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故事-八仙的由來

八仙-何仙姑

道教八仙之一。其身世有多種說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傳說為何氏女,途遇仙人,賜仙桃或仙棗食之,成仙,不知饑餓。能預知禍福,善輕身飛行。一說乃呂洞賓弟子。

  《仙佛奇蹤》說:何仙姑為廣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兒。生時頭頂有六條頭發。十六歲時夢見仙人教他:「吃雲母粉,可以輕身而且長生不死。」於是她照仙人的訓示,吃雲母,發誓不嫁,經常來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飛。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帶回一些山果給她的母親吃。後逐漸不吃五谷,武則天遣使召見她去宮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蹤。之後白日生仙。唐天寶九年,出現在麻姑壇中,站立在五朵雲中,其後,又出現在廣州的小石樓。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時路過永州,聽說何仙姑能預知吉兇,便特地去詢問戰争的結果,何仙姑說:「公不必見賊,賊敗且走。」開始狄青不信,後來宋軍先鋒與南侬智高的兵交戰,不機回合,智高戰敗并逃入大理國。 何仙姑經常手持荷花。

八仙-呂洞賓

八仙之中,傳說最多,名氣最大,應該首推呂洞賓。曆史上是有呂洞賓其人,他姓呂,字伯玉,又名紹先;出家後改名為岩,字洞賓,号純陽子。他是晚唐關西河中府承樂縣(今山西永樂縣)人,有關他的故事,多半出自傳說。傳說他自幼聰明過人,但在仕途上并不順利,兩舉進士不第,年紀已到64歲。在長安酒肆上遇到锺離權,看到他題在牆上的三首詩,作揖問姓名,表示敬慕之意。锺離權并不客氣,當即要他作詩,呂洞賓作詩寫在牆上:“生在儒家遇太平,選纓垂帶布衣身。誰能世上争名利,欲事天皇上帝身。”

  锺離權勸他早退身出家,呂洞賓一時拿不定主意,锺離權不急着再勸他,隻說要共煮一頓黃米飯來吃。锺離權燒火做飯的時候,呂洞賓昏昏睡去,這時飄來一夢,自身為舉子赴京,一舉狀元及第,開始在翰林院供個閑職。接着步步高升,娶妻納妾,皆是富家閨秀。剩下二載,兒子長大娶妻,倏忽子孫、曾孫繞膝,滿門書香。如此者四十年,繼之,皇帝重用,獨相十年,權勢顯赫,不可一世。榮極轉敗,重罪抄沒,家資分散,妻子流放,剩下孑然一身,立馬風雪中,百感交集,方才長歎一聲,忽然猛醒,炊尚未熟。隻見锺離權先生笑容可掬的引出兩句詩來:“黃粱又未熟,一夢到花胥。”呂洞賓問:“先生知道我做了一什麽樣的夢嗎?”锺離權笑答說:“你那夢,千形萬狀,榮衰多端,集五十年悲歡與一瞬間。是以可以說,得不足喜,失何足憂。何況若有大樂,其後必有大憂。”呂洞賓聞此言,不覺感悟,遂向锺離權先生求度世之道。锺離權設下十道難關試驗他的誠心,他一道道都闖過來。锺離權便引他道鶴嶺論道,授他以成仙秘訣。以後有火龍真人傳授劍法,從此開始了仙遊活動。

八仙-韓湘子

韓湘子本來是個傳說中的人物,但他坐穩了八仙之一的位置以後, 文人學者也來湊熱鬧考證他的身世 ,但真正有力量的還是那些民間流行的故事。

  相傳韓湘子字清夫,是韓愈的侄子,有的說他生有仙骨,素性不凡。他厭煩華麗,喜歡恬淡,佳人美女,全不動心 ,美酒佳肴,不能溺其志。他所熱心的是道家的修煉之法。

  有的說他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隻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讨論時一言不發,隻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将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門技巧。隻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他說“令牡丹開花數色”,當時正當初冬季節,于是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說韓愈力勸也不能動搖他的志向。韓湘子成仙後,想度韓愈出世,可是韓愈曆來不信道。有一年,韓愈的壽誕之日,湘子遠遊歸來。在酒席宴上,韓愈故意難為湘子,要他頃刻變出花來。湘子變出的花比牡丹還漂亮,花上還有兩行字: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不解詩的意思,湘子說 :“他日自驗,天機不可預洩。”酒席宴罷,湘子重又外出遠遊去了。傳說韓湘子最終度韓愈成仙而去。

八仙-藍采和

道教八仙之一。唐開元天寶時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於長安市唱踏踏歌,歌詞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時見過他,及至年老再見,采和顔狀如故,後於酒樓乘醉騎鶴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雜劇漢锺離度脫藍采和。

  《仙佛奇蹤》中:「藍采和,不知那裡人。經常穿着破爛的衣服,帶着六寸的腰帶,一隻腳穿靴,一隻腳赤足。夏天時在長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時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氣彷如蒸氣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飯,手持大拍版,長三尺馀。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時好像是發狂,但又不是。歌詞随意而作,歌中充滿了仙意,而且變幻莫測。把得到的錢穿在繩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顧。有時贈與窮人家,有時花在酒肆中。周遊天下,有人在孩童時見過他,至老後再見着他,藍采和的容貌依舊。後來有人見他在壕梁酒樓上飲酒,聽見有笙蕭的聲音,忽然乘着鶴而飛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帶,拍版,慢慢而升。 元劇《锺離權度藍采和》則說藍采和是藝名,真名叫許堅,在勾欄裡唱雜劇,年五十時,做壽因不知犯了什麼錯,為官府扣打,後被锺離權度化成仙。

八仙-張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張果。據《唐書》記載,确有其人,本是民間的江湖術士,因民間相傳逐為神仙。居山西中條山,自言生於堯時,有長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的丈夫)不時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則天也召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廟前裝死,時值盛夏,不一會,他的身體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後,隻好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見到他。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态龍锺。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态龍锺 ? 」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是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鬓發,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顔一新,青鬓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随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麼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 ? 」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寸大小的銅牌,隻是字迹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 ? 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 」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栖霞觀」。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着一頭白毛驢,日能行萬裡,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折疊起來,放在皮囊裡。

八仙-鐵拐李

鐵拐李又稱李鐵拐,其他的名字還有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李玄、李嶽、李元中等。他的出生年代,也是衆說紛纭。一般認為,曆史上實無其人,本貌與行迹都來自傳說。相傳他本來是一個翩翩少年,入山修道之後,有一次與老君、宛丘相約遊西方諸國,臨行前囑咐徒弟楊子守住他的魄(屍身),約定七日不返方可焚化。豈料守到第六日,楊子家中有人跑來告急,說他的母親病危,專待一見。楊子在猶豫中,經不起家人的催促,終于焚化了李玄的屍身。李玄的魂随老君西遊之後,按原定的七日之數回到自己修道的山中,到茅齋尋魄,隻見毛發無存,徒弟楊子不知去向。李玄的遊魂到處漂泊無依,日夜憑空号叫,正巧遇到一個餓莩之屍倒卧山中。此時李玄忽然想起老君臨别時的偈語:“欲得舊形骸,正逢新面目”,頓悟“此餓莩之屍,既無面目也”。于是不再号角,也不再遊蕩,乃附餓莩之屍而起,從此魁梧英俊少年,一變而為蓬其手,垢其面,依紫色拐杖的乞丐模樣。這托屍而起的的李玄能夠随意變化,手中的拐杖噴口水便可辨成鐵杖,世人再也不知他的本名,隻響亮地呼他為“鐵拐先生”,以後更直接的叫他為“鐵拐李”。

  李玄變成“鐵拐李”以後,知道徒弟楊子的母親已死,不免反思自問:“彼守我之屍而不終者,迫于母也。彼之母死而不克送者,累于我也,我不為之起死回生,彼将終身抱恨矣!”埋怨之心改成厚重的同情,于是手提拐杖,肩背葫蘆,徑至楊家,從葫蘆裡取出一丸異人傳授的起死靈丹,救活了楊子的老母,言明了自己的身份,化清風而去。

八仙-曹國舅

道教八仙之一。相傳為宋仁宗朝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國舅的弟弟貪赴京應試秀才之妻的美色,絞死秀才,強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訴,包公準予查究。曹國舅告知其弟,務必将秀才的妻子置於死地,以絕後患。於是二國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脫,途遇曹國舅,誤以為是包拯,向曹國舅申訴,曹國舅大驚,令手下用鐵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為她以死, 把她棄屍於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後,向包公叫冤,包公問明真情後,就詐病,曹國舅來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訴,逐将曹國舅監禁。又作假書将二國舅偏來開封府,令此女面訴冤情。又将二國舅枷入牢中。曹皇後和宋仁宗親自來勸包拯釋放她的兩個弟弟,包拯不從,指令将二國舅處決。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國舅放行。

  曹國舅獲釋後,入山修行從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學仙,有一天,锺離權和呂洞賓問他說:「你所養的是什麼 ? 」曹國舅說:「我所養的是道。」仙人笑着問:「道在那裡呢?」曹國舅指着天說:「道在天。」仙人又問:「天在那兒 ? 」曹國舅指着心。锺離權和呂洞賓滿意地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逐授以《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練,不多久,曹國舅就成仙了。

八仙-鐘離權

锺離權姓锺離,名權。據稱他是漢代的锺離子,是以民間又稱其為“漢锺離”,仿佛他是姓漢,名锺離。道教宣傳意欲達到貴為将相不如修道成仙的效果,通過《曆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全傳》等書,為他編造了“将門虎子”的身世。書中記載,锺離權為京兆鹹陽(今屬陝西省)人,少名權,後改名覺,字寂道,号和合子,又号王陽子、雲房先生。他的父親是東漢時的大将,名叫锺離章,因遠征北胡有功封燕台候。其兄锺離簡,為中郎将。锺離權出生時有異兆,長得頂圓額闊,耳厚眉長,目深鼻赤,頰大口方,唇臉如丹,乳源臂長,像個三歲的孩子,更奇怪的是,一連六天六夜,他不聲,不哭,不食,到第七天精神十足地說出一句話來:“身逐紫府,名書玉京。”長大以後他做事如秤稱的一般有數,父親很器重他,便為他起名叫“權”。受哥哥锺離簡的舉薦,做了漢朝大将,奉命與侵犯邊疆的吐蕃兵作戰,先勝後敗,隻身逃入山谷。絕望之際,得一胡僧指引,見到東華先生說法:“功名富貴,總是浮雲,戰争攻取,都為運氣,曾見萬古以來,江山有何常主,富貴有何定數?轉眼異形,猶之黃粱一夢耳。若貧道行年差長,看破世情,閑居自适,遠脫樊籠,雖不能入到超凡,庶幾不為塵世所羁矣。将軍何必苦戀功名,勞思俗慮?”一席話說得锺離權心中明白,回家與哥哥一起入山修道,終于成仙。成仙之後,锺離權被玉帝封為“太極左宮真人”。此後或隐或現,曆漢到晉,又做了邊關大将,身為三軍統帥,卻放浪形骸,做古怪打扮,“丫頭(頭發梳成兩個大丫髻)袒腹,手搖棕扇自若,赤面偉體,龍睛虬髯。”結果再次當了敗将,從此才一心到終南山隐居去了。

轉載網址:

http://www.6mj.com/news/shenhua/12222174408d0ac668ahg2034d59c2.ht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