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中國曆代帝王排個序,那麼第一個出場的肯定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第一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千古一帝”名副其實。

秦朝疆域-圖檔百度百科
始皇帝的功績,從公元前230年說起,十年時間,原本作為諸侯國的秦國先後吞并了韓、趙、魏、楚、燕、齊其他六大諸侯國。使得中原王朝重歸一統。兼并六國之後,秦始皇北擊匈奴收河套,南征百越,為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奠定了基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使得今日富庶的珠三角,在2000多年前就成為中原政權的一部分。秦朝最終形成了範圍空前的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成為日後各統一王朝的疆域基礎。
始皇帝的功績,不僅僅是疆域上對中國的統一,也是在文化上,經濟上的統一。全國統一文字、統一貨币、統一度量衡。甚至連車軸距也在那個時代統一了。
秦始皇兵馬俑
中國地大,各地風俗語言發音皆有不同。文字的統一,使得大一統的民族有了穩定的認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就算北方同胞聽不懂廣東話、聽不懂客家話、聽不懂閩南語、聽不懂吳語,這并不影響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認同,因為我們有同一種使用的文字。這個基礎是在秦始皇統一國家後奠定的。假設沒有秦朝統一文字,今天的中國很有可能像歐洲一樣,你說意大利語,我說法語,他說德語這樣的情況。歐洲人在謀求統一,但就語言和文化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難。
文字、貨币、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在行政制度上,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創立了廢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這個舉措雖然沒能讓秦朝傳萬世,甚至在秦的繼承者漢朝初年還有反複,但被後世證明是一個強大國家應有的基礎制度。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進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現代的行政區劃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曆史參考。
當然,秦始皇的能成就大一統的王朝,也是奮六世之餘烈的成果。秦國曆代君王為秦始皇最終橫掃宇内也是勵精圖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這不影響始皇帝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王的豐功偉績。
始皇帝同樣也是一個人。統一之後仍有耗用民力而不知休養生息是始皇帝的過失之處。“焚書坑儒”的範圍和程度,甚至真實性,雖然存在争論,但也給始皇帝留下了“暴君”的罵名。同時,秦朝二世而亡,可能也與始皇帝的上述過失有因果關系。需要注意的是,今日關于始皇帝的史料,多為漢代所撰成的史籍,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對于有争議的問題,更加需要以客觀的态度作公允的評價。
總的來說,始皇帝的功績是遠遠大于其過失的。後世的中國能一直為追求大一統而努力,把大一統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是始皇帝之績;今日之中國能成為屹立世界之大國,中華民族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民族,有始皇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