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類與鲸魚的悲劇故事?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103天。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鲸魚的故事。在我們的印象中,鲸魚是很難得一見的生物,許多人一輩子都見不到一次。而且,我們生活在陸地上,而它們生活在遙遠的海域,似乎與我們人類沒什麼交集。

但事實是,技術的發展給了人類統治地球的自信,但這種自信釋放的欲望卻将鲸魚趕盡殺絕。下面的一組資料觸目驚心,在17世紀的時候,世界上八種大型鲸魚的數量多達450萬頭,而這個數量随着人類現代化的腳步呈斷崖式下降。到2004年,幸存的鲸魚已不超過35萬頭,而很多鲸種,譬如世界上最大的物種藍鲸,在國際捕鲸委員會禁止捕鲸之前,隻剩下不到1000頭。

這樣的殺戮行為最大的動因自然是商業化的驅使。

人類工業化以來,大量鲸魚被剝掉鲸脂、切下鲸須片後又被扔回了大海。因為鲸脂提取出來的油,可以用于照明,以及制作肥皂、皮革和化妝品;而鲸須,這種鲸魚口中用于過濾食物、柔韌不易斷裂的組織,則被制作成器皿或裝飾品,也就是類似于象牙和犀牛角這樣的奢侈品,還有的鲸須被做成了女士的裙撐、領撐、傘骨,等等。

人類為了擷取暴利而對鲸魚宣戰,這能想到,但利益的驅動還遠遠不是全部。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他的《鲸之殇》中所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關于一頭懷孕母鲸被困海灣,被人類無情射殺的悲慘故事,從中反思利益驅動之外的原因。

這個故事還要從一個長須鲸家庭說起。

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個冬天,在加拿大伯吉奧群島的水域中,長須鲸一家五口外出覓食。在這個海灣裡,有很多他們喜歡吃的鲱魚。

這個小家的男主人是一頭皮膚光亮、體型龐大的鲸魚,而他的配偶甚至比他還大,身材滾圓,看上去已經懷孕幾個月了。他們還有三個孩子。這三頭年輕的鲸魚長得壯壯的,對周圍的世界非常好奇。

飽餐一頓之後,一家五口悠閑地在海底閑逛。但母鲸卻覺得沒有吃飽,因為她的子宮裡還孕育着一頭小鲸魚。平時,鲸魚都是依靠腹部的反射光圈來驅趕鲱魚進食,但現在夜幕降臨,這個辦法不奏效了。不過沒關系,母鲸還可以通過聲納系統來确定魚群的位置、密集程度,以及魚群遊動的深度。

現在,她探測到了一個密集的鲱魚群,毫不猶豫地向它們沖去。由于夜晚讓她失去了反射光圈的圍圈技能,最好的選擇是捕食那些周圍有自然屏障遮擋的魚群,這樣在她接近的時候,魚群就沒法四處逃跑,相當于陷入了天然的漁網中。

是以母鲸決定将這些魚趕進一個小海溝中,在那裡她可以輕松地捕食。但鲸魚的聲納系統也有局限性,她無法感覺到,這條海溝又窄又淺。就在她發現水位突然變淺、情況不妙的時候,她已經刹不住車,被水流的慣性帶入了這個危險的海溝中。這時,她的肚子已經觸碰到海溝底的岩石,恐懼襲來,她瘋狂地想要轉身,但被潮水推着在海溝中越陷越深。她害怕了,狹窄的海溝困住了她。最可怕的是,當潮水退去,她就會有擱淺的風險。

擱淺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也許很陌生,但對于鲸魚來說,就是注定的死亡。沒有了海水浮力的支撐,她龐大的身體會化為殺死自己的兇器,巨大的重量會壓斷鲸魚的肋骨,最終窒息而死。

是以這頭母鲸拼命地向前遊,身體摩擦到岩石她也不在乎。終于,她遊出了溝底,水變深了,她重獲了自由!但她沒有想到,迎接她的卻是一個陷阱,在這個海灣裡,她無路可逃,唯一的出口就是剛才來時那條危險的海溝。

但潮水退去了,母鲸被困在了海灣裡,要等到下一次漲潮,至少還要一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她可能會沒有食物,因為鲱魚不會主動遊進有一頭巨型鲸魚的海灣。但令人欣慰的是,那頭雄鲸,也就是母鲸的丈夫,一直帶着三個孩子守在海溝的外面,還規律地趕鲱魚進去給母鲸吃。如果母鲸可以平安地挨到下次漲潮期,那麼,她就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團聚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有人觀察到,兩頭鲸魚雖然相隔半英裡,看不到彼此,竟然會同時噴氣,同時發出聲音,不離不棄,這簡直就是夫妻的楷模。

實際上,長須鲸就是以跟我們類似的家庭組織形式存在的。長須鲸的小家一般也是由一對長須鲸夫婦和它們的孩子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長須鲸不僅是一夫一妻制,而且這種關系還會維系終身。長須鲸夫妻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比大多數人類都要專情,當夫妻中其中一頭被殺死,剩下的那頭會一直陪在ta的身邊,至死不渝。

是以當一頭長須鲸獨自出現時,說明他的家人們可能都已經遭遇不測了。人們将觀察到的這種落單的長須鲸稱為“孤獨者”,他們偶爾會跟别的鲸魚家庭一起出現,但大部分時候都是獨自待着,并且不會再組建新的家庭。

好,讓我們回到這個故事。就在伯吉奧的人們發現有一頭巨型的鲸魚,也就是那頭母鲸被困在了海灣,有許多好事的人就背上槍支、彈藥前去一探究竟。

也許對這些人來說,征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能給他們無聊的生活帶來成就感,或是證明自己的勇氣。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這些人都興奮地朝母鲸掃射,瞄準她的眼睛和噴氣孔,想方設法地要殺死她。

被逼無奈的母鲸隻好潛到海底去躲藏。但這隻是權宜之計。雖然鲸魚已經進化到能在深海中長時間生存,可以将氧氣儲存在血液的紅血球和肌肉組織中,但他們作為哺乳動物,是需要及時補充氧氣才能活下去的。

是以,在長時間的潛水後,鲸魚必須要浮出水面吐出廢氣,再吸進大量的新鮮空氣。他們的噴氣孔其實就是鼻孔,裡面長有氣門,還有一條很長的管道和肺部相連,可以輸送大量的氧氣。為了擷取足夠的氧氣,長須鲸每呼吸一次,就會潛入水中,隔兩三分鐘,再浮起來噴氣,直到肺部被氧氣灌滿,才能繼續下潛到深海。

然而,當這些尋歡作樂者們發現了這頭母鲸的呼吸規律,便抓準了她浮起來的時機,瞬間朝她的噴氣孔開火。據稱,當時場面熱鬧得就像過節一樣,越來越多的船開來加入這場射擊遊戲,而更多的人是站在岸邊,穿着他們最好的衣服,就像看一場難得的演出似的,激動萬分地盯着這頭驚慌的鲸魚。

故事發生的時候,作者和妻子就居住在伯吉奧。他在聽說這頭被困的母鲸和殺戮的狂歡後非常着急,開始尋找一切可能的辦法,阻止這場謀殺。

在這之前,發生了一個插曲。

作者為了搞清楚她是否真的是鲸魚,于是和妻子一起坐船駛入了那個海灣。據作者妻子的回憶,“她的鳍有一艘平底小漁船那麼長,在船下的水中看起來是綠色的;接着她那長長的龐大身軀劃過船底,隻是背鳍劃過水面形成淺淺的波紋。我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可能有80噸重,竟然就在我們船下,像鲑魚一樣,還那麼悠然自得。”

不僅如此,這頭鲸魚還會刻意地避開船錨,避免将船掀翻。

說到這,你可能會有和我一樣的疑惑。那頭母鲸在經曆了人類對她的殘忍傷害之後,為什麼不報複呢?畢竟,以她的個頭,随便掀起一個浪花就能撕碎他們的船,就跟人類捏碎一個雞蛋那麼容易。

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也沒能得出明确的答案,因為我們對鲸魚的了解還是太少,隻能從大量的例子中猜測:大部分鲸魚的性格既不好鬥,也不兇猛——它們天生就是溫和的生物。

最終,作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聯系到了加拿大新聞總署,甚至還有紐芬蘭省省長,并獲得了一些成效。政府部門明令禁止了射殺這頭母鲸的行為。并且,母鲸被困的新聞引起了全國轟動,這也印證了作者的想法——那就是,活着的鲸魚比死去的鲸魚價值大多了,這不僅有科研價值,還有旅遊價值。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可能松了一口氣。情況看起來并不糟,人們停止射擊,作者和他的朋友們開始将她保護起來,并給她送去鲱魚。海溝外的那頭雄鲸也松了一口氣,一直到最後,他們都還在頻繁地交流,用人類無法識别的頻率,也就是屬于鲸的語言,安慰着對方。

但最後的結局令人傷感,母鲸在堅持了多日後,仍然因傷口感染而死。她死時,因為病得太厲害,再沒有力氣浮出水面,最終淹死在了深海裡。就像一個溺水的人,孤獨地沉在了海底。

我們可能會疑惑,那些尋歡作樂的人将子彈打進母鲸的皮膚,要置她于死地,這是為了擷取什麼利益嗎?事實并不是這樣。

據作者妻子的回憶:“附近沒有養貂或狐狸的農場,需要鲸肉喂養;也沒有人想要吃她的肉。” 而且,他們也并沒有想占有她的鲸脂或鲸須。最後她得出結論:“絕沒有任何食物或利益方面的動機,隻是單純的屠殺。”

但這并不是個例,作者在其他的章節中,也提到他目睹二十三頭大型鲸魚慘死在尋歡作樂者手下的經曆。

不僅如此,屠鲸在文化中甚至被渲染成了勇氣的一部分。舉個有名的例子,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有一部經典的作品叫《白鲸》,講了一個關于捕鲸船船長為了殺死一頭白鲸,而踏上英雄旅程的故事。雖然這本書有無數種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船長将征服白鲸看作是勇氣的象征,這也是一種人類想要征服自然,或戰勝強大敵人的欲望。

《白鲸》的成功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共識,也影響了一代代的北美人——你知道嗎,如今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星巴克starbucks的名字就是來自于《白鲸》中副船長的名字。而且作者筆下的那頭懷孕母鲸也随《白鲸》中的鲸魚莫比·迪克命名為了莫比·喬伊,可見其影響。

在懷孕母鲸的這個故事中,作者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科技發展與進步讓有些人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心、開始漠視其他的生命——這些人殺害鲸魚僅僅隻是為了取樂。

我們人類不同的選擇對人類自己和生态會有重大影響:曾經的選擇影響當下的生态系統,現在的抉擇将左右人類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未來。今天的這個現狀給我們抛出了一個問題:人類未來應該如何合理使用技術、如何管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優越感和自信膨脹,與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和諧共存呢?

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您的點贊、關注、推薦是最大的鼓勵。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鲸之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