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年間,廣東興起了一種新的賭愽産業一一“蔔榜”。它賭的内容十分奇特:競猜科舉考試中誰是中榜者。那年頭,誰要是科舉考試登了金榜,就相當于拿到了當官的委任狀,是以“蔔榜”的賭資高得驚人,賭業的老闆也肥得流油。
起先,朝廷對"蔔榜”是明令禁止,嚴厲查處,迫使其轉入地下,但坊間照賭不誤。後來,朝廷國庫空虛,急需銀子,隻好睜隻眼閉隻眼,查到有人“蔔榜”,罰款交錢了事。再後來,朝廷心照不宣,隻要繳納稅款,所有“蔔榜”業戶,皆可公開經營。

眼見“蔔榜”如此賺錢,清政府的一位“國家gwy”坐不住了,他就是翰林院的候補道台劉學洵。這位劉同志自打考中進士,被配置設定到翰林院工作後,幹得盡是些抄抄寫寫、跑跑颠颠的活兒,稍有不慎,還要受到上司的嚴斥痛責 。再加上仕途渺茫,提拔無望,是以劉學洵抓住機遇,脫下官服,下海闖蕩,專營“蔔榜”。由于他既有官場人脈,又有考生資源,是以業務開展的得心應手,風生水起。隻年把功夫,劉學洵的賭業就突飛猛進,獨占鳌頭,他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芝麻官竟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賭王。
“蔔榜”吃的是科舉考場,賭的是誰能中榜,這就離不開幕後交易,徇私舞弊,暗箱操作。賭商們為了賭中赢錢,自然要千方百計操縱考試結果,為此,他們使出了多種招數和手段,比如“扛雞”,即将某個儒生暗擡成中舉,再如“擒蟹”,即将某個儒生硬擠出榜中。科舉本來是大清帝國培養後備幹部的重要途徑,可是賭商們暗中插手,便掌控了幹部人事體制的運作過程。作為賭王的劉學洵,成了手拿官帽,炙手可熱的地下“zz部長”。
賭業的暴利,給劉學洵開掘了滾滾财源。這個腰纏萬貫的大富豪先是在廣州西關荔灣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劉園,後來又在西湖旁邊大興土木,建起了奢華無比的劉莊。他還以紅頂巨商胡雪岩為榜樣,先後娶了12房美妾,甚至連死後的墓穴都給她們預留停當。劉學洵的招搖,引起了衆人的非議,人們給他起了個綽号叫“劉三國”,意思是“文可華國,富可敵國,妾可傾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