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作者:博史通今

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弘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文天祥論》,稱文天祥有“百折不回之氣,萬變不逾之志”,是千古忠臣的楷模。乾隆皇帝對文天祥十分推崇,但對于文天祥的弟弟文璧,乾隆卻沒有留絲毫情面,乾隆評價雲:

子不知終弟受職,應難地下見其兄。

乾隆的意思是說:文璧背叛南宋,投降元朝,他在九泉之下,恐怕無顔見自己的兄長文天祥。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這個毋庸置疑。但多年來,作為文天祥的家人,他的弟弟文璧卻一直背負着“漢奸”的罵名,和文天祥形成鮮明的對比,文璧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文天祥又怎麼看待弟弟叛國投敵這件事的呢?本文筆者就和大家分享文璧的故事。

文天祥是江西廬陵人,南宋時期,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一名儒生,他學識淵博,無奈多次科舉不中,隻得在家中辦學,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私塾先生。

文儀上有一位年邁老母,下有六個孩子,其中三子三女,三個兒子分别叫文雲孫、文璧、文璋,三個女兒分别叫文懿孫、文淑孫、文順孫。根據《堯山堂外紀》記載:

文天祥,本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字貢于鄉。

也就是說,文儀的長子文雲孫,也就是後來的文天祥。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文家以忠孝傳家,文天祥和兩位弟弟從小接受父親嚴苛的教育,在學業上也略有小成,三兄弟先後考中秀才,但當時文璋年齡不大,鄉鄰們都認為,文天祥和文璧兄弟二人,将來必然能光耀文氏門楣。

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20歲的文天祥和帶着19歲弟弟文璧進京趕考,二人同中進士,文天祥還獲得第一名(會員)。在殿試之前,傳來了父親病危的消息。因當時三弟文璋尚未成年,兄弟二人商議,文天祥留京參加殿試,文璧則火速傳回江西,留守家中,照顧父親。之是以這麼考慮,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因文天祥畢竟是會試第一,若放棄殿試,實在太可惜。

第二,文璧畢竟年輕,以後尚有機會。

這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在京城告别。若幹年後,他們沒有想到,這一忠一孝,成了二人一生的伏筆。

不久後,文天祥在殿試中,以驚豔的才華打動了宋理宗,宋理宗欽定他為狀元!

考中狀元的消息傳到家鄉,家人并不喜悅,因為他的父親文儀病逝,文天祥隻好辭官,回家守制。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在曆史上,文天祥雖然當過宋朝宰相,但他的仕途并不順遂,因為文天祥性格耿直,力主抗戰,他先後得罪了宦官董宋臣和奸相賈似道。

相比于文天祥,他的弟弟文璧性格則“沉穩”許多。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天祥的在知瑞州任上,他的弟弟文璧被任命為新昌知縣,得知消息後,文天祥非常高興,在送别弟弟的那天,文天祥特地寫了一首《别弟赴新昌》,詩雲:

天淵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

父親去世,長兄為父,文天祥雖然隻比弟弟年長一歲,但他這首詩明顯是教導弟弟做官、做人的道理。

公元1273年,長達六年的襄陽之戰以南宋的失敗告終,無數仁人志士在這場戰争中壯烈犧牲,元朝的大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拿下襄陽之後,他們順長江而下,對南宋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兩年後,元軍逼近臨安,太皇太後謝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發緊急诏書,号召宋朝臣民前來勤王護駕,但在危局之下,響應者寥寥無幾。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文天祥當時正在知贛任上,他接到诏書後,立即變賣家産,招募士兵前往臨安,當時蒙古兵都是精兵強将,而文天祥的幾千臨時元件的隊伍前往臨安無異于以卵擊石,但文天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僅如此,他還上書給宋恭帝,請求讓弟弟文璧做自己的助手。

古人雲: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長兄為父的年代,文天祥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兄長的提攜,更是家國責任。

文天祥和文璧招募了約一萬兵馬前往臨安護駕,大軍還未進入臨安府地界,文天祥的三弟文璋送來消息,說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議,讓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親,将祖母安葬,兄弟二人再次分道。不久後,文天祥在東南苦戰,終于見到了宋恭帝趙顯。當時大宋朝臣自顧逃竄,宰相陳宜中兵敗後也逃往了南方,太皇太後謝道清舉目望去,大殿上竟然隻剩下6位大臣。于是,文天祥被連升數級,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文天祥向宋廷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宋廷得知他還有一個丁憂守制的弟弟,于是火速奪情,起用文璧任惠州知州,讓這兄弟二人同時為國而戰。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當時,雖然文天祥在臨安組織抗戰,但元軍勢大,太皇太後派文天祥到元軍中談判,元軍主帥伯顔見文天祥不願低頭,下令扣留文天祥。在此之後,太皇太後被無路可走,攜宋恭帝趙顯向元朝投降。

在同一年,文璧接到朝廷的任命通知,考慮到元軍随時可能會南下,文璧安葬完祖母後,帶着母親、弟弟、妹妹以及大嫂、侄子一同來到惠州上任。後來文天祥帶着十二人從元軍營中逃出,繼續率軍抗元,幾經輾轉,來到惠州,文家人再次團聚,文天祥和文璧也再一次見面。

國破家何在?當元軍持續南下,宋朝的兩位小皇帝跟随陸秀夫等人一路南逃的過程中,文天祥和他的家人也在戰火中颠沛流離。

公元1278年,這是一個悲傷的年份,南宋10萬大軍被蒙古人趕到了祖國的最南端,面對蒙古人的獠牙,他們在悲壯的氛圍下,且戰且退。當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抗擊元朝時被俘,他的家人有的被俘,有的則四散而去。文天祥自殺未遂,被蒙古人控制。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次年春天,宋朝曆史上最悲慘的一幕出現了,崖山之後無中華,崖山之戰,當陸秀夫背着年幼的宋末帝跳入大海之後,宋朝最後的骨血滅亡了,宋朝養士三百年,有骨氣的士人也都葬身于崖山的海底。

南宋徹底亡了,文天祥被俘,一路北上,寫下《過零丁洋》,而在惠州城,文璧已經沒有了效忠的對象,此時的他該怎麼辦?

當蒙古人從崖山折傳回來,兵臨惠州城下時。對于蒙古人來說,惠州知州文璧手上隻有幾百兵馬,文璧能做的選擇無外乎有兩個:第一,獻城投降,保住城内百姓。第二,負隅頑抗,最後等蒙古大軍進城,屠殺百姓,順便剁了文璧。

其實,不管文璧做哪種選擇,蒙古人入城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在權衡之下,為了保住城中百姓,更為了保住家人,文璧豎起了白旗,打開城門,向元朝納降。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就這樣,文天祥的弟弟,投敵叛國,成了所謂的“漢奸”。

投降後,文璧沒有接受朝廷的征召,他不願再入“朝”為官,文璧帶着母親和弟弟,隐居起來。但事情沒有怎麼簡單,忽必烈多次下令,讓文璧來大都觐見,蒙古人太強硬,文璧不敢違抗,于是他收拾行囊,把家人托付給三弟,然後獨自北上大都。

第二年五月,文璧來到大都,被元朝任命為臨江路總管。而此時,他的兄長文天祥,尚在元朝大獄之中。

文天祥得知弟弟來到元朝做官,心情十分複雜,他寫下了《聞季萬至》一詩,其中颔聯和頸聯是這麼寫的: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在文天祥的詩句中,他感慨和弟弟所選擇的道路不同,但奇怪的是,文天祥的态度很暧昧,似乎沒有明顯的責怪之意。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文璧到大都一年多的時間,以他的身份,其實完全有可能入獄去探望文天祥,可能覺得自己大節有愧,文璧始終沒有去看望過文天祥。而在史書記載中,忽必烈曾讓文天祥的多位昔日同僚、包括投降的宋恭帝趙顯去勸文天祥投降,卻沒有讓文璧去勸自己的兄長。這裡面,或許有更心酸的故事。

文天祥臨死前,留給自己三弟一封信,信中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

在文天祥的眼中,作為長子,他是盡忠而死;作為二弟的文璧,選擇入仕元朝 ,原因卻是“孝”;而三弟選擇了“隐”。

這句話或許難以了解,但文天祥給侄子也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卻可以解釋文天祥的意思。這封《批付男升子》信中寫道:

“吾以備位将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的意思是,自己作為南宋宰相,深受國恩,以身殉國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弟弟身為家中的頂梁柱,他雖然也是宋朝的官吏,但地位和影響力不高,在宋朝已經滅亡的前提下,文璧能保全全族人的性命,祭祀文氏先人,這是一種“孝”。兄弟二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很明顯,文天祥對弟弟的選擇,表示了解,甚至,有贊賞之意。

文天祥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經過明、清兩代的宣揚,文天祥的道德高度已經遠超宋朝其他宰相。然而,文天祥被标榜得越高,他弟弟叛國的“罪行”就被襯托得越嚴重。

筆者曾寫過很多深刻的曆史人物,例如趙孟頫,他投降了元朝,卻在藝術方面成就了自我。例如方孝孺,他甯死不屈,雖然飽受争議,但卻維護了自身的“道統”。如譚嗣同,他甯願讓同伴先走,而自己以身赴死。這些飽受争議的人物背後,其實都有滴不完的辛酸淚。

我們看熱血書籍的時候,總能讀到這樣的場景:一位猛士即将赴死,臨死前囑托同伴快走。然後說一句:“我為其易,汝為其難!”

意思是說,選擇“死”雖然悲壯,但卻很容易的,而留下來“生”的人,則是最難的。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對于文璧來說,當初父親病危,他留下來照顧父親,讓兄長文天祥安心赴考。他放棄了什麼,又選擇了什麼?

對于文璧來說,當國家危難,他回家為祖母辦理喪事,讓兄長文天祥去勤王救駕。他放棄了什麼,又選擇了什麼?

對于文璧來說,當朝廷滅亡,他保全族人和百姓,開門納降,他放棄了什麼,又選擇了什麼?

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就是這樣,有些人負責死,有些人負責生,但是,生比死難。

文璧或許可以選擇像哥哥一樣以身許國,但望着身後全族人的性命,他是否考慮過,他要把文家的血脈留下,一直傳承下去?

文璧:文天祥的親弟弟,叛國投敵,他沒有兄長偉大,但也不是小人一、弟留守,兄赴考二、兄抗戰,弟守制三、兄為囚,弟乘馬四、兄難,弟亦難

文天祥死後,文璧先後在元朝擔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等職位,為了救助南宋遺民,恢複經濟,文璧盡心盡力,多次遊走于難民之中,他忍閱聽人人的辱罵,卻從來沒有放棄為百姓做事。對于天下百姓,他有愧嗎?

文璧想辦法買回祖宅,建立家廟,祭祀祖先,他為兄長文天祥立祠堂,整理出版文天祥的作品,讓其流傳于後世。文璧想盡一切辦法找回文天祥發配為奴的女兒,并庇護她一世。文璧孝敬母親,待母親去世後,他将母親安葬于家鄉。他又将無家可歸的二妹文淑孫接到自己家中,派人将大妹文懿孫一家四口從草原上接回老家。對于文氏一族,文璧有愧嗎?

他或許沒有兄長偉大,但他也不是小人。

外人看來,文璧在大節上有愧,但在他的内心,或許做到了問心無愧吧。死為易,生為難,後人在文璧的臉上,看到了他投敵叛國,卻很少有人在他的後背上,看到了他背負的東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