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愛玩“打打殺殺”的遊戲,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飛飛喜歡用玩具小人玩打仗遊戲,玩的時候會把小人排成一排,用皮球“轟炸”他們,把小人砸得到處亂飛,有時候還會把小人的胳膊腿拆下來。 這些情況讓媽媽很擔心:“這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啊?我是不是應該沒收玩具,阻止他玩這種遊戲?”
丁丁最近總喜歡“招惹”爸爸媽媽,常常冷不丁跳出來,用力拍媽媽背一下,或者捅爸爸一拳。為此,他沒少挨說。 “你就不能安安靜靜坐着看會兒書嗎?”媽媽常這樣要求他。媽媽覺得兒子太淘,再不學學規矩,以後上學準得天天被老師批評。
小鹿最愛做的事就是拿根棍子敲敲打打,在家裡用玩具金箍棒打毛絨小熊,出門也總要撿根樹枝,一路抽打路旁的小樹。 奶奶為此常跟小鹿爸媽告狀:“能不能教孩子玩點兒正經遊戲?别老打打殺殺的。”

當看到孩子的遊戲中帶有打仗、攻擊的情節,或者拆毀玩具,欺負毛絨小熊,家長就容易擔心——這樣是不是太暴力?孩子為什麼要這樣玩呢?

孩子愛玩“打打殺殺”的遊戲,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暴力”被認為是一個負面詞彙,傳遞給大家的感受通常是不好的。不過,絕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的表現,遠未達到“暴力”的程度,更合适的詞是“攻擊性”。

“攻擊性”的含義其實是中性的,而且,攻擊性對人類生存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們祖先生活的年代,捕獵是獲得生存資源的重要方式,而捕獵,就是攻擊。

此外,大家都知道,當自身遭遇危險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打”,或者“跑”。“打”,也是攻擊。

是以,我們大可不必談“攻擊”而色變。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在他的著作中所說——

“人人都有攻擊性,孩子隻不過展現了這種普遍的人性。”

其實,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這種假想的攻擊遊戲,很多人(尤其是男孩)也都玩過。

孩子愛玩“打打殺殺”的遊戲,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在類似的例子中,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是在遊戲中,在假想的場景中表現出攻擊的。對此,應該明确兩個認識:

絕大部分孩子能清楚地區分遊戲和現實生活。

遊戲中的攻擊行為與真實生活中的攻擊行為有本質的不同——

在遊戲中,孩子的目的是“遊戲”,而不是“傷害他人”。這種遊戲式的攻擊,就像我們大人玩“真人cs”遊戲,或者一些搏擊類的遊戲一樣,對真實生活中的攻擊沖動其實是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的。

是以,嚴格限制孩子的攻擊行為,或者一味要求孩子“安靜點兒”,“守規矩”,是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的。

我們的建議是:不如主動跟孩子玩打鬧遊戲,在遊戲中幫助孩子釋放攻擊沖動。

心理學家安東尼·佩列格裡尼緻力于研究兒童遊戲和自由活動的意義。他發現,經常玩打鬧遊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少有暴力沖動,更善于結交朋友,學業表現也更加出色。

這是因為,健康的打鬧遊戲會教給孩子:

我有力量,不是因為我能壓制他人,而是因為我的身體能做非常棒的事(比如小孩子學會翻跟頭,大孩子練習跑酷),也因為我能和别人合作,一起做很棒的事(比如小孩子一起玩騎馬遊戲,大孩子一起練習雙人瑜伽)。

孩子愛玩“打打殺殺”的遊戲,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推薦大家兩個簡單好玩的打鬧遊戲。它們都不需要複雜的技巧,也沒有太多的場地要求,在家裡就可以跟孩子玩起來。

玩之前請留意——

安全須知——

最好在軟的地墊或者地毯上玩,注意清理地面雜物。

如果是在床上玩,注意床離地面的高度,不要摔傷。

有必要的話,可以戴護膝和護掌。

基本原則——

孩子是否能開心大笑,是檢驗遊戲效果的唯一标準。不必過多計較規則。

盡量讓孩子赢,同時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調整遊戲的強度。

大人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滑稽的自吹自擂,或者失敗後搞笑的沮喪表情,是讓遊戲更好玩的關鍵。(具體可以參考視訊中遊戲老師的做法。)

遊戲:馴馬王

基本玩法:

大人扮演馬,跪在床上,手和膝蓋着地,孩子騎在大人的背上。

馬來回晃動,企圖把孩子甩掉。孩子努力抓住不被甩掉。

固定時間内(15秒/30秒,可以用相應長度的音樂來計時,也更能增加歡樂氣氛),孩子不掉下來視為馬被馴服。

注意:一定不讓孩子掉下來,如果孩子快要掉下來,大人要扶一下。

視訊加載中...

遊戲:戰車攻城

在開闊空間,雙方各自用瑜伽磚或空紙箱搭起自己的城堡,雙方城堡相隔2-3米以上。

雙方手膝爬行,作為戰車,用身體擠開對方,一邊保護自己的城堡,一邊努力撞倒對方城堡。

先撞倒對方城堡者勝。

還要讨論的一種情況是——

當孩子反複地玩“打”或“殺”的遊戲,或者在遊戲中頻繁出現攻擊性的行為,一定是折射了内心的很多需求,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很可能,孩子是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某種原因,積累了很多憤怒的情緒。

如果是這樣,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把這些情緒發洩出來。不然在心中越積越多,就像一個不斷被填塞火藥的炸彈,搞不好真的會爆炸。讓孩子能夠安全地發洩憤怒情緒的最好方法,也是遊戲。

我們建議——

不要阻止孩子的遊戲。而且,父母最好能加入到孩子的遊戲中。隻有先加入孩子,我們才有可能找到契機,進一步幫助和支援孩子。

“在一起”首先向孩子傳遞的是我們的關注和支援。其次,隻有和孩子在一起,我們才能有機會幫助孩子調整情緒,也才有機會适時調整遊戲的節奏,加入輕松有趣的環節,引導孩子用安全、适當的方式發洩情緒,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輕松,歡樂的感受。

那麼,怎麼玩呢?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家長的狀态和對遊戲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我們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議:

方向一:我們來扮演“受虐者”的角色。

配合孩子的動作大喊:“啊呀!我的手!我的手不能動了?我的腿,腿也不行了!”然後用滑稽的,跌跌撞撞的動作,“抓狂”地走來走去。

方向二: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

比如,可以在一旁當解說員,用輕松好玩的方式描述遊戲場面和孩子的行為。“今天玩具小兵真倒黴,遇到了超級飛飛……”

總之,用什麼方式玩沒關系,關鍵是讓孩子感覺到,他可以用這種遊戲的方式來跟我們溝通,我們也能聽懂他的表達。這是最重要的。

歡迎關注@遊戲力親子

為家長提供遊戲化的育兒指導

+

為孩子提供遊戲化的心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