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7月9日電 題:布氏鲸緣何“光臨”大灣區?
中新社記者 王堅
時隔16年,再有布氏鲸光臨深圳大鵬灣。碧波蕩漾的大鵬灣沿海,6月29日迎來了一位“神秘嘉賓”——一頭體長近8米的亞成年布氏鲸。連日來,該布氏鲸在碧海藍天間暢泳,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網友親切稱呼這頭布氏鲸為“小布”。
“昨天是‘小布’來深圳的第十天,它目前非常活躍,生命力較為旺盛。”深圳市生态環境局大鵬管理局相關負責人9日向記者介紹,“小布”連日來進食頻繁,有時短短1小時就可捕食10次。
布氏鲸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唯一在赤道附近暖水海域常年生活的須鲸,目前分為遠海和近岸兩種,被稱為最神秘的鲸類動物之一。目前全球對該物種的研究甚少,其種群數量、活動範圍、生活習性等還不完全明确。
“小布”為何會出現在大鵬灣?據動物學專家推測,一個原因可能是“導航失靈”,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追逐捕食魚群而進入大鵬灣”,但現在均無證明,具體原因還有待考證和研究。
“從‘小布’的活動軌迹還有生命體征等情況來看,沒有任何會擱淺的迹象。”動物學專家認為,“小布”的行為與鲸類擱淺前的行為模式完全不同,“小布”或因追逐魚群進入大鵬灣。
“廣東生态持續變好,或許也是‘小布’造訪的誘因之一。”廣東省生态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省近年來持續強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在2020年,該廳聯合廣東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廣東海事局、廣東海警局開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合行動,檢查海洋(海岸)工程1300餘次、船舶1.6萬艘次、入海排污口3119次,查處違法案件71起,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環境違法行為。
近年來,廣東近岸海域生态恢複明顯。據廣東省生态環境廳監測,2020年,廣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達到了89.5%;在珠江口、大亞灣、雷州半島珊瑚礁和南澳島四個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指數平均分别為1.94、2.63、2.86和3.16。
深圳市生态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還”深圳近岸一片碧海藍天,他們通過對全市311.4公裡陸地海岸線,以及内伶仃島、大鏟島、孖洲島等3座海島入海排口“陸—海—空”立體排查,并全面開展入海排口分類治理,有效控制排放污水達标。
“為填補深圳海岸帶區域生态環境監管空白,我們組織開展海岸帶高精度遙感調查。”該負責人介紹,該局依據海岸帶自然環境條件、海岸帶開發利用等特征,制定海岸帶“陸域—岸線—海域”遙感分類标準,确定生态環境分類管控單元約24萬個,建立與陸域生态環境銜接的調查評估體系。
“現在,在這片區域中,栖息着中華白海豚、卷羽鹈鹕、黑臉琵鹭、藍圓鯵、海龜等動物。”廣東省生态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位于中國大陸南端的珠江口是中國重要的海洋自然資源保護區,建有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大亞灣水産資源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為在這裡栖息的動物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環境。
廣東海洋生态持續變好,除了相關部門的治理,也離不開市民生态保護意識的增強。據介紹,此次首先由深圳漁民發現“小布”,随後迅速向當地相關部門報告。緊接着,一場多方聯手的“護鲸”行動便開始了。
自7月2日起,大鵬新區召集多個部門成立布氏鲸保護關聯工作組,做好布氏鲸保護工作。海事、海警、海洋綜合執法以及生态環境等相關部門也開展了一系列海上聯合巡查活動。
動物學專家提醒,鲸豚類對海上的人類活動十分敏感,船舶航行和垂釣等活動容易對其造成不良影響。目前,海洋綜合執法部門通過多種管道提醒漁船漁民注意避讓,不要靠近、圍觀“小布”,并組織執法船艇到周邊海域向各類船隻派發倡議書。
現下,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小布”現仍停留在大鵬海域,且暫無離去的迹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