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躬耕麥田 為農興農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隻要不出現極端天氣,今年小麥豐收問題不大。”近日,在山西省聞喜縣後宮鄉上院村旱地小麥試驗田裡,高志強揪下翠綠色的麥穗在手中邊揉搓邊觀察。

高志強是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省部共建“黃土高原特色作物優質高效生産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腳下的這片試驗田是11年前由他的導師、我國著名小麥栽培專家苗果園先生和他一起標明的。

“當年76歲的苗先生囑咐我一定要把‘愛農為農興農’的情懷傳承好。”數年之後,高志強以優異成績作答:團隊兩次創山西省小麥最高單産紀錄;獲批9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一批年輕有為的碩博生成為鄉村振興“新農人”……

蹲守麥田躬身實踐

山西農大小麥旱作栽培研究曆史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第一代領銜人李煥章先生所著的《小麥田間調查研究方法》《生物統計與田間試驗設計》《作物栽培學》等,在業界享有盛名。1958年,李煥章領銜建立國内首批作物栽培碩士點,帶領青年師生深入山西小麥産區廣泛調研,為日後小麥研究積累了可靠的資料,同時豐富和充實了旱作栽培領域的教學内容。

作為李煥章培養的首批研究所學生之一,苗果園從1972年開始連續6年蹲點聞喜縣東官莊,會同當地技術人員探索栽培耕作規律,提出以“四早三多”為核心的栽培技術,實作黃土高原旱地小麥畝産由150多公斤邁上250多公斤的大關,成為當時農業戰線一大亮點。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苗果園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了我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創始者金善寶主持的“全國小麥生态研究”,合作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前輩倡導的生産實踐調查和每年兩次的農戶調查,至今仍是我們團隊開展小麥研究的重要方法。”高志強說。

進入新時代,為适應服務鄉村振興和産業技術發展需求,高志強團隊以小麥等作物的有機旱作為主攻研究方向,以2009年聞喜布新試驗為起點,以首批國家級“山西小麥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立項目和“農科綜合化實踐育人平台建設與特色化育人模式創新”等省部級教改項目配套為依托,曆時10餘年,不斷探索地方院校産教、産學、科教等多元融合下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立的特色之路。

傳承前輩治學精神

高志強手機裡儲存了一張同僚2009年7月拍攝的照片,真實還原了這位全國知名旱作小麥專家在麥田裡耕作的場景。烈日下,一個頭戴白色遮陽帽,身着短袖短褲的人雙手推着一架木質耕車,前面拉車的是一個身着背心的中年人。

“當時我們正在實施旱作麥田‘三提前’技術中的麥田休閑期蓄水保墒試驗,拉車的是時任聞喜縣農業局技術站站長的韓雲生,推車的是我。”高志強告訴記者。

這看似原始的方式卻是山西旱作小麥不同凡響的新開端。

高志強所說的“三提前”技術,是團隊積極拓寬旱作小麥研究發展新思路,按照農業農村的新變化,提出的創新性旱地小麥蓄水保墒栽培技術,即提前深翻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機肥、提前稭稈還田或覆寫。

“課題來源于生産,成果服務于生産,師生成長于基地”是團隊多年來堅持的原則。在聞喜龍到頭、邱家嶺、上院村等地布點後,團隊又在山西省洪洞、新绛、翼城等縣開拓建立灌區小麥、特色小麥的綜合化實踐基地,先後推出了諸如“探墒溝播技術”“寬幅勻播技術”等優化的小麥栽培管理新技術。

10多年來,高志強小麥研究團隊積極建構的集“科研創新—技術示範—産業內建—科普惠農—耕讀實踐”5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化實踐基地運作模式逐漸成熟,“農科研究所學生培育、農科年輕教師培養、農技人員教育訓練、農民培養、農機大戶培育”五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建化實踐人才培養架構基本形成。

2015年以來,團隊先後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科學技術類一等獎等4個獎項,相關技術在山西、陝西、甘肅三省推廣應用,推廣面積4534萬畝,為黃土塬上麥區穩産增産作出重要貢獻。2017年、2019年,團隊兩次創造了山西省小麥最高單産紀錄。

磨砺新一代“碩博農人”

為傳承前輩紮根晉南麥區一線科研實踐的優良傳統,團隊積極摸索建構“學術寫作訓練—試驗設計鍛煉—田間生産磨煉—化學實驗操練—綜合能力曆練”五維一體的研究所學生全程實踐訓練養成機制,以增強師生“學農知農愛農”情懷和本領。

“僅聞喜基地,每年運作的科研創新和試驗示範項目以及平台運作項目就接近10個,每年要安排15個左右試驗、200多個處理,這需要對小麥全生育周期進行觀察記錄,全年90—120天在基地試驗,工作量非常大。”基地項目運作負責人孫敏說。

“七八個人給85畝地施肥,每畝40公斤,人均400多公斤,還要在兩天内幹完。”團隊成員任愛霞博士講述了當年給小麥試驗田施肥時的親身感受,“一次施肥就足以把體能耗到極緻。”

2009年以來,一批批年輕的碩士生、博士生進入高志強團隊,經受着體能關、技能關、衛生關“三關”的考驗。

不懈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

2020年9月,以省部共建“黃土高原特色作物優質高效生産協同創新中心”平台獲批為标志,山西農大小麥栽培團隊由科研的“地方隊”跻身創新的“國家隊”,并形成了“作物生态與旱作栽培生理”大團隊,團隊先後獲得包括國家功能雜糧中心、國家一流專業、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重點創新團隊等八大類20多個科研創新類、協同育人類平台的支撐。

目前,團隊共主持獲批90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高水準研究論文15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32部,國家授權專利42項,共培養碩士生、博士生200多人。

近年來,團隊聚焦山西轉型發展,圍繞黃土高原特色和優勢,瞄準康養市場,積極推動功能農業發展,拓展研究藜麥、荞麥、燕麥等功能農産品,招收功能農業方向大學生,為未來農旅康一體化多功能農業發展戰略儲備人才。

山西農大黨委書記廖允成表示,今後,學校将推動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緊密整合,推動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行業特色轉化為學科專業特色,為全面深化新農科内涵建設賦能增效。

《中國教育報》2021年06月15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趙岩 通訊員 何雲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