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大量水果都進入成熟期,但是也是果樹上最難治的害蟲-介殼蟲的危害最嚴重的時期,防治不及時,常常造成大量果實在成熟前被害,失去食用價值和商品價值,造成嚴重減産。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果樹上的介殼蟲呢?

危害症狀
介殼蟲主要以成蟲和若蟲附着在葉片、樹枝、果實等部位,吸食植物的汁液,果實被害後,造成果實生長緩慢,果實表面出現黃褐色的斑點,使果實失去食用價值和商品價值。最後果實脫落,導緻嚴重減産,葉片被害後,葉片上出現黃褐色的斑點,葉色發黃,最後造成脫落,枝幹被害後,果樹生長放緩,果樹長勢衰弱,嚴重時,造成枝幹死亡。
形态特征
介殼蟲屬于同翅目,盾蚧科昆蟲,目前在我國發現的約有600多種,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害蟲,危害果樹最嚴重的有白蠟蚧、北韓毛球蚧、圓盾蚧、水木堅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這些害蟲成蟲體表都覆寫有一層厚厚的蠟質介殼,是以統稱為蚧殼蟲。成蟲和若蟲常群集于果實、枝條和葉背用口針刺吸植物汁液,雌蟲無翅,足和觸角均退化;雄蟲有一對柔翅,足和觸角發達,卵通常埋在蠟絲塊中、雌體下或雌蟲分泌的介殼下。
發生規律
介殼蟲不同地區發生代數差異很大。河南、山東、安徽等中部省份,每年發生2代,以受精雌成蟲在枝條,主幹上越冬,次年4月下旬,當溫室适宜時,雌成蟲開始産卵,卵産于介殼下,産卵後成蟲幹縮死亡。5上旬若蟲開始孵化為若蟲,若蟲爬出後,便四處爬行尋找寄主,一般3~7天後固定下來,并将口器刺入樹皮下吸食汁液,不再移動。此時蟲體表面還沒有形成蠟質層,是防治介殼蟲的第一個最佳時期。介殼蟲具有蠟腺,在刺吸植物汁液的同時,蠟腺還能分泌大量蠟質,覆寫在蟲體表面形成介殼。第二代若蟲期在8~9月份,若蟲大約40天後變為成蟲,是第二個最佳防治期,在溫度适宜的條件下,繼續繁殖,當溫度較低時,成蟲進行交配,受精後的雌蟲在枝條上越冬。
防治方法
8~9月份,介殼蟲正處于若蟲期,蟲體表面還沒有形成蠟質層,是防治介殼蟲的最佳時期,可用20%螺蟲·呋蟲胺懸浮劑2000~3000倍液均勻噴霧,由于螺蟲·呋蟲胺具有内吸傳導作用,藥劑被葉片吸收後,能在果樹體内進行雙向傳導,對附着在葉片、果實和樹皮上的介殼蟲成蟲和若蟲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長達43天左右。可大大降低越冬介殼蟲的基數。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農業實用技術,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睢陽農科服務圈”進行咨詢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