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說雞湯好喝,雞腿好吃,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雞胃裡有一種十分珍貴的藥材。這種藥材是什麼呢?就是家雞的幹燥砂囊内壁,名喚雞内金,一般殺雞後,取出雞肫,立刻取下内壁,洗淨曬幹,使用時可以生用,也可以炒用。
聽名字就知道,這貨不俗,把它比作雞體内的黃金,想必其作用一定很不錯。那麼,這雞内金究竟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可以說,很少有比雞内金更金貴的補品了。不信?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
中醫認為,雞内金性味甘寒,歸脾、胃、小腸、膀胱經。具有消食健胃助消化,澀精止遺等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面色萎黃、不思納谷、小兒疳積、形體消瘦、腹大腹脹、脾胃虛弱、食積脹滿、腸結核、骨結核等病症患者食用。既然說雞内金價值連城,用途廣泛,我們就不得不來唠嗑唠嗑,看看雞内金究竟能夠治療什麼疾病。
1.用雞内金研成細末,用乳調服,可以治療食積腹滿。這個方子出自《本草求原》,臨床上用之多有良效。
2.在《千金方》中記載,将雞内金燒成灰,存性,用黃酒調服,可以治療反胃,食即吐出,上氣等症。
3.中醫近代第一人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講到益脾餅,其中就有雞内金,用來治療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洩瀉,完谷不化等症。那麼益脾餅怎麼制作呢?用白術200克,幹姜100克,雞内金100克,熟棗肉250克,先将白術、雞内金分别軋細焙幹,再将幹姜軋細,與棗肉同搗如泥,做成小餅,放在木炭火上炙幹。空腹的時候,将這個益脾餅當點心吃,細嚼慢咽,效果更好。
4.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用雞内金焙幹研成粉,用乳汁調服,可以治療噤口痢疾。
5.清代醫家萬潛齋在《壽世新編》記載一個用到雞内金的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兒疳病的。那麼這個方子是怎樣的呢?用雞内金20個,在瓦上焙幹,加炒車前子200克,共研細末,再用米糖溶化,拌勻,即可食用。在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要忌口,對于油膩、面食、煎炒等物盡量少吃。
6.在《聖惠方》中有個雞内金的方子可以治療痟腎(消渴之一,多以小便滑數,口幹心煩,皮膚幹燥,腿膝消細,漸至無力為主症),小便滑數白濁,身體羸瘦等症。具體用法是,取炙雞内金50克,黃芪15克,五味子25克,共搗為粗末,用300毫升水,煎至150毫升,去渣,飯前溫服。
7.古代方中有個關于雞内金的方子,可以治療虛勞,上焦煩熱,小便滑數,不可禁止等病症。那麼這個方子又是一些什麼樣的藥物呢?主要藥物是炙雞内金100克,酒浸菟絲子100克,酥炙鹿茸50克,炒桑螵蛸25克,共搗細,過羅篩,去粗末,每次用清粥調服10克。
8.方書記載,用雞内金可以治療小便淋漓,遺精等症,具體用法是,用雞内金30克,燒存性或炒焦研為細末,用熱黃酒沖服,或用白湯送服。
9.有不少古代方書提到雞内金治療一切口瘡,乳蛾等症,具體用法是用雞内金燒灰,用竹管吹到患處。當然,提到這種用法,有種小說裡的意境。
10.後世臨床醫家經過實驗,認為雞内金治療結核有良效,尤其是骨結核和腸結核。具體怎麼使用呢?将雞内金炒焦,研成細末,每次15克,空腹用溫黃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