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藝術的殿堂裡有個人被譽為唯一可以與王羲之在行書楷書方面抗衡的,就是寫出被譽為第二行書《祭侄稿》的顔真卿。顔真卿可以稱得上字如其人,他的一生就是在用生命書寫忠義二字,他這輩子和他的親人們都在與叛軍戰鬥,最後他自己也死在叛軍刀鋒之下,讓我們回到安史之亂這個舞台看看他是怎麼用行動書寫自己的忠誠的。

真的打不過
自開元年間唐朝就将已經破敗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唐朝的主要軍事力量就變成了職業兵,在于外族戰鬥中戰鬥力暴漲為唐王朝開疆拓土,但是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之後這項制度的缺陷瞬間暴露出來了。
募兵制使得唐朝統治核心區的居民常年和平生活富足,但是沒有經曆過戰鬥的中原軍民在安祿山叛軍打擊之下毫無反抗的能力,安祿山從範陽到洛陽這一路之上隻接到降書沒接到戰書,安祿山大軍的軍事行動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不打并不意味着不想打,唐朝的地方官員們對于安祿山的反叛心懷不滿但是攝于安祿山強大的軍事力量隻能采取隐忍的态度等待時機到來就會起兵反抗安祿山。
時機很快就到了,當安祿山到達洛陽稱帝之後,安祿山的反叛大業就沒辦法前進一步了,唐朝的主力部隊終于回援,雙方在潼關形成了對峙局面,河北諸州縣在聽聞消息之後就紛紛整軍備戰準備在安祿山的後備插一刀。
其中首倡大義的便是顔真卿和他的兄弟顔杲卿,顔杲卿在常山郡扼守井徑,是唐軍由山西到河北的必經之路,顔真卿則鎮守平原。兩兄弟一南一北直接切斷了叛軍與大學營範陽的聯系。但是這對戰事并沒有什麼大的幫助,因為臨時拼湊的義軍守城之力都不足,更何況開疆拓土,顔杲卿的常山郡很快便被史思明的大軍以極快的速度攻破,顔杲卿與顔家四十餘口都被安祿山殘忍殺害了。
顔真卿的清河因為早做準備是以防守叛軍不成問題可是防禦是最糟糕的戰争政策,力量薄弱的義軍卻隻能選擇這個政策為唐朝留下一支在敵人大後方存留着的希望的火種,很快事态就有了變化。
朔方軍
郭子儀的朔方軍在聽聞顔真卿顔杲卿起義之後便派兵出擊井徑,雖然晚了一步,但是常山的軍民心向朝廷,很快朔方軍在常山站穩了腳跟,隻有朔方軍這樣的唐朝正規軍事力量才能制衡安祿山的叛軍,此時的顔真卿與他的平原郡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現在他們可以不再隻固守孤城了,現在他們可以出擊給予安祿山後方以更大的打擊了。
顔真卿作為文官并不懂得戰鬥,但因為他的忠義吸引了一批人才聚集到他的身邊,四方的州縣也以他為盟主。此時平原的西鄰清河郡也派出了一位名叫李萼的年輕人前來向顔真卿請求支援。
李萼名不見經傳,年紀輕輕但是他對當時大局卻有着極高的認識程度,他認為顔真卿和他的平原郡雖然兵力比起叛軍要薄弱但是在諸州縣中卻是最強的,他所在的清河是國家的倉庫儲備了大量軍事物資,派兵支援清河可以利用清河物資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又聽聞程千裡領兵進攻清河西南的關隘卻被敵人守險阻礙,應該派兵前去支援,清河平原的主力部隊則南下沿黃河北岸險要渡口駐守,切斷敵人北上的通路。他還估計官軍駐守潼關大概二十餘萬,再加上義軍十餘萬,隻要堅守不出成一東一西的夾擊之勢,一個月内安祿山大軍必然内讧。
受制于戰争迷霧,李萼并不知道程千裡沒有出兵,出兵的則是郭子儀,出兵方向也是在平原清河北方的常山。但是對大局的整體判斷卻極其精準,連官軍數量也說對了。而且當時的安祿山比他所判斷的還要困窘,當時叛軍部隊分為了三個部分,一是在洛陽地區的安祿山主力部隊,二是拼命打通範陽與洛陽交通線的史思明,三是範陽大學營的部分留守人員。三個部分,兵力越大卻越危險,安祿山西有潼關和二十萬官軍,南有雎陽張巡的抵抗,東和北則是顔真卿所上司的義軍,安祿山成了一隻困獸,無處發洩自己的力量。史思明的機動力量要面對郭子儀十餘萬大軍的圍攻,滅亡指日可待。範陽最安全,但是安祿山反叛事業變得危險的消息一定也傳到了這個叛軍大學營,信心的瓦解最為緻命,在時間發酵下有可能讓這個叛軍大學營改變立場。
事情的發展也如李萼所預料,史思明在與郭子儀戰鬥中多次落敗,安祿山失去了與大學營範陽的聯系,範陽守軍也有人向顔真卿請降,安祿山在洛陽對着那些叫他造反的人發洩着自己的憤怒與恐懼,可是于事無補。洛陽周圍的唐軍就像一個繩索套在安祿山的脖頸之上一點又一點在安祿山的眼眸裡越來越緊,他已經要喘不上氣了,他已經看到了死神向他招手,無力與絕望貫穿他在洛陽的那些日子
事實上向他招手的不是死神而是唐玄宗,唐玄宗在自己牌最好的時機選擇了棄牌。他指令大軍出兵潼關,套在安祿山脖頸的繩索就這樣被撤了下去,二十萬大軍一日之間損失殆盡,郭子儀不得不回援關中,範陽的投降也再無消息,顔真卿也無力依靠義軍的力量對抗叛軍他不得不逃回關中回到皇帝身邊。
顔真卿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在他今後的歲月裡他用全部時光像他在平原一樣貫徹自己的忠義,在他生命最後階段他也同唐王朝的反叛力量做着對抗。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用生命在貫徹這句話,字如其人我們總是在嘴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配得上這句話呢,我想顔真卿配得上,他是真正的書法大家,不容人們忘記的顔真卿。
他的從兄顔杲卿更被稱為史上第一硬漢,堅守常山不屈被俘,淩遲剮肉毫不畏懼,舌斷噴血仍怒罵安祿山叛賊,最後慘遭碎屍。
一門忠義,名不虛傳。
本文作者 :屯墾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