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源:影像中國
車子一路疾馳,向鳳岡縣永和鎮開去。綠色浸染的黔北大地,蜿蜒向前的道路兩旁,層巒疊嶂,林木蔥郁,野花姹紫嫣紅。葉深林茂,百花蕊香,我仿佛聽見那“嗡嗡”的聲音,從林間花中傳出。
那是蜜蜂的聲音。我正是循着這聲音來到這裡。同僚極力向我推薦這裡一位養蜂老人的蜂蜜,生動的介紹引我心生好奇。我問得位址慕名前往。
路邊,綠樹掩映着幾間連排修葺的磚房,房四周擺着一箱箱蜂桶,不時有小蜜蜂飛進飛出。推門而出的任光文精神矍铄,全然不像八十二歲的老人。任光文聽了我的來意,溫和笑道:“你要是晚來幾天,我就要出去趕蜂了。”春夏蜜一百元一斤,秋蜜可以賣到一百八十元一斤,每年都被重慶、貴陽的熟客早早預約。
“夏天趕魚塘村,有兩千多棵烏桕花可以采,秋花開時的黨灣村五倍子樹茂密,花蜜售價高。”說起周邊蜜源,任光文如數家珍。多年的趕蜂經驗,讓他對植被了如指掌。
十多年來,任光文都在圍着蜜蜂轉:繁蜂、放蜂、轉場、割蜜……唯一的出行工具是一輛農村常見的三輪車。他養的一百多桶蜂,完全放出要忙上兩三天。八十歲的老伴嘴裡埋怨他養得太多,身子吃不消,累壞了怎麼辦,手腳卻利索地幫他打下手。
他歲數大了,走不了太遠,一年四季以永和鎮為軸心,圍着附近的鎮、村轉。哪兒花開了,他就趕去哪兒。春采油菜花,夏趕烏桕花,秋追五倍子、桂花……人和蜜蜂一樣,循着花香而行,選中一處蜜源,放下蜂箱,拜托當地的農戶日常照看,收獲時再留下兩三斤甜甜的花蜜用作報酬。
揭開一桶蜂箱,蜂巢上密密麻麻爬滿蜜蜂。“每天都要查蜂脾,一旦新蜂王出世,就要及時分蜂,否則,老蜂王會帶領一批工蜂離開蜂巢飛走,那損失就很大。”老人指給我看蜂箱裡的玄機,關蓋前用嘴輕輕将四周散爬的蜜蜂吹走,防止蓋子壓壞它們。
“再帶你看看我的新發明。”任光文眼神露出幾分驕傲。我們走進後屋庭院,雜草齊腳踝深,不時有蜜蜂飛進飛出。老人主動解釋:“特意種的草,暑天能給蜜蜂遮陽降溫。”身邊的黑狗一會兒跑到我們前面,一會兒又被飛過的蝴蝶吸引注意力轉向旁邊。“這是黑虎,趕蜂時都是它陪我。車子一開,喊一聲黑虎走,它就會乖乖地跳上副座。放蜂時,能幫我趕走一些蜜蜂的天敵。”山風吹過,在悶熱的8月夏末催生絲絲舒爽。
任光文自豪地展示他今年才“發明”的新技術——木制的三層蜂桶。上面一層推開可以一覽内部情況;第二層用于集蜜,推開鐵絲拉出闆子,用勺子能直接挖蜂蜜吃;第三層是蜜蜂,抽出來就能給蜜蜂照料日常或分群。“年初才請木匠新做了八十個桶。我隻要還能工作,就得把這蜜蜂照顧好一天。”任光文指着遠處一片土地說:“今年還想把那兩畝地租過來,栽葡萄,蜜蜂休息有遮陽地,果實成熟又是一筆收入。”
2007年,一群迷路的蜜蜂飛停在他家築巢。為留住這些蜜蜂,2008年春,任光文前往四川學習養蜂技術。他與蜜蜂從此結緣。以前他家裡子女多,幾十年來,任光文養蠶、種莊稼、打小工,帶着一群孩子長大成人,吃過很多苦。沒想到,老年靠着一群不期而遇的蜜蜂享受了生活的甜蜜。養蜂後,任光文用電腦在網上查技術,所有經驗都細心記錄在筆記本上,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一套養蜂方式。他賣出了上千桶蜂,記不清教了多少徒弟,全縣各鄉鎮都有人上門購蜂學技術。養蜂賺錢的消息随着大家收入的增加口口相傳。如今,鳳岡縣的養蜂人遍布各鄉鎮,方興未艾的蜂蜜産業成為人們脫貧奔小康的一把金鑰匙。
黨灣村貧困戶安先買了五桶蜂,可是養殖技術跟不上,蜜蜂“離家出走”,眼看着投入的本錢要打水漂。知道消息後的任光文趕去細心告知養殖要點,幫着繁蜂分箱,臨走時,又把多年來精心抄寫的養蜂筆記送了安先一本。半年後,安先在任光文的幫助下順利分出十二桶蜂,光是蜂蜜的收入就有三萬多元,讓安先嘗到了靠特色産業發展緻富的甜頭。
任光文引我入屋坐,端出大半杯蜂蜜:“喝吧,養蜂人家,用蜂蜜招待客人。”白色瓷杯裡的蜜,散發濃郁的香氣。屋裡還有幾個前來聊天的老人,每人面前都放着蜂蜜水。聊天時,任光文不時灑脫大笑,黑瘦的面龐上洋溢着甜蜜的幸福。
話語間,天色漸晚,夕陽映着遠處的綠浪。翩翩起舞的蜜蜂讓我想起一首詩:春風百花場,來往無虛日。采花釀為糧,倉廪自充實。田野大地上忙碌的農民,就像這蜜蜂一樣,勤勤懇懇,釀造出生活的蜜。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3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