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文丨心之助資深作者 miss柳 盧悅
“他離開我了。”
視訊那頭,她似乎是漫不經心地說着,甚至還帶着一絲得體的微笑。
可即使隔着上千公裡的距離,我都能感受到一股深不見底的絕望。如同一口古井,沒有波瀾,沒有響動,沒有光,沒有顔色,也斷絕了與外界的連結。
這是她第7次失戀。每次的劇情如出一轍,她100%投入,犧牲奉獻,可付出永遠是打了水漂。
幾乎所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橋段,她都親身演繹過:為他放棄原本的生活,遠走他鄉;愛上有家庭的他,維持着煎熬的地下關系;在與相親對象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為了“真愛”毅然悔婚……
一次次磨圓自己的棱角,一次次低到塵埃裡,換來的卻是日益淡漠的關系,以及無可挽回的分離。
像一場寂寞的獨角戲,像一場血本無歸的生意,像一個兜兜轉轉又回到原地的迷宮。
愛得越深,是不是注定就傷得越慘呢?
01
愛情有兩種,一種是激情之愛,一種是深情之愛。
圖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所謂激情之愛,就是影視劇中不斷渲染的那樣,三生三世,曆經輪回,糾葛不斷。誤會、背叛、分離、重聚……好像沒有了大起大落,愛情便無法維系。而無論是瑪麗蘇還是苦情戲,女主角都常是為情所困的犧牲者。
從《步步驚心》到《甄嬛傳》,從《花千骨》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無一不是如此。以至于在b站上看劇,男女主角之間一出現甜蜜溫情的互動,彈幕就會鋪天蓋地:
“現在有多甜,以後就有多虐。”
可是,虐心不等于走心。噬心刻骨的糾纏,很多時候滿足的是一種幻想:我和他毫無保留,親密無間,攜手對抗整個世界,即使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無所畏懼。
沉湎于蕩氣回腸的劇情,就忘記了生活本身。當父母不再強烈反對,當經濟日益殷實,當或明或暗的第三者們偃旗息鼓,才赫然發現,面前這個人竟然如此陌生。
圖注:《他為我褪去皮膚》
有一部愛情恐怖短片《他為我褪去皮膚》,就很形象地展現了激情之愛的核心。為了取悅女友,他不惜剝掉自己的皮膚,鮮血淋漓地坦誠相對。沒有了皮膚,他工作受挫,衆叛親離,可這并沒有換來美好的愛情,甚至他每天沾在床單上、沙發上的鮮血,都遭到女友深深地嫌棄。
激情是海市蜃樓,當然解決不了現實層面的問題。
它是一劑麻藥,可以幫助我們逃避那些痛苦與恐懼;它也是一針興奮劑,可以讓人永遠保持在心理的“高潮”狀态中,哪怕這種高峰體驗注定無法長久。
而深情之愛不同,它融合了愛情中必不可少的三元素:激情、親密、承諾。
不是要死要活地折騰,而是細水長流地經營;不是天雷勾地火的宿命糾葛,而是循序漸進的相知與磨合;不是以痛苦和忍耐來表明心迹,而是對自己和對方保持坦誠,正視關系中的現實議題;不是像連體嬰一樣拒絕界限,而是保持着适宜的距離,來舒展自我。
圖注:《泰坦尼克号》
激情之愛,是《泰坦尼克号》中傑克對準備跳海的露絲告白:“你跳,我就跳。”
圖注:《盜夢空間》
深情之愛,則是《盜夢空間》裡科布對要跳樓的愛妻莫爾說:“我不會跟着你跳下去的。”
我愛你,也愛自己;我尊重你的意志,但不會強求自己犧牲;我會為了改善我們的關系而努力,但不會過度消耗自己。
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情誼與默契,讓彼此都能充分表達自我,這樣的親密關系才有健康發展的潛力。
02
從激情之愛到深情之愛,要走過多遠的路?答案就藏在你童年早期的故事中。
如果在你的原生家庭裡,感受和情緒不允許被充分表達;
如果你從小就習慣了“我可以付出很多,但要的很少”的關系狀态;
如果你一直被要求不可以那麼“自私”,為了所愛的人放棄自我,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父母的愛飄忽遊離,你似乎永遠都抓不住……
那麼,這條進化之路的确會比較漫長曲折。
正如文章開頭的那位姑娘,總是在和“觸不到的戀人”談戀愛。
初戀是在某個論壇中認識的網友,在qq上聊了兩個月,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就果斷辭職,瞞着父母,坐上長途列車,風塵仆仆地奔赴到他的城市。真的有那麼愛嗎?不知道。她隻知道,那種為愛不顧一切的狀态,是永遠不想醒來的美好夢境。愛,本來就是曆盡千辛萬苦的犧牲啊。
傷得最重的一次,是莫名其妙成了小三。故事很俗套,那個已婚男人對她體貼、照顧、獻殷勤,偶爾借着酒勁聊一聊婚姻的不如意、妻子的暴戾。她深陷其中,相信自己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點光,絕不能離棄他,即使後來發現,她不過是他諸多情人中的一個。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人那麼好,婚姻又那麼不如意。
而剛剛分手的戀人,認識13年,暧昧近10年,期間各自都有好幾段感情經曆。每次都是無限接近,每次都是失之交臂。他信奉“開放式關系”,而她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情緒爆發,明知愛情觀完全不契合,還是抱着幻想:如果我們在一起了,如果他知道我多愛他,他一定會願意改變和妥協。
結果呢?一次比一次虐心。而每次分手時,她都會有一種被打回原形的感覺,好像重新變成了那個在父母的戰火硝煙中無處容身的小女孩——
母親:“你哭什麼?你有什麼好委屈的?你和你爸都是混蛋,我一輩子都被你們家人毀了!”
父親:“你媽那個人簡直是不可理喻,我辛苦為了這個家,可她一點也不了解我!”
母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我憑什麼要受你們父女倆的氣?”
父親:“你長大之後,可千萬别變成你媽那種不講理的女人!”
父親以應酬為借口,經常夜不歸宿;母親長年累月制造着低氣壓,一邊抱怨,一邊把家裡收拾得纖塵不染,容不得一點髒亂。
她竭盡全力做一個乖孩子,想像吸塵器一樣,吸盡家裡密布的陰雲。而心裡又堅定地相信:是的,我不夠好,我是父母不和的罪魁禍首,我不被父母肯定。而我必須付出很多愛,必須去遷就别人,讓别人滿意,才有希望被接納。可要是别人對我不好,那也是正确的。
在某種程度上,親密關系是一種舊事重提。原生家庭中的曆史遺留問題,常會在這裡重演。
在原生家庭中養成的低自我價值感,使得一個人親密關系中習慣于無底線地付出和退讓,上瘾一般地尋求負面的感情刺激,在不同的背景闆前演繹相似的故事。
帶着低自我價值感進入親密關系中,很容易出現一組心理沖突:既害怕得不到愛情,又害怕愛情真的落地生根。
現實層面的愛是完全陌生的,相比之下,無愛才是正常狀态。是以,她屢屢進入高難度的關系中,選擇不那麼靠譜的人,隔着别扭的距離,痛苦地沉浸在愛的幻覺中。
還有一種常見的限制性模式,叫作“拒絕+支配”。拒絕的實質是情感隔離,否定負面事件的發生和随之而來的真實感受,以此來守護心理安全區域,即使在心如刀割時,還要裝作一切安好。
而支配的實質則是控制。無論表現形式是充滿強制性的“改造”,還是大愛無私的“奉獻”“拯救”,亦或溫情脈脈的“鼓勵”“贊美”,如果動機是帶有恐懼的,它就是支配。
低自我價值感、習慣性地陷入無愛狀态、玩弄“拒絕+支配”的遊戲,無一不會過度消耗你的能量,讓愛情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03
愛得太多,難道也是我的錯嗎?
不,愛本身沒有錯,也值得被珍視,真正的問題是出在動機和方法上。
你為何要去愛,去投入,把全部精力放在親密關系上?關系對你意味着什麼? 你習慣于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愛,來經營你的親密關系? 在關系中,你是更有力量、更滿足,還是越來越無力、越患得患失?
這些議題,才是我們需要去關注、探究和做出調整的。如果你在親密關系中過度投入,不妨從以下4個層面入手,來一場自我療愈。
溫柔地看見自己
沉湎于感情是逃避自我的一種方式,這和暴飲暴食、沉迷酒精、遊戲、電視劇沒有實質差別。把注意力放在外界或對方身上,可以暫時補足内心的空虛,讓你感覺好一點。可是,那個最真實的自我卻再次遭遇了無視,當你把内心湧動的感受和情緒貼上負面的标簽,扔到角落裡,你就失去了一次療愈的機會。
看見自己,意味着正視内心的感覺,愉悅也好,難受也罷,都真實而溫柔地看到,沒有什麼“可是”或“應該”。
安排一段療愈期
無論是正處于空窗期,還是在親密關系中産生了無力感,想要改變現狀,你都可以安排一段屬于自己的時間。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參加療愈性質的團體,或是暫且放下那些責任和義務,來一場“自私”的旅行。
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在這段時間裡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與自己好好相處。不加評判地看見自己的感受之後,你可以問一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任何限制(包括年齡、學曆、工作、經濟狀況、外貌……),我究竟想要怎樣的親密關系?
也可以嘗試在沒有他參與和支援的情況下,獨立解決某一個或幾個稍有挑戰性的問題,找回内在的力量和信心。
停止“三角關系”遊戲
在關系中,你是無助的“受害者”,充滿攻擊性的“加害者”,還是不斷付出的“拯救者”?其實,任何一個角色都會限制你,哪怕是看似很強大的“加害者”。
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悲劇腳本,唯一破解方法是走下舞台——不再期待有人踏着五彩祥雲來拯救你,也不再認為他沒有你就活不了,更不費力氣去操控,努力把一切置于掌控之中。
收回對他的過度關注
整個上午盯着手機等他回資訊,在他需要時立刻出現施以援手,糾結于他一舉一動背後的意義,鼓勵他做“正确”的事情……這都是過度關注的征兆。
在這些表象背後,其實是充滿硬性規定的“母嬰心态”,也很容易造成親密關系中的病态共生。分手之後突如其來的空虛,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你把人生的重心放在了他的身上,把自己的需求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壓縮,那麼,一旦他撤離,你的人生就成了一個空殼。
你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栽培他呢?把想念他、分析他、抱怨他、指導他、鼓勵他的時間和精力,都一一收回,用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當你的内在力量蓬勃生長,就無須向外投射期待與恐懼了。
真正值得稱頌的愛情,不是犧牲受苦,失去自我,而是與你的ta建立高品質連結,安心适意。從苦情戲片場走出來,停止消耗,讓你的親密關系變成一種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