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西晉的“八王之亂”,是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皇室内亂,直接導緻了西晉這個大一統王朝的滅亡。“八王之亂”前後曆時十六年,共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公元291年3月,晉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唆使楚王司馬玮進京誅殺輔政權臣楊峻,到6月,賈南風又矯诏先後誅殺汝南王司馬亮、大臣衛瓘及楚王司馬玮為止,共持續3個月。
誅殺“二王”後,賈南風全面把持了朝政,雖然重用其族兄賈模、内侄賈谧、堂舅郭彰等親戚黨羽,但她同時起用張華、裴頠、裴楷、王戎等名臣治理朝政,西晉政權的運轉尚算穩定,這樣的時期一直持續了8年。可見,第一階段的内亂,并沒有對西晉王朝帶來滅國之災。

八王之亂形象圖
對西晉王朝帶來緻命打擊的,是“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即從公元299年賈南風欲誅除太子司馬遹開始,到公元306年晉懷帝司馬熾即位、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曆時七年之久。
正是這長達七年的諸侯王混戰殘殺,搞得政局動蕩,民不聊生,民變四起,外族入侵,導緻西晉王朝快速走向滅亡。
引發西晉皇室大規模攻伐殘殺、把 “八王之亂”推向高潮的誘因,是晉惠帝皇後賈南風廢除太子。但其背後,卻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小人物——孫秀。正是他的出現,打亂了賈南風的如意算盤,不但把賈南風推向了絕路,也把西晉皇室的内亂推向了高潮,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諸侯王混戰,最終把西晉王朝推向了末路。
八王之亂中外族趁機入侵
一、寒門小吏,谄媚升遷,初顯驕橫之氣
孫秀是琅琊人(今山東臨沂),生年不詳。史書中關于他的記載比較零散。綜合各方面的史料分析,其出身寒門,西晉初年,在琅琊郡任小吏。其時,司馬懿第九子司馬倫為琅琊郡王,是以孫秀一直在司馬倫手下任職。
“初孫秀為琅琊郡吏,求品于鄉議,戎從弟衍将不許,戎勸品之。“(《晉書》)——這段記載透露出兩個資訊:一是孫秀是寒門出身。西晉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他主動請求參加“鄉議”品評,名士王戎的從弟王衍認為他資格不夠,在王戎的勸說下才讓他參加鄉議;二是此時的孫秀雖然隻是個小吏,但已經有一定的聲譽,是以王戎才勸說王衍讓其參與鄉議品評。
孫秀形象圖
另據《晉書·司馬倫傳》記載“秀起自琅琊小史,累官于趙國,以谄媚自達”“秀亦狡黠小才,貪淫昧利。”——孫秀詭詐狡猾,好色貪财,小有才氣,從小史起步,靠谄媚奉承,升遷做官後一直在趙王司馬倫手下任職。
孫秀長期跟随司馬倫,靠谄媚巴結和自己的小聰明,極力讨好司馬倫,為其出謀劃策,是以深受司馬倫寵信,也助長了他的驕橫之氣。司馬倫任征西大将軍時,孫秀依仗權勢,濫施刑罰、獎賞,引發氐、羌族人反叛,雍州刺史解系上奏朝廷後,朝廷召回司馬倫。後梁王司馬肜任征西将軍,諸将都勸司馬肜斬殺孫秀,以平息羌、氐怨憤,孫秀好友辛冉極力講情,孫秀才得免一死。
二、出謀劃策,借刀殺人,害死太子、皇後
趙王司馬倫被召回京城後,任車騎将軍、太子太傅。此時,皇後賈南風掌握朝政。司馬倫借機結交賈南風,成為賈南風的親信。
賈南風掌權後,因一直無子,擔心以後太子司馬遹繼位,自己失去權力,就于公元299年,找借口用酒把太子灌醉,逼迫其抄寫一份事先準備好的讓晉惠帝退位的文書,誣陷太子急于篡位,将太子廢黜囚禁。
晉惠帝司馬衷
太子無辜被廢引起朝臣不滿,侍奉太子的司馬雅、許超等就通過孫秀聯系時任太子太傅、手掌禁軍大權的司馬倫,想廢掉賈後,複立太子,司馬倫同意了,并開始做準備。
但孫秀卻認為,太子非常聰明,如果以後太子即位,任用賢臣,自己必然得不到重用。于是就勸司馬倫說:“現在朝廷上下都知道您親近賈後,廢賈後,複立太子,雖然能讓您建功,但您畢竟是賈後一夥的,太子以後未必會重用您。不如稍安勿燥,賈後一定會謀害太子,到那時,再以謀害太子之名誅除賈後,不是更有利嗎?”
“事将起,而秀知太子聰明,若還東宮,将與賢人圖政,量己必不得志,乃更說倫曰:‘太子為人剛猛,不可私請。明公素事賈後,時議皆以公為賈氏之黨。今雖欲建大功于太子,太子含宿怒,必不加賞于明公矣。···今且緩其事,賈後必害太子,然後廢後,為太子報仇,亦足以立功,豈徒免禍而已。’倫從之。”(《晉書》)
一句話點醒了司馬倫,于是二人開始了更大的謀劃。孫秀先是故意散布有人想廢黜賈後、複立太子的消息,讓賈後、賈谧一夥得知。司馬倫和孫秀還在賈後、賈谧面前勸說,應該及早除掉太子,以絕後患。“秀乃微洩其謀,使谧黨頗聞之。倫、秀因勸谧等早害太子,以絕衆望。“(《晉書》)
晉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
賈後一夥不知是計,聽到複立太子的傳聞後非常憂懼,就矯诏派宦官孫慮前往将太子殺害。太子被害後,司馬倫和孫秀馬上行動,假傳诏令組織齊王司馬冏等人,以謀殺太子之罪逮捕了賈後及其同黨賈谧等人,全部誅殺,一同被殺的還有重臣張華、裴頠、解結、解系、杜斌等。
自此,司馬倫把持了朝政大權,他假冒诏令,自封大都督、相國、侍中,并大封文武官員,收買人心,僅封為侯的就多達數千人。孫秀更是被封大郡食邑,并掌兵權。
三、一朝得勢,恣意妄為,終緻禍亂身亡
司馬倫掌權後,孫秀因獻策有功,更受寵信。為了謀取更大的權力,孫秀又派牙門孫奉裝神弄鬼,假借宣帝司馬懿托言,讓司馬倫早登帝位,并安排心腹,矯作皇帝禅讓诏書,逼迫惠帝交出玺印,勸司馬倫登基稱帝。
司馬倫假意推托一番後,于公元300年僭位稱帝,尊惠帝為太上皇,改元建始。孫秀勸進有功,又加封為侍中、中書監、骠騎将軍,後又加封輔國将軍、相國司馬等職,一躍成為權傾朝野的人物。
趙王司馬倫
司馬倫沒有學問,才能平庸,缺乏智慧謀略,是以,事事都聽孫秀的,孫秀一時權勢熏天。“倫無學,不知書”“倫素庸下,無智策,複受制于秀,秀之威權振于朝廷,天下皆事秀而無求于倫。”(《晉書》)
孫秀是個奸佞小人,一朝得勢,就暴露出其驕橫跋扈、奸邪殘忍、貪财好色的本相。他利用司馬倫對他的信任和自己的小聰明,将司馬倫玩弄于股掌之中,大肆殘害朝臣,結黨營私。
司隸從事遊颢與殷混有沖突,殷混誘使遊颢的家奴晉興,誣告遊颢和襄陽中正李邁等人謀反,孫秀不加審查,就将二人逮捕殺害;張林和他同是司馬倫的手下,但因為兩人有沖突,孫秀就勸說司馬倫殺了張林,并誅滅其三族。
西晉第一美男、才子、黃門郎潘嶽,其父親潘芘任琅琊内史時,孫秀作為小史,服侍潘嶽。潘嶽厭惡孫秀的為人,曾多次鞭打孫秀,孫秀十分忌恨。“初芘(潘嶽之父)為琅琊内史,孫秀為小史給嶽,而狡黠自喜。嶽惡其為人,數撻辱之,秀常銜忿”《晉書·潘嶽傳》孫秀得勢後,以謀反罪将潘嶽及家人全部殺害。
西晉第一美男潘嶽(潘安)
潘嶽的好友、西晉第一富豪、衛尉石崇,也與孫秀有沖突,孫秀得勢後,貪戀其巨額财富和石崇寵妾綠珠的美色,竟公然派人前去索要綠珠,石崇拒絕後,綠珠墜樓自盡,孫秀又唆使司馬倫将石崇滅族,并奪其家财。
孫秀的兒子孫會,又矮又醜,原來靠販馬為生。孫秀得勢後,封其為射聲校尉,賈後死後不久,孫秀就為兒子強娶了賈後的女兒河東公主為妻。
孫秀自恃勸進司馬倫稱帝有功,又深得司馬倫寵信,越發恣意妄為。朝廷的事,事無巨細,司馬倫都要先咨詢他的意見。對司馬倫的诏令,孫秀也随便進行删改,有時候一天删改四次,引起朝臣的不滿。
石崇寵妾綠珠
司馬倫的篡位和孫秀的專權驕橫終于激發了西晉皇室的大規模内亂,淮南王司馬允率先起兵讨伐司馬倫和孫秀,但很快兵敗被殺。随後,齊王司馬冏,聯合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乘機起兵,“三王”聯手讨伐司馬倫、孫秀,百官軍将都想将其誅殺。
司馬倫、孫秀大懼,發兵應戰,節節敗退。最後,孫秀下令将京城四品以下、年齡15歲以上的官家子弟全部召集起來,跟随出戰,但由于司馬倫和孫秀不得人心,左衛将軍王輿臨陣反戈,率兵入宮将孫秀斬殺。
司馬倫兵敗被擒,以巾遮面,連呼:“孫秀害我!孫秀害我!”晉惠帝複位後将其賜死。
由一個西晉小吏引發的皇室内亂,雖然以司馬倫、孫秀被誅,晉惠帝複位而暫時告終,但這場曆時60多天的内亂,戰死十萬多人,進一步加劇了西晉王朝的統治危機。
而且,“三王”起兵獲勝,非但沒有終結西晉皇室的内亂,反而将“八王之亂”推向了更持久、更混亂的複雜局面:此後,各諸侯王又因争權奪利,不斷展開一輪又一輪的互相攻伐,匈奴、氐、羌等外族勢力趁機而入,使西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階級沖突、民族沖突全面爆發,最終導緻西晉滅亡,中原大地進入長達近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國動亂時期。
(參考史料:《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