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杭州市舉行關于錢镠墓盜掘案件情況通報會。市警察局、市園文局、臨安區相關負責人和浙江省文物專家出席通報會介紹錢镠墓被盜掘、非法倒賣文物案偵辦進展情況,目前該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經全部到位,現處于分批審理訴訟階段,相關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據介紹,2020年3月,杭州市警察局臨安區分局在工作中發現一條重大線索。部、省、市公安機關高度重視,成立了省市區三級聯合專案組(代号“3.24”專案),按照“時刻緊盯、适時打擊、人贓俱獲、確定文物不流失”的原則開展專案經營偵辦工作。
2020年5月23日,偵查發現蔣某某等人前往廣州準備倒賣文物的重大線索後,立即組織警力趕往廣州,在當地警方配合下,成功将犯罪嫌疑人蔣某某、李某某、劉某抓獲,當場查獲金玉腰帶、古劍等一批珍貴文物。經審查,犯罪嫌疑人交代,該批文物系2019年5月以來從錢镠墓盜掘所得。
2020年5月26日,專案組根據犯罪嫌疑人審查交代及前期深度經營發現的文物銷贓情況,兵分廣東、湖南、廣西等地組織抓捕,一舉抓獲盜、銷、收文物犯罪嫌疑人14人,追繳全部被盜文物。通過專案深挖細查,發現涉及全國其他省市的盜掘古墓葬線索10餘條。目前公安部組織各地公安機關仍在偵辦中。
臨安區吳越國王陵分布圖
經過缜密偵查和全鍊條打擊,公安機關成功破獲這一盜掘古墓葬、非法倒賣文物案,查明蔣某某等幫派盜掘錢镠墓等古墓葬,并倒賣文物非法獲利的犯罪事實,目前抓獲涉案違法犯罪嫌疑人39名,追回涉案文物共223件,其中實施盜掘錢镠墓的犯罪嫌疑人2名,經梳理核對犯罪嫌疑人作案時拍攝的文物照片,結合供述、辨認等情況,确認該墓被盜文物175件已全部追回。
浙江博物館藏吳越國王錢氏祖像軸
錢镠(852—932) 字具美,臨安人。五代吳越國武肅王。生于唐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相傳初生時貌醜聲野,其父錢寬以為不祥,欲棄之屋後井中,幸阿婆不許而留之,故奶名“婆留”;亦以此名井(此井猶存)。錢镠幼時,常與群兒在石鏡山前一株大女貞樹下行軍遊戲,指揮頗有法度。及長因家境貧寒,以販賣私鹽謀生。後因浙西鎮遏使王郢叛亂,石鏡鎮将董昌招兵,錢镠遂投軍。平定王郢後,錢镠升為石鏡兵馬副使。唐末黃巢起義軍曾率數萬人途經浙江,董昌聽從錢镠建議,在山谷中設兵伏擊,詐稱“兵屯八百裡”,起義軍繞道而去。後,錢镠曆任杭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等,乾甯元年(894),又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因讨伐妄圖稱帝的董昌有功,升為鎮海、鎮東節度使,加檢校太尉、中書令,賜鐵券,恕九死。
梁太祖即位(907),加封為吳越王,卒于後唐長興三年三月二十六日。臨終囑咐子孫“善事中國(指中原朝廷),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這一指導思想,為其後納土歸宋,和平統一奠定基礎。錢镠在當時天下大亂時,能審時度勢,朝奉中原為臣,以“保境安民”為國策,興建海塘,擴建杭城,發展農桑,疏浚湖浦,開拓海運,擴大貿易,對杭州及兩浙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錢镠晚年習書法,擅長隸書,傳世書迹有《題錢明觀橋記》《慈雲嶺題名》《墨帖》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表示,從鑒定情況看,這些文物大多器型完好,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中,不乏秘色瓷、金玉腰帶等珍貴文物。
杭州市臨安區副區長魯一成介紹,組織省、市、區三級專家組建聯合評估工作組,對錢镠墓本體受損情況進行評估。根據工作組評估鑒定,錢镠墓本體結構損失較小,穩定性好。2020年12月,經國家文物局準許,在省、市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對錢镠墓本體的科學修複。
浙江博物館藏錢镠錢俶《批牍合卷》
五代吳越國王錢镠之墓建于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是浙江省唯一儲存完好的王陵。墓坐北朝南,背靠太廟山,左青龍,右白虎。墓茔為一大圓形封土堆,高9米,長寬各50米,陵園占地面積約68000平方米。墓封土儲存完好,原神道長300米,寬80米,有華表、石馬、石虎、石羊、石翁仲和享堂。墓前尚存清代墓碑一通,上刻“唐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兼中書令吳越國王谥武肅錢王之墓”。墓道尚存華表、石馬、石翁仲殘件各一,東側為清代建築錢王太廟。1997年,重置墓道、牌坊、錢王祠。
臨安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镠的出生地和歸息地,為做好錢镠墓的保護和管理,1988年,臨安縣設立錢王陵公園管理所。管理所負責吳越國王陵的文物保護、環境保護等相關工作,并先後于1994年和1997年,對錢王陵園外部環境進行了修繕改造,恢複了神道、門阙、牌樓,修建了錢王祠等建築。目前,吳越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綜合保護工程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力争今年6月份開放。
上海博物館藏錢镠銀簡
此前,4月25日,公安部官網曾釋出《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成效顯著》一文,文中稱,浙江省公安機關偵破了杭州臨安“3.24”系列盜掘古墓葬、倒賣文物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9名,成功追繳秘色瓷、金玉腰帶等一大批極其珍貴的文物。
《臨安縣志》中的錢镠墓
浙江省文物局相關部門從業人員提到,錢镠墓被盜一案不存在瞞報情況,涉及情況複雜,有關部門第一時間介入,浙江省文物局作為文物主管機關也在參與指導相關工作。
臨安區委區政府從2017初開始謀劃建設吳越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先對錢王陵園兩側及太廟山北面進行大力度拆遷,為項目的實施騰出空間。2018年1月,臨安着手規劃建設吳越國王陵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根據規劃,該項目規劃範圍84.76公頃,分為太廟山區塊、功臣山區塊和塔山路沿線三個區塊,整個項目預計到2025年全部建成。
附
臨安市文物館:錢镠墓神道墓表、石像生與王陵葬制考
臨安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立者錢镠的故裡。錢镠生于斯,定于斯,也正是因為此,臨安迄今仍儲存着衆多彌足珍貴、博大精深的吳越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錢镠墓是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規模最宏大、葬制規格最高、儲存最為完好的王室墓陵,現陵園占地120畝,墓址在臨安市錦城街道太廟山南坡,墓茔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以太廟山為後靠,左右龍、虎兩山合抱,以石鏡山為前案,神道寬100米,長300米。茔地表面為大型封土堆,高9米,直徑50米。墓前大碑題“唐故天下兵馬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兼中書令吳越國王谥武肅錢王之墓 ”。
錢王陵園全景
為加強對錢镠墓的保護,臨安市政府于1997年實施了錢镠墓環境整治工程,拆除大量墓區範圍内的現代建築,恢複原有風貌格局,在拆除占據神道南端的電影院時,從院東牆基礎層發現了原神道左側自北向南成序排列的仗馬、翁仲、墓表三石質殘件。
2010年3月12日,是第32個植樹節,錢王陵保護管理所組織職工在陵園内植草布綠,偶然發現神道右側、錢王祠西側遊步道兩邊地表層局部裸露的石質構件,遂進行挖掘探索,清理出仰卧的石像生殘件和傾覆的完整石質墓表各一件,這是錢镠墓神道遺存文物的又一次重要發現。
石像生殘件形體高大壯碩,持笏佩劍,着文臣服,石像生雕刻風格粗犷遒勁,線條明快,具漢唐石刻藝術遺風,依稀可析讀出其完整站立時莊嚴的神态,誠摯的表情和對墓主人的無限忠誠的藝術手法。
墓表位于錢王祠西側遊步道西面,太湖石質,整體完整,形制宏大,雕刻簡潔。由座和表柱兩部分構成,座與表柱采用榫卯對接。
墓表是古代設定于陵墓前作為标志和裝飾用的大柱,“大為修冢茔,開神道,建柱以為标”。以石造多見,柱身往往雕有蟠龍紋飾,上為雲闆或蹲獸。石像生是置于神道旁的裝飾,常以文臣武将、石獸形式對稱分置神道兩側守陵護墓,排列成序的石像生象征朝會的儀仗,有宮女、文武官、仗馬和相傳能祛邪呈祥的羊、虎等,具有視死如視生的理念。神道、石像生、墓表的設定營造了陵寝莊嚴肅穆的氛圍,是帝王陵寝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征墓主生前的權勢、地位和後人對其的無上尊崇。
修葺重立的錢镠墓墓表、石像生
錢镠墓神道兩側相繼發現的石像生殘件和墓表從所處位置、雕刻工藝和形制特征判斷,猶當時物,也就是說五件石質文物均為錢镠窆葬時嚴格依照當時王陵典葬禮制營葺墓陵而設定的。除新近發現的石像生殘損後挪移原址外,其餘四件,仍在原址,墓表雖有人為侵擾導緻柱體傾覆的迹象,但未作搬移。
史書資料詳細記述了後唐皇朝對錢镠壽寝的關切和連續響應機制,先是帝廢朝、禦祭、诏告,随即令宮廷掌宗廟祭事之職的太常博士議谥,诏主掌城池土木工役程式的工部侍郎撰錢镠功德碑文,令專執營繕皇家宮室、宗廟、陵園的将作監大匠建茔,由守皇室膳食之職的光祿寺少卿宣禦定典葬之禮制,允以龍輴椁帱奉靈歸故裡,賜立宗廟。程式井然有序,繁而不亂,并以帝王自授或僅授親王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授錢镠,以帝師尊稱尚父稱錢镠。說明吳越國王錢镠的去世和殡葬頗為中原皇朝所重,其薨後的事宜全由後唐宮廷操制,而非吳越國小朝廷自為。诏敕以帝王陵寝禮制選址、定制,陵墓修葺耗時近兩年,依山為陵、開神道、置神道碑、立石像生墓表、建宗廟祭祀。足見錢镠生前至高無上的尊貴權位和中原皇室對其的榮寵。
錢王
吳越國自後梁開平元年(907)錢镠立國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國祚72年,因錢氏三世五王對中原皇朝不渝臣禮和最終以兩浙富庶之地納土歸宋的大義之舉而為宋以降的曆朝帝王所敕贊,錢镠墓也因之備受曆朝官府的保護,《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臨安縣志》等地方史志均有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時期府、州、縣衙署葺祠宇、正神碑、增松柏、定界石、懲侵占并着人管護、嚴禁作踐的記錄,使陵園的原有風貌格局保護延續了千年,成為江浙一帶乃至整個江南地區迄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帝王陵寝。
從文獻記載和對知情人的調查可以斷定,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墓表、石獸的損毀、傾覆和原格局的整體改變尚不足50年,大緻在上世紀50一60年代。
錢镠墓神道石像生、墓表的相繼發現傳達了逾千年的吳越國王陵喪葬制度的資訊,考察錢镠墓的選址、規模、格局和特點對研究隋唐五代帝王陵寝制度有着積極意義。
選址定制。為展現帝王生前至高無上的尊貴和權位,唐朝帝王陵寝制度差別于前朝制度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利用地形,因山而墳,五代王陵墓葬明顯地繼承了唐代墓葬制度。吳越國錢镠墓的選址嚴格遵循這種禮制并融入了明顯的堪輿特點。墓地堪輿術認為:選擇墓葬地與子孫後代的昌盛衰敗、賢愚壽夭、貧富貴賤大有關系。茅山(太廟山)是臨安縣治中心唯一一座突兀隆起的小山,與錢镠故居錢塢壟和錢镠兒時常嬉的石鏡山遙對。山勢北陡南坡,南坡東西兩側有餘脈回抱,如天然門阙。山北有苕溪蜿蜒向東,南有錦溪環流,是一處十分突出的風水形勝,“天目迤逦,龍飛鳳舞,靈淑之氣,鐘于安國山”(太廟山)。擇此吉壤而營陵,敕葬錢镠于此,彰顯王權至尊,既是天造,也是中原皇朝的恩遇,更是錢镠功績所歸。
錢镠墓全景
規模格局。錢镠墓依皇朝禮制築墓茔、辟神道、置石像、植松柏、建廟立祠等嚴格沿循了唐制,墓茔封土高度、形制和方圓範圍合于帝王陵寝規制,神道順着山勢向南展延,神道兩側分置石像生和石質墓表,中軸設享堂、阙門等,墓陵四周和神道外側密植松柏,依制建享堂五楹,供武肅王木主,以文穆王、忠獻王、忠遜王、忠懿王配享,并于東府立廟奉錢镠真像入廟,緻雙祭等等,展現唐五代明确而森嚴的陵寝等級制度。錢镠薨時,明宗帝即诏以王禮葬,并旨張锴督工建茔,其用意無非一是表示朝廷的恩典,撫慰吳越國,昭示天下,籠絡各地小國歸順;二是防備吳越國窆葬錢镠時逾越朝廷喪葬禮制,僭制違禮。完整的體系和格局規模,展現了王陵所具有的肅穆、壯觀、博大的氣勢。據墳廟碑記,錢镠墓宋時有二頃四十五畝二角五十步,其範圍應包括整座太廟山和東西兩山及趨伸至衣錦街的完整區域,較今之保護用地足足延伸一倍。
錢謬墓石像生、墓表的發現能使錢镠墓的印記更清晰,定位更确鑿,錢王陵文化元素更豐富。錢镠墓文獻記載的址所有四:一說在臨安縣署大堂下,傳乾隆間為知縣李元探得,遂封固;二系《中國曆代帝王錄》說葬在蕭山;三是《錢氏家乘》記有在徽歙金竺,有墓并祠;四是說在今太廟山南坡。墓表和石像生的發現,使我們對墓址的判斷有更精确、更有力的析讀,對擇址營墓的概念更清晰、更具體化。錢王陵作為開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神道石像生、墓表的發現,無疑會進一步充實王陵的遺存展示,其厚重的文化積澱對擴大錢王陵的影響力和錢氏後裔歸宗祭祖的向心力也會産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