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效運維之員工的四大誤區及解決之道

春節剛過,廣大運維朋友又面臨着新的挑戰。讓大家苦惱的是,我能力這麼好,為什麼不幸福?怎麼能讓工作不那麼累心,怎麼能多些成就感?甚至,還有機會幸福嗎?

通常,幸福感很大程度來自于外部的認同(以及基于此的自我認同),例如外部門、上司或同僚的贊賞。應該隻有極少數的人,能在不被外部認同的情況下,還能自我陶醉(那該是何等強大的内心啊)。

導緻技術人員不幸福的原因不勝枚舉,本文主要針對個人自我管理上容易出現的四大問題,分析其根源,并試圖給出些許改進建議。因篇幅有限,至于技術、流程規範等方面的問題,以後單開專題深入分析。

<b>本文略長,主要目錄如下:</b>

1. 過于追求技術進步

2. 分不清輕重緩急

  2.1 給事情正确地分類

  2.2 要事第一的關鍵所在

  2.3 做事原則、排序原則

  2.4 怎麼更好地接單?

  2.5 勇于說不,合理拒絕

3. 不善表達

4. 愛抱怨

  4.1 抱怨及其本質

  4.2 積極主動的精髓

  4.3 通力合作

好吧,我們開始。

技術人員有時會過于追求個人技術進步,有意無意的混淆個人成長和公司要求之間的差别。這樣的結果,往往會降低客戶滿意度,即需求方對我們工作的不認同。這種不認同,又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并反作用到我們自己身上。

例如,新來一個業務需求,經分析,嗯,有兩種方案:

<b>1)采用新技術,大概1周完成。</b>可用上自己關注了很久的某新開源軟體,看上去一舉兩得:個人技術有機會進步了,而且是服務于公司的項目;

<b>2)采用老套路,3天完成。</b>但沒啥技術含量,一堆shell腳本拼湊,對個人而言是重複勞動,而且實作起來很不優雅。

我們會選擇哪個方案?實際中往往采用新技術的居多。技術人員(特别是技術能力強的同學),難免對個人能力有所自負,潛意識認為,自己很棒,任何問題基本上都能解決。于是自信滿滿地和需求部門拍胸脯,然後結果就是……(你懂的,又延期了呗。)

新技術可能導緻時間不可控,開源産品可能bug不斷,中途遇到問題就麻煩了:社群不完善(發帖半天沒人回),網上搜尋不到管用的解決方案。反之,老套路時間可控,甚至閉着眼睛都能交活。有差不多現成的腳本,東改改西改改,出了問題也好解決,如果業務實在催得緊,多買幾灌某牛加加班,保證按期傳遞。

其實,需求部門根本不在乎我們用什麼技術來實作(而且他們也沒必要在乎)。對他們而言,運維是個黑盒子,他們知道的輸出結果隻有兩種:搞定了,沒搞定。需求部門最無奈的是,技術人員沒搞定,然後拿一堆聽不懂的技術分析反複解說,而且自己還得在旁邊賠笑臉、假裝略懂。

正确的作法是怎樣?

首先,主觀上,需要遏制自己的那股技術沖動;其次,提前預估到各種風險,覺得難度有些大,就選用老辦法。先按時傳遞業務需求,然後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搞搞新技術的實作。

這樣一來,皆大歡喜。雖然沒業務壓力的情況下,新技術的完成時間會延長很多。但不管怎樣,這時,事情的性質轉變了——由公司需求變成了個人問題。

運維人員其實有相當多的時間,都在用于處理日常業務需求。或者說,一天到晚都在處理故障的情況,并不多見。是以,同比例的,外界對我們的認可程度,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日常工作的傳遞能力。

分不清輕重緩急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

<b>1)</b>新員工,剛參加工作幾年,每個業務人員都說自己的需求重要緊急,可時間就那麼多,又想好好表現,于是手忙腳亂;

<b>2)</b>老員工,多個需求、問題一湧而來,這時也難免手忙腳亂。

僅僅手忙腳亂還好說,如果是以導緻人為事故,業務中斷,系統不穩定,大客戶流失,重要内部客戶不滿意,影響公司決策支援,那麼就更加麻煩了,而且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自信心和信譽值。

那麼,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發生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當手頭要處理的工作超過5個,就需要分類了。按照時間緊迫性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手頭的各種工作,可以自己搞個白闆,按四個象限,分顔色貼上便利貼。

這個圖相信不少人都了解過。現在大家可以閉目幾分鐘,回憶下,想想過去的一周,自己完成的事情,都可以放入哪幾個象限,相信結果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往往不重要、緊急的事情,占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每個業務人員,都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願意站在辦公位旁等結果。另外,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時也會占用我們大量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允許大量時間被自己低效地消耗掉,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好處是:逃避現實(有時也用于逃避重要不緊急事情),尋求一個心理安慰——你看,我也好忙的(備注:這些文字可能會刺痛某些同學,但這類情況還比較普遍,權當共勉!)。

要事第一的關鍵所在,是将更多時間和注意力,放在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而不是重要、緊急的事情(這意味着我們能實作卓越、還是止步于優秀)。我們建議至少留出20%的時間,來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符合2/8原則,而且,往往也能産生80%的效能。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的事情。例如,給某大型遊戲導入使用者的banner廣告出現重大bug,該廣告雖由投放系統動态生成,但需運維同學緊急更新相應css檔案才能線上上環境生效,這屬于重要緊急範疇;正常情況下,這屬于舉手之勞的小操作,但運維人員在地鐵上,不能穩定連入伺服器。多悲催?!如果之前持續投入時間,利用jenkins等實作了web更新,那就可放權給需求部門自己更新,運維人員甚至不用參與。

糾結之處在于,因為事情重要但不緊急,是以容易被一拖再拖。如果各種痛心疾首後,還是仍然經常忘記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怎麼辦?收藏本文章,時不時的閱讀一下,如此甚好。

各種原則很多,說多了大家也都容易忘掉,這裡僅列舉3個簡潔實用的。

技術工作的特性,決定了得有整段時間(一般至少15~30分鐘),才能沉下心來、分析解決問題,才有效率。一般來說,一次隻做一件事。我們看下最高指導(新華網釋出于2015年1月13日)。

有些時候,甚至可以戴上耳機,關掉qq,忽略非重要郵件。不要把自己搞得有三頭六臂似的,貌似很忙,實則瞎忙。

故障是最重要緊急的,也應該優先處理。這個貌似很簡單的事實,有時都會被忽略。這發生在:

1)該類故障,并未明确規定第一責任人,大家互相扯皮;

2)故障第一責任人,沉浸在其他問題的解決中;

3)故障第一責任人,心急火燎地在想辦法,其他人主觀感覺和自己沒關系,沒主動跟進、群策群力去反向推動和解決。

例如公司官網無法通路,這個情況可能是dns有問題、nginix挂掉了,php出問題了,mysql出故障了,網絡堵塞了。各種情況都可能有,除非有智能監控,故障自愈系統,或者責任人有豐富的處理經驗,否則運維部門所有工種,都應該主動去排查自己負責的部分是否有異常,并協助相關同學分析解決。

如果手頭有多個重要緊急的業務需求,應及時向上級請示,将部門内部工作排序靠後,先做部門外的業務需求。

部門内部工作,一般由運維負責人提出,如遷移zabbix資料庫、php性能調優、新技術測試等。這類事情,實際上,傳遞日期是可協商的,往往并非重要緊急。

但也正因為是自己上司的需求,是以,往往被同學們配置設定更多的時間和更高的優先級,以博得上司贊賞——畢竟,給外部門做得再多,考核自己的,主要還是上級。

這是潛意識指導下的、一種合乎理性的行為,我們不能簡單的否定。是以,這方面需要運維負責人的配合:需要主動、周期性的告知部門同學這個觀點,并且鼓勵這種插隊行為(當然,前提是和上級溝通了)。

為了更好地接單,竊以為關鍵點是,對自己狠一點:接到業務需求時,需主動問詢時間節點要求。從經驗教訓來看,事前商量好,總比事後被人催要好(雖然會有些痛苦)。有些業務需求的回答往往是:越快越好(暈)。這時就得幫助他們設定一個時間節點,而且得具體,不能模糊——如下周或元旦後。一旦達成一緻,就是一個契約。

如果完不成,請提前預警。客客氣氣地說幾句好話、打個電話,真誠道歉一把。最怕的情況是,設定的傳遞日期早過了,需求方來問進展,然後呆萌呆萌地說:我忘了,還沒開始做……

有辦法禮貌地拒絕某些需求嗎?還真有辦法。拒絕别人得有理有據、不卑不亢。例如,在工作量非常飽和的情況下,業務方(甚至自己上司)來加塞,說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緊急的需求,需要立刻、馬上開始,而且耗時還較長。這時怎麼辦?

這時可以拿出自己的工時配置設定表來。就說,您看,這是我最近兩周的工作安排,都有這些事情,都是給這些部門做的。如果您的事情确實需要我來完成,您可以和這些事情的需求方談一談,看是否能做個調配,或者我們也可以一起去找我的上級,看是否能做個乾坤小挪移,等等。

另外,重要緊急往往是對别人而言,要關注那種每個需求都号稱重要緊急、恨不得就給他一個人服務的同學。是以,對需求方,我們也可以甄别下,差別對待。

不善表達更多是性格使然,關于這部分的原因分析及建議方法,在上一篇《高效運維最佳實踐:七字訣,不再憋屈的運維》中已有重點表述,大家可以參閱一下。本文再次提及,隻是因為這個問題,情況普遍、殺傷力大,而且容易改善,效果顯著。

喜歡鑽研技術,并能尋找到樂趣和認同感,這是運維人員的普遍情況。有些同學和别人讨論技術問題,也能頭頭是道,在qq/微信上也話多、幽默。隻是一遇到當面交流,就分分鐘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如果需求方也是個不善表達的同學,互相多少有些“宿怨”,在日常溝通中再夾雜着情緒,那可能就更加不好。有例為證。

這種情況并非少見,是求虐、求投訴麼?多說幾個字,用些客氣的字句、來些語氣助詞,真的那麼難?必須得惜字如金麼?又不是從身上割肉,不用舍不得……

改善客戶界面,首先從意識層面檢討,是否存在客戶界面不友好的問題。解決方法包括,盡量當面溝通,真誠道歉。

我們是公司的一份子,小公司問題很多,大公司更有各種通病。在一家公司呆個一年半載後,往往發現不如當初期望的那麼美好,心情不暢,再加上還得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難免各種壞情緒紛至沓來。

其中,抱怨是我們最常見的情緒之一,甚至是一種背景式的存在。觀察下我們腦海裡不時冒出的自言自語,十有八九是抱怨。牢騷太多防斷腸,抱怨可能會集結成怨恨、甚至怨氣,嚴重損害自己身體。

抱怨隐含的意思是:我是對的,并将自己放在一個幻想中的道德優越感上。抱怨是一種低調的攻擊,常被用于自我保護,捍衛自我。抱怨的,都是過去的事情,會白白的消耗自己的能量。(話語可能有些刺耳,請大家盡量看完下面的文字。)

建議輕度抱怨,勿沉迷,别走心。如果把抱怨當做朋友間的一個話題,也無傷大雅,當然,希望在這些時候,你知道自己是在抱怨(觀察到抱怨的過程,很有意義,但也很難,不信你試試)。

事情不會因為我們抱怨,就變少。反而因我們抱怨,可能變得更加繁雜。

抱怨越多的人,往往是被抱怨越多的。其結果往往是,消極被動。是以好消息是,積極主動,專治抱怨。

另外,我正在策劃一個情緒管理的專題“我的戰争”,裡面有對抱怨、焦慮、恐懼等常見情緒的更多剖析,敬請期待。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資深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給積極主動下的定義很有意思:當我們的行為,将影響圈擴大(借此蠶食關注圈——蕭田國注),則被稱為積極主動,否則就是消極被動。

所謂影響圈,就是那些我們能掌控(直接控制)的事情;而隻能間接控制、或無法掌控的事情,都屬于關注圈。

那麼,我們能掌控的事情,都有哪些?思來想去,其實也就是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管理着一個團隊,可以指揮同學們做這個、做那個,這屬于間接控制的事情。天氣,則屬于無法控制

我們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關注圈,這是導緻抱怨、并且被抱怨的重要原因。

舉個例子,業務推廣因為網站不堪重負而失敗,老闆開罵。這時:

網站營運說,我早就告訴運維負責網站的哥們了,他就是不給我好好搞;

網站運維說,我早就告訴系統組的同僚了,他就是不及時給機器;

系統運維說,我早就告訴采購部門了,他們一直沒給我機器;

采購部門說,我早就告訴供應商了,他們說缺1tb的硬碟,沒法發貨。

大家都對,但也都不對。例如,對網站運維而言,沒法把控系統運維的伺服器傳遞日期,但自己能做的事情,真的到此為止了麼?這個情況,你是否及時向自己的上級和業務部門彙報?是否真的沒辦法,從自己負責的業務中,臨時調撥下?

對系統運維而言,是否真的不能從别的業務借用幾台伺服器先扛着?對采購部門而言,是否真的不能從伺服器供應商借幾台伺服器先用着?

【問】我周遭的環境這麼糟糕,我都苦不堪言了,你還讓我積極主動,你不是在往我傷口上撒鹽嗎?

【答】真的抱歉啊,朋友們。大家都是苦水裡泡大的,個中滋味,我感同身受。隻是,除了改變自己,我們真的不能再做什麼了啊。權當良藥苦口了呗?一起共勉之。

如果出現重大故障,不要先假設自己負責的部分(如資料庫)是沒問題的,并帶着主觀傾向去分析問題,這樣在言語表達上可能讓人反感,而且也往往不正确。

另外,也不要覺得自己負責的這部分沒問題,于是對發生的重大故障,就再也不管不問、隔岸觀火。應該主動和大家一起分析讨論,群策群力,解決問題。如果下次你負責的這部分出現了嚴重故障,其他人都漠然坐上觀,你是否也會寒心?

還是那句話,大家是一條線上的蚱蜢。重大故障出現了、長時間未解決,公司和外部門會說,你運維部不行、不專業。這時候,即使能獨善其身,又有什麼用?

實在搞不懂輕重緩急,怎麼辦?這個好辦,問上級呗,千萬别自己憋着。上司是幹什麼的?不就是幫屬下分憂解難的麼,呵呵。甚至,偷偷地說,如果有個需求,實在完成不了了,也不要老是自己去和外部門解釋,可以請上司出面。自己上司和需求方上司聊一聊,可能大事變小事哦。

下一篇文章,我們談技術,主題暫定《高效運維之redis叢集技術及codis實戰》,敬請期待。

<b>關于作者</b>

蕭田國,高效運維社群發起人,開放運維聯盟主席,複旦大學客座講師,網際網路專欄作者《高效運維最佳實踐》

                                                                           中生代技術群微信公衆号

高效運維之員工的四大誤區及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