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赤焰一案牽扯很廣,在這場戰火中,赤焰軍被滅,林燮被誅,祁王身死。
對于靖王和梅長蘇來說,這是一場有蓄謀的冤案,人不能白死,赤焰軍的名譽也不能被毀,朝堂不能被奸人把持。

對于靜嫔來說,因為這場冤案,她失去了林家這個依靠,她的救命恩人不僅殒命,而且成為叛将。
那麼對于宸妃來說呢,她同樣失去了母家的依靠,她的兄嫂侄兒背負冤屈而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靜嫔和宸妃面臨的境遇相似,她們都希望可以為死去的親人伸冤、正名。
可是,從結果來看,靜嫔活了下來,而宸妃選擇自殺。
靜嫔與林燮一家牽扯很深,加上靖王性情耿直,因為始終覺得赤焰軍是被冤枉的,是以被梁帝嫌棄,到了三十歲,依舊是個郡王。
于是,大家倍感疑惑,為什麼靜嫔能夠在這場陰謀中活下來?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赤焰冤案是不是冤案,梁帝比誰都清楚。
他之是以必須去做,就是因為自己的皇權得到威脅。
林燮威名遠播,林燮之子林殊在太皇太後的旨意下與南境女帥霓凰郡主,祁王素有賢名,百姓之中隻知祁王,不知皇上。祁王在朝堂與皇上辯論,梁帝倍感壓力。
梁帝的皇位原本就是通過發動政變奪來的,位子原本就不夠牢靠,現在遇到這樣的威脅,赤焰冤案不得不做。
在赤焰案之後,所有的隐患都已經掃除,梁帝又有什麼必要趕盡殺絕呢。靜嫔作為一個宮内命婦,與此案并無實質關聯,又是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梁帝又有什麼必要非要置她于死地。
事實上,梁帝不僅沒有要靜嫔性命的意思,也沒有要宸妃性命的意思。
相對于兩位後宮婦人,梁帝的主要精力已經投向了太子和譽王。無論是太子,還是譽王,都是赤焰案的既得利益者。
祁王死後,太子和譽王的勢力凸顯出來,朝堂基本成為這倆人的天下。是以,梁帝更需要做好權力平衡,讓太子和譽王互相牽制。
既然如此,宸妃作為皇上的寵妃,就算受到兒子的牽連,也不會在這場冤案中丢掉性命,她為何一定要選擇自盡呢?
難道是因為她内心脆弱,無法接受親人逝去嗎?
身為将門女子,能在後宮身居高位多年,宸妃也是個見過世面的女子。親人逝去自然令人悲傷,親人蒙冤更讓人痛心,但是有冤情沒有得到澄清,宸妃就真的甘願随風而逝嗎?
是以,個人認為,宸妃選擇自殺,并不是因為她内心脆弱。
那麼,是因為絕望嗎?
隻要活着,便總有機會。隻有死去,才是徹底的失敗。
宸妃也是個聰明的女子,如何不知這個道理?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宸妃在這次案件爆發之際沒有選擇自盡,結果會是怎樣?
宸妃是寵妃,皇上并沒有因為忌憚祁王而減少對她的寵愛。
宸妃是聰慧美貌的女子,言侯傾盡一生愛慕她。
如果她還活着,赤焰冤案之後,就算皇上想翻篇,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因為那些制造赤焰冤案的人會感到不安。
他們害怕宸妃重新崛起,到那個時候,便是他們的死期。
正如唐高宗廢除王皇後之後,又念及舊情去看望王皇後,便加速了王皇後死亡。
正如安史之亂後,楊氏一族被誅殺,将士們要求李隆基必須殺死楊玉環。
是以,宸妃不論選不選擇自盡,她都會被逼死。甚至于在逼死她的過程中牽連到靜嫔和靖王。
那麼,宸妃主動選擇自殺,就意味着她預設了這個結局,這個冤案可以翻篇了。
這樣的結果,雖然讓梁帝心存一絲遺憾,卻免去了各種為難;赤焰冤案的締造者們可以高枕無憂,這場戰鬥徹底取得勝利;太子和譽王開啟新篇章,他們都有了成為下一任梁帝的可能;皇後和越貴妃開始新一輪宮鬥;各方利益得到重新配置設定,而這些人大多得到了好處。
在這場皆大歡喜的盛宴中,人人都願意向前看,誰還會想着對付靜嫔母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宸妃選擇自盡,反而儲存了實力,為日後靜嫔崛起,梅長蘇扶持靖王奠定基礎。
同樣,從這個角度說,梁帝在此前的十多年間一直冷落靖王,讓他常年在外征戰,又不給兌現軍功,并且各種刁難和冷落,在客觀上也保護了靖王母子。
因為梁帝的這個态度,靜嫔可以在後宮安穩度日,靖王可以減少來自懸鏡司和謝玉的攻擊。他們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太子和譽王的争奪之中,反而讓靖王成了漏網之魚。
一晃十多年過去,林殊化身為梅長蘇歸來,靖王母子便迎來了反擊的最佳時機,赤焰軍沉冤得雪,靖王抓住權力,而祁王當年的政治理想得以真正實作。