年輕人在社交時都很直接,而不像我們當年還發豆郵……

使用者需求變化了,新的技術和模式也層出不窮。在音樂領域,從 pandora 到 spotify 再到 8tracks,聽音樂這件事被挖掘出無數種方式。讀書這件事也一樣,像 oysterbooks 這種網站正在試圖将音樂領域的模式複制在讀書上。而如今日頭條、今晚看啥這種基于社交網絡進行資料挖掘向使用者進行個性化推薦的新事物,其實該是有着深厚社群積累的豆瓣的機會。豆瓣本身真的太久沒變化了,這讓它顯得過于老派,甚至有點過時。

網際網路公司不得不一直保持年輕,能保持逆生長是生存必需,這或者通過改造自己來實作,或者如 facebook 一樣在資本層面更堅決。真心希望豆瓣在今年和未來更廣袤的移動網際網路世界上,能像阿北自己說的那樣——回到當初創業時的狀态,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颠覆,豆瓣能與更多人一起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