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貴州省轄地級市,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武陵山區腹地,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重慶市接壤,西北高,東南低,全境以山地為主,大多數地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總面積18003平方千米,轄2個市轄區、4個縣、4個自治縣;2018年常住人口316.88萬人。曆史沿革源遠流長。秦代為黔中郡腹部地區,漢時改隸武陵郡,蜀漢時始有縣治;唐代分屬思州、錦州、黔州。宋末元初設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元代設定“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并劃歸建立的貴州省管轄。今天我們來聊聊銅仁市的八大名人,你知道哪些呢?

楊芳(1770—1846),字通逵,号誠村(寨),貴州松桃廳(今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晚清名将,貴州封侯第一人。自幼家道貧寒,好讀書,苦練武,迫于生計,投身行伍,任鎮遠鎮千總。嘉慶二年(1797),鎮壓石柳鄧、吳八月上司的湘黔苗民起義有功,擢升為台拱營守備。鴉片戰争爆發,楊芳随參贊大臣奕山赴廣東迎敵,用陰門陣對抗英國軍艦,被時人和後人嘲笑,留下千古笑柄。失敗後,畏敵主和。之後回任湖南提督。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第一次鴉片戰争。次年正月,道光帝下诏對英宣戰,命楊芳和戶部尚書隆文為參贊大臣,調兵開赴廣州,抗擊英軍。他來廣東前,官位湖南提督,正準備進京請訓,行至江西豐城,于2月12日奉到參贊大人的任命,立即折道南下。後因清庭腐敗,簽訂喪權辱國不平等的《廣州條約》,楊芳痛心疾首,仍留守廣州,繼續管理軍務。六月,他騎馬出城巡察營汛炮台,不慎失馬閃挫,重病卧床。道光帝念他在廣州不能靜心養病,準許他回湖南提督任所治病。道光二十三年(1843),楊芳從湖南告老還鄉,仍領全額薪俸。二十六年(1846),病逝于松桃土屯家中,照提督例賜恤,并谥号勤勇。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土家族,貴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縣城)人,明代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為官二十年,直言敢谏,廉潔奉公。他是開發貴州人才,興辦州縣學校的先賢,功德卓著,業績昭然。貴州自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建省至嘉靖的百餘年間,全國13省有12省都有鄉試科場。惟獨貴州科考仍歸并于雲南省,凡要考舉人的學子都得到雲南昆明應試。千裡迢迢,道路崎岖,行旅艱難,這對貴州選賢育才帶來很大不利。貴州撫按也曾向朝廷申報自設考場,未能如願。往往被朝廷以“舊制難改”或“舊制不可輕改”而了之。這樣,就造成了貴州教育的發展緩慢,邊遠州縣的教育就更落後了。田秋于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向皇帝上《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奏請在貴州獨立設鄉試考場。十四年(公元1535年),獲得朝廷準許。十六年(公元1537年),貴州首次開科,從此貴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
梅濟鼎,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舉人。因痛恨苛征,于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10月與徐廷傑在銅仁率衆起義,攻占銅仁府文武衙門,擊斃知府。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舉人。因痛恨苛征,于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10月與徐廷傑在銅仁率衆起義,攻占銅仁府文武衙門,擊斃知府。随即與江口劉世美,印江田宗達等相呼應,率衆再次起義。他們以反"折征"為口号,頭帶紅巾,故稱紅号軍,梅為紅号軍首領之一。紅号軍士氣旺盛,連陷松桃、思南、石阡、印江、玉屏、青溪等城鎮,并向湖南進軍,義軍民展到萬餘人。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湘軍攻占銅仁在激戰中,徐廷傑、梅濟鼎等皆英勇犧牲。
王道行(1758-1822),字興庵,号竹村,清朝貴州印江人,書畫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進士,發陝西州判補長安縣丞,後任永壽知縣,泾陽知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居母憂回籍。旋補廣東歸善、徐聞、新會等地知縣。精于書法,自成一體,老而彌工。在京師時,曾因善書法而得保薦内閣中書,因與成親王書體近似,得以成為成親王的捉刀人。在陝西留有石刻多種。印江縣城西中寨口的八角七層文昌閣,有其所書"江城砥柱"石匾。又善畫,尤長畫梅,工中帶寫,筆墨酣暢,畫上多題自作詩,很有書卷氣。有墨筆寫意梅花圖軸,梅圖奇特,梅枝倒折,形成一環狀,環中題字潇灑自然,疏密有緻,使書法與繪畫之美交融,渾然有緻,使書法與繪畫之美交融,渾然難分,而題句亦有深意:"占盡春魁柳未芽,一庭疏影雪橫斜。重地身份緣何事?隻為能開冷處花。"著作有《政學草稿》、《政餘詩鈔》、《存桂山房詩鈔》等刻本傳世。
周逸群(1896年—1931年5月20日),字立鳳,祖籍湖北省蒲圻縣,出生于貴州省銅仁市。是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宣傳家、活動家,賀龍同志的入黨介紹人,早期中國共産黨軍隊的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産黨三大革命根據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紅軍的建立者之一。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廖錫龍,男,1963年2月入黨,1959年1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曆。上将軍銜。曾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5.06——1995.07,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其間:1986.09—1986.12 在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系學習)1995.07——2002.11,成都軍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1999.09—2001.09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應用社會學專業社會經濟發展與管理在職研究所學生課程班學習)2002.11——2003.03,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2003.03-——2012 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席正銘,1884年出生于大垭鄉一農民家庭。1907年考入貴州陸軍國小堂學習。1910年升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同年6月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貴州北伐軍83團團長,被推薦為蕩寇軍總司令。1914年,任中華革命黨貴州支部長,貴州司令長官部參謀長。1916年6月6日,孫中山為穩定大局,命席正銘以陸軍同學會總會長名義,通電全國停止一切軍事活動。
龍世昌(1928-1952),苗族,貴州松桃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二級戰鬥英雄。上甘嶺戰役英雄。1952年10月19日,在北韓上甘嶺戰役奪取597.9高地主峰的戰鬥中,連續爆破美軍兩個地堡,為部隊開辟了前進道路。當部隊進至9号陣地時,又遇敵火力封鎖。他手臂和腿部負傷,再次強行破,将爆破筒塞進敵地堡,被推了出來。他立即抓起冒着白煙的爆破筒又塞進去,敵人拼命往外推,在即将爆炸的瞬間,毅然用身軀抵住爆破筒,炸毀敵堡而犧牲。
嚴寅亮(1854-1933) 貴州印江人,土家族,字碧岑,号弼丞,别号剩廣、剩庵、陽坡山民、陽坡居士。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嚴寅亮書法名震京師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事。這年北京頤和園修複竣工,負責監工的親王征求書大門匾額“頤和園”三字,京城善書者衆多,各大翰林争相獻書,慈禧太後看過都覺得不滿意。這時恰值嚴寅亮在京授館,經人推薦也參加應征。嚴寅亮素來深研書法,遠師王羲之,多年臨帖,又得漢、魏、晉、唐書法大家精髓,遂以行楷相融變化寫出“頤和園”三字,清朝京城善書者啧啧稱贊,慈禧太後也極為欣賞,于是命他書院内殿堂、樓、閣匾額十八方,對聯二十三副。事後,慈禧太後召見嘉勉,賜玉章“宸賞”一枚。消息傳出,北京書法界聞之大震,一時嚴寅亮馳名海内,登門求書求教者接踵而來。他卻非常謙虛地說:“餘生平浪得虛名,愧不副實。”
銅仁市曆史沿革:
1950年1月12日,銅仁地區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松桃、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 1952年,四川省秀山縣九江鄉劃歸貴州省松桃縣。 1956年9月,撤銷松桃縣,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 1958年12月,撤銷玉屏、江口二縣,并入銅仁縣。1961年8月恢複玉屏、江口兩縣。 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1968年9月撤銷,1970年8月恢複萬山特區。 1979年1月,撤銷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簡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關的現行建制。 1983年9月7日,國務院準許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準許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準許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 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準許撤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域不變。 2011年10月22日,撤消銅仁地區設地級銅仁市,撤消原縣級銅仁市設碧江區,以原縣級銅仁市行政區域為新的碧江區行政區域;撤銷萬山特區,設銅仁市萬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