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tab
fs tab(描述 各種檔案系統的資訊 )
檔案/etc/fstab存放的是系統中的檔案系統資訊。當正确的設定了該檔案,則可以通過"mount /directoryname"指令來加載一個檔案系統,每種檔案系統都對應一個獨立的行,每行中的字段都有空格或tab鍵分開。同時fsck、mount、umount的等指令都利用該程式。
/etc/mtab檔案的作用:
記載的是現在系統已經裝載的檔案系統,包括作業系統建立的虛拟檔案等;而/etc/fstab是系統準備裝載的。直接使用mount和确定就是通過查詢它而來的。
fstab檔案格式:
fs_spec - 該字段定義 希望加載的檔案系統 所在的裝置或遠端檔案系統
fs_file- 該字段描述 希望的檔案系統 加載的目錄點
fs_type- 定義了該裝置上的檔案系統
fs_options- 指定加載該裝置的檔案系統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參數選項
下面是/etc/fatab檔案的一個示例行:
fs_spec fs_file fs_type fs_options fs_dump fs_pass
/dev/hda1 / ext2 defaults 1 1
其中:
fs_spec:裝置名或者裝置卷标名。該字段定義希望加載的檔案系統所在的裝置或遠端檔案系統,對于一般的本地塊裝置情況來說:ide裝置一般描述為/dev/hdaxn,x是ide裝置通道(a, b, or c),n代表分區号;scsi裝置一描述為/dev/sdaxn。對于nfs情況,格式一般為“ip:directory”: ,例如:`knuth.aeb.nl:/'。對于procfs,使用`proc'來定義。 當然,此列可以使用加載分區的label名稱來代替具體的分區名稱。
fs_file:裝置挂載目錄。該字段描述希望的檔案系統加載的目錄點,對于swap裝置,該字段為none;對于加載目錄名包含空格的情況,用40來表示空格。
fs_type:裝置檔案系統。此項定義了該裝置上的檔案系統,一般常見的檔案類型為ext2 (linux裝置的常用檔案類型)、vfat(windows系統的fat32格式)、ntfs、iso9600等。
fs_options:挂載參數。指定加載該裝置的檔案系統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參數選項,多個參數是由逗号分隔開來。對于大多數系統使用"defaults"就可以滿足需要。其他常見的選項包括:
fs_dump:指明是否要備份。該選項被"dump"指令使用來檢查一個檔案系統應該以多快頻率進行轉儲,若不需要轉儲就設定該字段為0。0為不備份,1為要備份,一般根分區要備份。
fs_pass:指明自檢順序。該字段被fsck指令用來決定在啟動時需要被掃描的檔案系統的順序,根檔案系統"/"對應該字段的值應該為1,其他檔案系統應該為2。若該檔案系統無需在啟動時掃描,則設定該字段為0。
一個例子:
[root@devdbc root]# nl /etc/fstab
1 label=/ / ext3 defaults 1 1
2 label=/boot /boot ext3 defaults 1 2
3 label=/home /home ext3 defaults 1 2
4 label=/var /var ext3 defaults 1 2
5 label=/opt /opt ext3 defaults 1 2
6 none /dev/pts devpts gid=5,mode=620 0 0
7 none /proc proc defaults 0 0
8 /dev/sda3 swap swap defaults 0 0
9 /dev/sda7 swap swap defaults 0 0
10 /dev/sda9 swap swap defaults 0 0
11 /dev/sda8 swap swap defaults 0 0
12 none /dev/shm tmpfs defaults 0 0
13 shmfs /dev/shm shm size=8g 0 0
14 #archive logs
15 /dev/sde1 /archive_log ext3 defaults 1 1
16 #cx300_data
17 /dev/emcpowerbi1 /cx300_devdbc/data1 ext3 defaults 1 1
18 /dev/emcpowerbj1 /cx300_devdbc/data3 ext3 defaults 1 1
19 /dev/emcpowerbh1 /cx300_devdbc/data4 ext3 defaults 1 1
20 /dev/emcpowerbg1 /cx300_devdbc/data2 ext3 defaults 1 1
21 #backup directory
22 10.1.5.51:/vol/data /netapp51 nfs rw,soft,nointr,tcp,vers=3,timeo=600,rsize=32768,wsize=32768
23 /dev/cdrom /mnt/cdrom udf,iso9660 noauto,owner,kudzu,ro 0 0
24 /dev/fd0 /mnt/floppy auto noauto,owner,kudzu 0 0
[root@devdbc root]# nl /etc/mtab
1 /dev/sda2 / ext3 rw 0 0
2 none /proc proc rw 0 0
3 none /dev/pts devpts rw,gid=5,mode=620 0 0
4 usbdevfs /proc/bus/usb usbdevfs rw 0 0
5 /dev/sda1 /boot ext3 rw 0 0
6 /dev/sda5 /home ext3 rw 0 0
7 /dev/sda6 /var ext3 rw 0 0
8 /dev/sda10 /opt ext3 rw 0 0
9 none /dev/shm tmpfs rw 0 0
10 /dev/sde1 /archive_log ext3 rw 0 0
11 ramfs /dev/shm ramfs rw 0 0
12 /dev/emcpowerbi1 /cx300_devdbc/data1 ext3 rw 0 0
參考至:http://www.cnblogs.com/ai616818/archive/2011/08/01/2123846.html
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作者:czmmiao 文章出處:http://czmmiao.iteye.com/blog/211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