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洲紀行·體會泥蟹

澳洲紀行·體會泥蟹

泥蟹味道格外鮮美。我在想,同在大海中,外形又無奇異之處,味道怎會有如此的差別?莫非真與養育的紅樹林中的泥水有關?

澳洲被大海包圍,盛産魚蝦蟹。澳洲人愛吃海産品,對蝦蟹并不偏愛。自從華人興起吃龍蝦,價格炒了起來,飙升了好幾倍,蟹也跟着搭上了車。 澳洲似巨大的孤島,獨立于幾大洲之外,所産螃蟹也有特别,生出白蟹泥蟹。白蟹長在深海,混身潔白,如陽光下的白色沙灘。泥蟹則呈深青色,殼腿潔淨,個頭很大,也厚實。不是說泥蟹沒小的,當地捕捉有規定,遊人一次最多捉6隻,其中隻能有一隻雌蟹。捉蟹船上備有一把量尺,蟹蓋直徑不到8厘米,捉到也要扔回河裡。澳洲人講環保,吃蟹也不例外。 泥蟹生活在紅樹林中。紅樹也奇特,能适應鹹水,生長在鹹淡水相混的泥水岸邊,品種有70多種,可做紅色染料,人們把這種環境生長的樹統稱為紅樹。初看難以辨識,熟悉後一眼就能認出。這裡還有許多泥蟹養殖區,可以觀看漁夫捉泥蟹的不凡身手。當地人叮囑說:“這可是特産,過了這村沒這店兒。” 這話聽起來總覺有點兒忽悠。進了一家餐廳,天已黑了。這是中餐館,樓梯拐角的牆壁上點綴着中國古裝人物畫和書法。二樓一角還擺着博古架,上面布置着瓷器。窗子外,港灣裡停泊的大小漁船、遊艇亮出了燈火,與海面的倒影連成一片。我們在餐桌邊坐下,此時,肚中還似在車中搖蕩,胃口全無,再看一眼别的餐桌,空空如也。别的不能湊熱鬧,餐飲可以跟風。這麼冷清,也就是随便吃口飯。我們互相看了一眼,決定此事再議。 第二天晚上,我們進了一家台灣人開的餐館,來吃飯的人很多,看來經營得還不錯,便坐下來,點了幾個菜,着重探讨泥蟹問題。餐館裡的魚缸有好幾個,專門有一缸放着龍蝦白蟹泥蟹。龍蝦很活泛,大爪子騎在白蟹身上,白蟹無反抗之意。幾隻泥蟹用繩五花大綁地捆着,老老實實趴在魚缸一角,一隻一斤左右。龍蝦哪兒都有,價格太昂貴,白蟹一斤也要在110澳元,隻有泥蟹是此地特産,價格98,那也夠高的。幾個人再一盤算,畢竟來此地不易,決定自解囊袋“揮霍”一把。兩個善砍價的跟老闆談了一會兒,拍了闆,兩隻160。
澳洲紀行·體會泥蟹
慢慢吃着飯,普通的蔬菜,台灣做法很可口,沒有絲毫不适應,覺得很香。正吃着半截,泥蟹上了桌,滿滿一大盤子。兩隻大紅殼扣在上面。下面蓋着雪白鮮嫩的肉塊。翻過蟹殼,桔紅色的蟹黃嵌在上面。紅色的螯擺在盤邊,紅擁着白,白透出紅。清淡的芡汁一點兒也沒影響色彩,反似器物着水後洇出了鮮豔。太漂亮了! 我對螃蟹并不陌生,先夾一塊蟹黃兒,硬硬朗朗,透出油香;再夾一塊蟹肉,松軟細滑,鮮嫩欲化。鮮的東西要保留本身的味道,烹制複雜,反傷原味。切身體會了泥蟹,确實不同凡響。“集體财産”,不能多占,點到為止。大家埋頭苦吃,顧不上說話,轉了兩圈下來,才贊不絕口。看得出,是不曾有過的體驗。量大,盤中還有幾塊兒,大家分吧。讓來讓去,大家一緻要求我吃最後一隻螯,理由是,深切的體會一定要記錄下來,作為永遠的回憶。吃了這隻螯,肩上有了壓力。我覺出了卻之不恭,又樂于擔此重任,笑着納入手中。 泥蟹個大,腿上的殼更堅硬。餐桌上放着各種專用工具。我用鉗子夾開了殼,潔白蟹肉裸露出來,放入口中,鮮嫩中還多了一絲筋道兒。我在想,同在大海中,外形又無奇異之處,味道怎會有如此的差別?莫非真與養育的紅樹林中的泥水有關? 泥蟹全身的體驗,讓我想起了黛玉吟出的那首名句:“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曹雪芹是美食大家,肯定沒吃過泥蟹,不知箸下與我口中的哪個更鮮美。
澳洲紀行·體會泥蟹

中關村雜志——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熱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邯鄲知味

藝人起訴“微網誌認證使用者”侵犯名譽權獲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