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錢也能快樂!“爆炸頭”姐姐50歲辭職過斷舍離生活反思日本社會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當廣大的“打勞工”面對壓力無奈自嘲時,當大公司的職員面對“996”工作制無力抱怨的時候,為了繼續生活下去,很多人都還是不能輕易地放棄工作。但是,也有人對工作這件事,有了比較深刻的反思,并付諸改變的行動。

沒錢也能快樂!“爆炸頭”姐姐50歲辭職過斷舍離生活反思日本社會

生活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日本女子稻垣惠美子,像很多日本人一樣,從沒有懷疑過“好學校”“好工作”“好生活”的黃金方程式。1965年出生于愛知縣的稻垣惠美子,畢業于一橋大學社會學專業,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工作。惠美子在朝日新聞社工作時曾擔任大阪總社社會部、《周刊朝日》編輯部的社論委員及編輯委員等。擁有穩定的收入、工作以及随之而來的豐厚的終身俸。但她在40歲時突然萌生了“50歲的時候就辭職”的想法。萌生這一想法後,她開始重新思考“ 金錢”、“工作”與人生的關系,并為辭職做準備。最終在2016年1月,她50歲的時候,稻垣女士在周圍人不解的目光中毅然決然離開了工作28年的朝日新聞社。

脫離公司體制之後,沒有高薪、社會地位、終身俸等大公司帶來各種福利的稻垣女士,以一個自由人的眼光重新看待生活與工作。從無夫、無子,她又成了無業。她開始嘗試不使用冰箱空調等電器、每月隻花200日元電費的節電生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讓她并開始思考對“無業無夫無子的生活方式”、“日本是公司型社會”、“國家與公司體制下的個人生活消失化”等一系列日本社會的現實問題。因為辭職,站在公司、甚至是國家機構的對立面,稻垣女士看到了以前根本不會注意到的事情。“公司型社會”的日本、泡沫經濟後日本公司的掙紮、趨于欺詐化的消費經濟、老年人在資訊化社會中的種種不便等等。她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收獲的心得,寫成了一本書《五十歲,我辭職了》,深受歡迎,成為日本亞馬遜上的超級暢銷書。

沒錢也能快樂!“爆炸頭”姐姐50歲辭職過斷舍離生活反思日本社會

2019年黑木華主演的夏季大火的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在國内引起較大反響,劇裡女主是十分少見的爆炸頭形象,巧合的是,《五十歲,我辭職了》的作者稻垣惠美子準備辭職時,也燙了非洲爆炸頭。更重要的是,在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中,由黑木華飾演的28歲天然卷女性,也是一位“打勞工”:在公司裡謹小慎微,苦心經營同僚關系。但某天她由于過度呼吸暈倒在職場,這導緻她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她辭了職,搬了家,逃離了男友,和一切朋友斷了聯系,頂着爆炸頭,隻帶着鋪蓋騎着自行車搬到鄉下便宜的地方開始新生活……這跟稻垣惠美子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一緻。稻垣惠美子在書中所記錄的辭職後的生活片段與《風平浪靜的閑暇》中女主辭職後為節省電費抛棄空調、撿來風扇變廢為寶、從市區的大房子搬進郊區的小房子、為節省開支自己做飯等場景不謀而合,輕松幽默又富有生活氣息,啟發讀者對現代公司文化下個人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惠美子看來,在過去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正那些原動力很好地讓公司職員充滿工作幹勁。她是在泡沫經濟時期進入公司的,是以親身經曆了公司當時的勃勃生機,公司業績蒸蒸日上,工作得到社會上的支援。雖然每天的工作充滿失敗與勞累,但是本質上内心非常快樂。可是,一旦經濟發展停滞,東西賣不出去,那種“自己的工作可以幫助到别人”的感覺就會逐漸消失。如此一來,打動公司職員的動力就隻剩下“金錢”與“人事”。每個人内心都有的弱點和欲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出色,想生活得奢侈些。一旦弱點被抓住,人就容易被控制。公司本身成為弱點與欲望的集合體,很快公司的存在意義就變得隻是“為了公司職員”,結局就是公司職員之間開始互相争奪、互相吞噬。

雖然這是日本的情況,但中國同樣處于東亞儒家文化圈下,擁有着與日本相對比較接近的文化思想。社會現狀、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地位等有一定的相似度,國内讀者也更容易感到共鳴。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