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鈴蟲的發生與防治技術
棉鈴蟲是一種典型的雜食性害蟲。以棉花和少量作物為食物的對象,除了直接擷取植物營養器官外,主要以幼蟲為害蟲的棉簽、花鈴、幼蟲一生為20個左右的苞蕾。而且具有轉移的習慣,棉鈴容易腐爛、脫落或變成剛性皮瓣,是以對棉花産量有很大的威脅。
一、棉花鈴蟲法的發生
棉鈴蟲在新疆一年發生3.5-4代,世代重疊較為嚴重,為了在3-10厘米的土壤中過冬,4月中旬至5月上旬,氣溫在15°C以上開始羽化。成蟲白天躲藏起來滅活,日落後飛出,四處尋找開花植物,吃花蜜,補充營養。交配後,可以産卵,一隻雌性可以産下1000個左右的卵。成蟲具有尋光性,也有很強的半凋零楊樹分枝傾向。

棉鈴蟲卵
幼蟲危害
棉鈴蟲
性陷阱
意象
二、棉鈴蟲的綜合防治
防治政策:從農田生态學入手,以農業治理為基礎,以保護利用自然生态為中心,以自然敵人為中心,采取誘殺控制、化學控制和人工捕蟲輔,挖掘措施,硬處理第一代保護頂、減壓基地、減壓、三代壓力, 降低第二代花蕾,減少基數,減輕三代防控壓力,控制三代棉桃,減少減産損失,掃蕩四代,減少基數,來年,危害将控制在經濟允許水準下。
1、農業防治:(1)做好秋冬季灌溉工作,能破壞棉鈴蟲的腔室,提高冬季死亡率,降低棉鈴蟲的基數;在第一代中,第二代成蟲羽化峰,噴灑二氫磷酸鉀100-150g/μ。(避免,減少雞蛋掉落的量)
2、誘殺裝置的防控:(1)棉花田周圍養殖玉米誘捕帶,可減少棉田中棉鈴蟲産卵和幼蟲的發生;
3、化學防控:根據調查情況,達到防控标準,選擇好的噴灑裝置,確定防控品質。
本文由兵團植物保護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