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的鎮館之寶——司母戊鼎,被“搬”到了課堂上。
孩子們對它進行360度的觀察,聽它作“自我介紹”,聽專家講解它背後的故事,在老師的帶領下探讨青銅器與“模範”的關系……
這是北京新維尚智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維尚智”)開發的“博悟博學”數字課程系統中的一課。自2020年與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合作,将博物館課程送進校園,至今已有近200所學校引入了這套數字課程系統,或納入課後服務,或列為特色課程,或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情懷遇上“風口”
在成立新維尚智前,其董事長惠鵬宇已在文博圈沉澱多年,立足于虛拟現實、增強現實與體感互動等前沿技術,将文博資源數字化。
博物館裡收藏的,是人類文明的濃縮。在各個博物館掃描過十餘萬件文物的惠鵬宇深知,每一個物件,都能成為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但在現實中,孩子們和博物館之間的連結太少了。截至2020年,我國已備案博物館5500餘家,但館校比僅為1:93。要讓博物館教育普及,數字化幾乎是必選之路。這是惠鵬宇和幾位合夥人借助數字技術做博物館教育的初衷。
2018年,新維尚智成立,緻力“博悟啟智,文化潤心”,願景是“讓兩億多中國學生都擁有一座校園數字博物館”。公司團隊将博物館文物以3d形式呈現,邀請專家錄制視訊講解文物背後的知識、故事、曆史、文化,制作成數字課程系統。
起先,這套課程在北京的“社會實踐大課堂”中應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國小成為課程在校園内應用的起點。史家國小的博物館教育已開展了十年,2020年春季學期,受疫情影響,博物館研學課程中斷。在此背景下,新維尚智與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合作,研發博物館線上數字課程。這門課程的播放率是學校同期提供的其他線上素養課程的2—3倍。課程也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資訊平台、五省數字電視平台、北京市教委資訊資源平台等上線,累計播放逾兩百萬次。
資料回報讓新維尚智開始着力于進行适應校園常态化應用、數字互動體驗式的博物館教育課程系統研發。國家政策、檔案的出台,為事業發展助添了不少動力。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國小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系列活動課程;将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内容……今年“雙減”政策出台後,“5+2”課後服務在中國小校全覆寫。在這些政策背景下,博物館數字課程進入課後服務成為一個極優解。
新維尚智迎來“風口”,也迎來了重要合作夥伴——智能互動顯示行業的知名品牌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鴻合科技耕耘教育資訊化二十餘載,向學校提供智能互動産品及解決方案。董事長邢修青發現,當下學校的資訊化基礎設施裝置已較完善,但是缺少能将裝置很好應用起來的教育教學内容。“學校的智能裝置應該成為孩子們看世界的視窗”,決意向教育資訊化服務商轉型的鴻合科技攜手新維尚智,推出數字博物館,在技術方面提供大力支援,并對老師的教學行為和課件制作、示範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分析,緻力打造更優質的教學資源。
而今,新維尚智已研發出“博悟博學”數字課程系統、博悟寶典數字博物館智能終端系統、博悟博覽探究課堂資源系統、博悟博覽數字文物展陳資源系統等産品,并與鴻合科技一起進行應用推廣,為中國小校開展博物館教育課後服務、綜合實踐活動、特色校本課程、研學實踐活動、數字博物館功能教室建設,提供課程、資源、活動、空間等專業化服務。
課堂牽手“殿堂”
面向孩子的博物館課程,教什麼?這個問題,新維尚智邀請了文博系統專家、教育專家、一線教師、家長四方來回答。公司副總裁于濤介紹,通過調研、開座談會,最終确定以珍貴國寶文物為核心,以凝結在文物中的知識、技藝、文化、曆史記憶和文明光芒為内容,以“啟智、博學、悟思、立德、踐行”為教學方法,以“一課一物一思想”為教學主線,教授學生“博物”—“格物”—“造物”的思維及能力,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面向未來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
博物館文物不計其數,選哪些進入課堂?中國第一代講解員、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齊吉祥先生帶領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從三個次元進行篩選:有時代代表性;有知識性、故事性、啟發性;被學生喜愛。再考慮課程安排,最終標明了64件文物。
文物如何與教學結合?新維尚智在教研上下功夫。由公司的文化遺産知識研究院人員和專家對文物作專業解讀;由技術團隊增強課程的體驗感、互動感;由教研團隊和邀請的教育專家、各學科特級教師,一起研究教學目标、課程設計。
最終,便有了這套沉浸式情景教學、探究式實踐互動、體系化目标建構的“博悟博學”數字課程系統。課程設定初級(一二年級)、中級(三四年級)、進階(五六年級)三個層次,形成具有針對性、系統性、螺旋上升的教學設計。文物以鑒賞級精度的數字化形式進行展現。課程以“三說”來呈現:“文物說”讓課堂生動有趣,“專家說”讓課堂嚴謹有深度,“學生說”引發學生探究興趣。設定了課前、課中、課後研學單,明确學習、探究任務……從内容到方法,都讓學生樂學其中。
博物館課程進校園,要考慮老師的可操作性。“我們的課程不能增加老師的壓力和負擔,要讓老師易上手,同時要讓老師有成就感。”于濤說。為了友善老師使用,新維尚智同步為老師提供教案、教學課件、教學示範課、教學指導手冊,并進行操作教育訓練。課堂上,老師僅需做好“3d展示”“文物說”“專家說”“學生說”等環節的串聯;教學中可參考教案中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關鍵點。老師每堂課僅需備課20分鐘左右。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曾在全國兩會上提及學校開展博物館教育面臨的瓶頸:學校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來選擇适合校園教育的博物館資源,同時設計開發适應學生素質教育需求的課程。“博悟博學”數字課程系統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齊吉祥看到這套課程系統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多年來緻力于對兒童進行文物知識教育,在他看來,博物館自身開展的教育不能很好地與學校教育契合。而這套課程成體系,與教師教學密切配合;分年級開展,有針對性;高科技手段,讓文物“活”了起來。他感歎:“這才是真正的博物館進校園。”
博物走向“博悟”
惠鵬宇說,做博物館教育,孩子們反倒教育了他。
史家國小的一堂“博悟博學”課上,講到國家一級文物——西漢彩繪青銅雁魚燈。燈的造型,是一隻“大雁”嘴裡叼着一條肥美的大魚。有孩子說沒有見過大雁,于是上網查。這一查,問題來了——雁魚燈的“大雁”形狀和查出來的大雁不一緻,對比之下發現那不是大雁,而是綠頭鴨!難道是國博的專家弄錯了?于是繼續查找資料、求證。最後才知道,“雁魚燈”的名字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取“鴻雁銜魚”之意,而生物分類是近現代才有的。這個知識,惠鵬宇都不曾知曉。“究竟是雁魚燈還是鴨魚燈,其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的發問與探究。”
除了無意間的追問,給學生的研學單中,設定了大量引導思考、探究的問題。“博悟博學”中的“博”指視野廣闊,“悟”意指“悟思”。通過課程,孩子們從博物走向“博悟”。
如今,通過鴻合科技遍布全國的營銷服務網絡,“博悟博學”數字課程系統已在北京、上海、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甯夏、陝西、山西、遼甯等地陸續鋪開。鴻合科技副總裁李鐳表示,新維尚智優質的數字方案内容,獲得了使用者的一緻認可和好評。通過實踐,使用者也體會到課程除了滋養孩子成長,也能賦能教師提升。
有位40來歲的老師發來了很長一段話,表示通過這門課她和學生一起成長了。正常教學近20年,她為課堂的創新和自己的提升感到開心。這門課程,也滲入了其他學科。昆明一位國文老師給新維尚智打來電話,問能不能用課程内容講公開課;科學課上,老師結合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講解城市排水系統;音樂課上,有老師從編鐘講到禮樂……為老師提供“他山之石”,是這門課程的一個“彩蛋”。于濤說:“在課程中我們提供了很多拓展性的資料,希望感興趣的老師看一看、學一學,然後找到與自己學科的契合點。”
新維尚智接下來的計劃是長期賦能學校和教師,架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橋梁。為學校提供更多的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輔助資源;邀請博物館專家為老師們講通識性課程;組織分享交流會,請博物館教育做得好的學校教師,為偏遠地區的老師做分享;也希望有機會攜手文化遺産專家和老師們,走到廣袤大地上、走進博物館中,共同感覺中華文明,交流培根鑄魂之道。“哪怕影響一位老師,也是撒下一粒火種。”這是于濤的小小心願。
(作者:周彩麗)
來源: 教育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